<p class="ql-block">陕西山东移民第一村 闫良谭家村</p><p class="ql-block">图/文:窦四明</p><p class="ql-block"> 闫良谭家村的人,有一个与当地风俗不同的讲究,那就是每逢春节,都要吃大饽饽。按谭家人讲,这是原籍山东人的讲究,指于为什么要吃大饽饽,他们基本回答意思一致,盼来年有个好兆头,事事顺心,日子蒸蒸日上</p><p class="ql-block">谭家村十一个生产小队。近千户人家,而每年春节,各生产队为每户到本村焦师傅大饽饽店批发大饽饽,发给每一户,让过一个和谐幸福之年。</p><p class="ql-block"> 饽饽是山东的一种特色面食。</p> <p class="ql-block"> 我国面食制作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在悠久的历史长河里,山东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齐鲁文化,儒家创始人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齐鲁之邦"之面食制作花样繁多,工艺精湛。明代程敏政曾作《傅家面食行》曰:傅家面食天下功,制法来自东山东,美如甘酥色莹雪,一旦入口心神融。”傅家应为当年面食名店,但其制作来自东山东,即今日山东。从其“美如甘酥色莹雪"等描述来看,该文所述之面食应为大饽饽。</p><p class="ql-block"> 清末民初时期,山东地区连续兵乱灾荒频发,民不聊生,人们背井离乡,另谋出路。开始向外逃荒,一八九八年部分人选择西进,迁徙关中。这场规模宏的移民的发起者和实施者即是山东淄博人焦云龙,焦云龙后被尊称为“关中山东移民之父。"作为同样是山东迁徙陕西的焦姓族人,百年后根据世代相传技艺,创立了“焦师傅大饽饽"这一品牌。</p> <p class="ql-block"> 饽饽在山东被视为高等食品,平常很少制作,只是每年春节或重大事件才会享用的食品。一是新麦下来,用上等面蒸上饽饽祭祖;再是儿结婚送,孩子结婚时蒸“喜饽饽"。这是山东移民风俗中重要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大饽饽带给人们的是喜气和馨,饽饽象征蒸蒸日上。做大饽饽是一种仪式,庆典或享受,它是关中山东移民文化催开的一朵瑰丽之花。</p><p class="ql-block"> 它已申报“非遗文化传承美食。"</p><p class="ql-block"> 吃好,让国人都知道陕西山东移民第一村一一闫良谭家村的大饽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