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篇昵称:老牛<br>美篇号:12522035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5年2月2日和2月15日,我两次到西安天坛遗址公园和万象城的生命之树游览观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先观看了南边的生命之树,然后,再到与生命之树一路之隔的天坛遗址公园游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位于西安市雁塔区天坛路,陕西师范大学雁塔校区南侧,是隋唐时期天坛遗址公园。</p><p class="ql-block">隋唐圜丘的挖掘情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圜丘遗址发掘前为一杂草丛生的大土堆,1988年陕西师范大学征用了遗址所在地。1999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家瑶研究员主持进行了清理发掘,发掘面积4800平方米。黄土建筑的坛体当时已经坍塌,但整体较为完好,发掘出残存的台壁根部,破解了唐代圜丘基本形制。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皇帝祭天礼仪建筑。1999年5月回填封土等保护方案。2003年至2004年西安文物局组织实施了保护工程。</p> <p class="ql-block">结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天坛初建于隋,唐代作为皇帝祭天活动的礼仪建筑,沿用了近300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坛遗址占地约19.7亩,共四层,全部为土质结构,高约8米,由下向上逐层递减,最底层直径约54米,各层高1.5米至2.3米不等。</p> <p class="ql-block">景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坛遗址公园概念规划》以保护遗址为前提,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规划建设占地约35亩的天坛遗址公园。根据规划,遗址公园内将新建两层天坛博物馆及少量配套设施,天坛遗址按原貌展示,遗址周边新增绿化景观及园区道路,遗址公园南侧规划长200米、宽30米的绿化廊道,形成以天坛为核心,南北通透的视觉通廊,最终达到文物保护利用与城市绿地建设相结合的目标。遗址公园西侧陕师大拟规划建设占地约24亩的陕师大附中(初中部),建筑风格将与遗址公园保持一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隋至唐的300年间,隋文帝杨坚、隋炀帝杨广、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等皇帝均在此登坛祭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年的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是中国传统天帝信仰的礼法制度,最晚从西周开始,一直沿续到清代结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代皇帝通过祭天,昭示君权神授,皇帝是真龙天子。他为天下百姓向天帝诸神祈求风调雨顺、泰祥无灾,以此维护皇权稳固和天下安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隋唐圜丘遗址于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将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向世人展示,2017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决策实施遗址保护展示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建设遗址公园。在各方的努力下,遗址公园于2018年初建成并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祭天的含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天,又称祀天、郊天,也就是祭祀天神,是中国古代人们对天神的崇拜和祈求的一种仪式。祭,即祭祀,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通称为祭祀。天,实际上应该指的是地面以上的自然界,包括日月星辰、风雷雨电等自然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坛遗址位于唐长安城郭城正南明德门以东950米。遗址高约8米,发掘显示遗址四层素土夯筑圆坛,表面涂白灰。底层面径约54米,第二层约40米,第三层约29米,顶层约20米各层层高约1.5~2.3米不等。各层设置12条陛阶(即上台的阶道),南阶(即午阶)比其余十一阶宽,为皇帝登坛的阶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圜丘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道,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十二个方向辐射,宽约1.2~2.4米,为子陛、丑陛、寅陛、卯陛、辰陛、巳陛、午陛、未陛、申陛、酉陛、戌陛、亥陛,子午卯酉陛又称北南东西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次祭祀前,参加祭祀人员都要进行斋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斋戒是指祭祀人员必须在祭祀之前不饮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圜丘祭天前斋戒包括皇帝和陪祀官员的散斋和致斋,散斋相对自由,致斋则相比较正规,要求也比较严格。皇帝和陪祀人员都需要在祀前七日开始,散斋四日,致斋三日。</p> <p class="ql-block">省牲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省牲器指的是专门省视、查看以及准备祭祀所用牲器情况的一系列程序。这一环节对于牲器置所、省视官员人等、用语、具体时间,包括细节要求都极为严格。</p> <p class="ql-block">銮驾出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銮驾出宫是指祭祀这天皇帝的金銮驾从皇宫出发,到达圜丘的一套礼节。皇帝经过七日的斋戒,香汤沐浴,此时被众官臣僚导引、护卫、簇拥着,最盛大的大驾卤薄仪仗出行。整个随行礼仪人员各按等级位次达到上万人以上。</p> <p class="ql-block">奠玉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玉是圆形的玉璧,唐代遵行周礼以玉璧祭天的传统。帛是丝织物。祭祀要献美玉、美酒、丝绸,牛猪羊肉和牲血,肉寽熟食果类等等,还要奏乐,有时还伴有舞蹈,点燃香烛,然后上大量的祭品献美酒燃香烛等等。</p> <p class="ql-block">进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顾名思义,就是向上天进献熟食,它是紧接着奠玉帛之后的祭祀礼节。礼仪繁复,程序极为复杂,主要包括读祝文、进献食物、燎柴三个亚环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献礼结束后,各复归于原先站的位置。尽管人员众多,程序繁杂,却按部就班一丝不乱。赞礼官唱:赐胙,众人再次跪拜神帝。乐队奏元和之乐,皇帝再一次跪拜。太祝献俎之间,有文舞与武舞敬献天神欣赏。把天神赐福的肉品分赐给参祭者享用,在当时是莫大的福份与荣誉。</p> <p class="ql-block">太常卿奏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望燎。众祭官各取所祭的已疱解的牲体,俎盘中还有黍、稷、饮等敬祭物。将所要献给神帝的玉璧丝帛、读过的祝板等,置于燔燎炉中举火焚烧。所祭之物化为烟气,上腾飘升到天上,让昊天上帝与各司神灵们飨用。音乐又起,皇帝下坛,出中壝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熟礼节即将结束时,皇帝已戴上通天冠,穿好绛纱袍,祀官们也穿好朝服。半个多时辰,槌鼓三通,以三严。文武官员伴随皇帝銮驾还宫。圜丘祭天大典彻底结束。</p> <p class="ql-block">唐代皇帝在圜丘祭祀时的祭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唐《郊祀录》卷四有如下的记载:维某年岁次月朔日,子嗣天子臣某,敢昭荐于昊天上帝大明南至,长晷初升,万物权與,六气资始,谨尊彝典,慎修礼物,谨以币帛牲齐粢盛庶品备兹禋燎,祇荐洁诚。太祖景皇帝配神做主。尚飨!</p> <p class="ql-block">祭祀的起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很有限,所以将风雨雷电、生老病死等现象归结为神的力量、鬼的作恶,并随之产生了敬畏恐惧之心。为了祈求风调雨顺、无灾无祸,也为了使人们心理得到解脱,便产生了最初的祭祀。</p> <p class="ql-block">唐代祭天时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唐代祭天,一年之内有四次之多,其中有三次都在圜丘,最重要的一次是在冬至这天,冬至日是对昊天上帝专门祭祀的时间。冬至日为公历的12月22日或23日。唐代通行夏历,冬至日应在十一月的某一天,在这一天祭天更被看成是盛事。正月和孟夏在圜丘祭天,则是因为要象天帝祈求好的收成和风调雨顺。</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选择冬至祭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冬至日这天,阴开始转阳,是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此后为白昼天开始渐长的开始。在传统的农耕社会中太阳意味着生机,冬至则意味着阴极阳升万物生长,所以每年冬至日祭祀昊天上帝是中华传统天帝信仰的礼法制度,至此从西周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结束。</p> <p class="ql-block">祭天大典的诸多禁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祭天大典的禁忌很多。诸如:圜丘是祭天大典的圣地,除祭典期外,任何人不得旨意,是不能进入天坛的。圜丘祭祀的所有参与者,必须身心俱净。在祭天礼典的过程中,参与者都不得高声说话、走动、交头接耳。包括皇帝在内,上陛台登坛给神献祭时,都必须脱掉鞋子,以免踩踏了污土的鞋底弄秽了神坛的地面。</p> <p class="ql-block">中国五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也是祖先留给后代子孙的一份遗产。根据《周礼》记载,周人把礼分为五类,即“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这五礼作为我国古代礼仪制度的主要内容历代相袭,许多内容延续至今。以五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制度,自西周正式形成后,历朝历代在相袭沿用的同时,又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从而使五礼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内容日渐增多。</p> <p class="ql-block">圜丘形状与位置选择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所以把祭天的祭坛做成圆形,以象征天的形象,这也是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效法自然天人合一宇宙观的特殊解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周的国都镐京南面高于北面,圜丘便建于南郊,以更接近于天。阴阳五行观念认为,“南”为丙位,太阳光照的时间较长,属阳,所以选在南郊。因此,隋唐的圜丘,便建在长安城郭城的南边。 </p> <p class="ql-block">隋唐圜丘祭天的几种形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正月上辛祈谷:指的是在每年正月上辛日在圜丘祭天,向上天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孟夏雩祀:又称大雩。在孟夏之月在圜丘祭天向天求雨,也就成了帝王重要的事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冬至日专门祭祀昊天上帝:唐代的圜丘祀天之礼至为重要,圜丘祀天是唐代祭天之礼的主干与核心。</p> <p class="ql-block">隋唐圜丘祀天的礼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唐书·礼乐志一》称:“凡祭祀之节有六:一曰卜日;二曰斋戒;三曰陈设;四曰省牲器;五曰奠玉帛、宗庙之晨课;六曰进熟、馈食。”圜丘祭天主要的礼节有斋戒、陈设、省牲器、銮驾出宫、奠玉帛、进熟和銮驾回宫等礼仪环节。</p> <p class="ql-block">祭天大典祭器和祭品的种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祭天神昊天上帝,以李渊的祖上景帝为配祭,并在坛上摆放东方青帝、南方赤帝、西方白帝、北方黑帝,中央黄帝这五方大帝的神灵龛牌尊位,还要摆放日神、月神二十八宿神灵的牌位。此外,还要按方位和所祭方位神的不同,摆放玉制的青圭、赤璋、白琥、苍璧、玄黄等祭器。四个方位的器物各依东青、南赤、西白、北黑四种颜色制作摆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位神灵前有祭台,摆放的祭器也有所不同。主神即昊天大帝前的祭品,至少有牛、猪、羊、大羹、熟、胙、玉帛、酒、牲血等祭品。</p> <p class="ql-block">西安圜丘与北京天坛的对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的圜丘共有四层,北京天坛有三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西安圜丘比建于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坛早了近千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社科院文物专家安家瑶指出,和北京的天坛比,西安的唐圜丘更具有价值。北京天坛高5.4米,西安圜丘高8米,北京天坛只在四面有台阶,西安圜丘十二面都有台阶,更符合周礼礼制。</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的天地信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很多地方的古岩画上,都有太阳代表天帝天神的祭拜画面,商代的甲骨文里,已有很多关于天神的记录。人们在重大事件时,常说抬头三层有神灵,每年拜祭灶神时,都要祷告上天言好事,下凡保平安。遇到重大事件时,所有的人都要指天发誓等等,这一切都说明中国人是有天崇拜、天信仰的,并有不敢欺瞒上天的种种戒守与禁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您有空来西安旅游的时候,看完兵马俑、华清池、华山后,有机会一定来看看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一定来看一看投资90亿元人民币打造的万象城,看一看万象城里面那棵2亿元人民币建成的西安新地标建筑——生命之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