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教师用来帮助,教学相互适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文 / 钱劭良</p>  <p class="ql-block">  我曾在2021年11月20日下午听过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以“有效教学: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效率”为主题的专题讲座,近日翻阅当时的讲座记录,再联系学校工作实际,感触良多,故记录于此。</p><p class="ql-block">        周彬教授是一个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担任过校长的教授,所以,他的讲座既有理论的高度和深度,又有实践的厚度和宽度,他的很多教育理念都引发了我的共鸣。比如,他的教师观,教学观,德育观,备课观等,都是些浅显的道理,但细细听来引人深思。</p>  一、教师是用来帮助的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说“老师不是拿来批评的,而是用来帮助的”。这句话从一个校长(教学管理者)的角度告诉我们,对待教师应该持有这样一种态度,即:帮助要多于批评,甚至要用主动帮助来避免被动批评的发生。有人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可我觉得有一群好老师的学校才是好学校。周教师的观念应该也是这样的。毕竟,校长再好,不可能一个人就把学校办好,必须依靠一支业务精湛,团结合作,勇往直前的教师队伍来实现。</p><p class="ql-block">        如何打造一支可以依靠的教师队伍呢?根据周教授的观点,联系他所举的例子,不难找到答案,就是从“帮助”每一个教师开始。这里的“帮助”我觉得有两层意思:一是帮助教师迅速成长。很多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的转变。前一个学校指在学校学习的阶段,后一个学校指到学校任教的阶段。</p><p class="ql-block">        从学生变成教师,是需要经历角色转换的诸多阵痛的。一是要让年青的教师减少这种阵痛就需要校长制定相应的帮助计划。比如,通过岗前培训,帮助年轻教师对职业有个清晰的认识和规划,对工作形成基本的思路,并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方法;通过师德培训,帮助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修养;通过专业学习,帮助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教育理论素养,丰富教育教学技术。</p><p class="ql-block">        二是帮助教师解决困难。一个教师的成长要遭遇很多困难,有些困难他们可以自己解决,但更多困难需要有人帮助。比如,一些棘手的教育教学问题,凭他们的经验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处理,即使能处理也要走很多弯路。有了校长的帮助,就能少走些弯路。所以校长要做教师的坚强后盾,时刻关心教师的处境,并及时施以援手。这样才能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校长,要尽量避免批评教师,要将更多精力放在帮助教师成长上。有温度的校长,才能培养有温度的教师队伍,有温度的教师队伍才能进行有温度的教育。</p>  二、教学是相互适应的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说“一堂课是否有效,不是由教师的‘教’决定的,也不是由学生‘学’决定的,而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相互适应程度决定的”。我觉得这句话表明了周教授的教学观,即教与学相互适应的理念。教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学的实施主体是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适应学生,而学生也要适应老师。这种“适应”程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反之亦然。周教授还认为教师适应学生是困难的,因为学生是大多数,一个教师适应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学生,显然不切实际。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适应教师。但如果教师的教学风格没有形成或不稳定,学生也是无法适应教师的。所以他说“学生要适应教师,教师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学风格”,“风格定下来之后,再注重教学内容”。</p><p class="ql-block">        反思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么过分注重“教”,教不好就去分析教师“教”的过程;要么过分强调“学”,学不好就去分析学生“学”的过程。却极少以“教”与“学”的适应程度为命题去分析原因,寻找对策。还有,在教师适应学生,和学生适应教师的问题上,我们同样采取偏激的思维,要么让教师一味去适应学生,教不好就怪教师没能够适应学生;要么让学生一味去适应教师,学不好就怪学生没有能够适应教师。我们基本不去分析教师适应学生的困难,也不去分析学生无法适应教师的原因。这些“相互不适应”和“适应程度低下”等客观因素,必然地导致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有限。</p><p class="ql-block">        总而言之,周教授基于“适应”的教学理念既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在教学上存在的问题——教与学,学生与教师之间相互适应的程度不高;又像一盏明灯,引领我们去寻找解决的办法——不断提高“教”与“学”的适应程度,让每个教师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让学生不断去适应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而不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p>  <p class="ql-block">  周教授在讲座中还提及了自己的德育观,他说“得德育者得天下”,学校教育必须践行“积极德育”。他还提及了自己的备课观,他认为“从来没有不认真上课的老师,只有不认真备课的老师”,“能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只有‘认真备课’”。</p>  <p class="ql-block">  再次翻阅讲座记录,我感觉到周教授的这些教育教学理念,是他从长年累月的工作中提炼出来的带着血泪和花果的宝贵经验,它们不仅将教育我,还将指导我去坦然地面对复杂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