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兰石斋杂记(四十六)</p><p class="ql-block">观叶浅予先生捐赠作品展</p><p class="ql-block"> 蓝银坤</p><p class="ql-block"> 近日,叶浅予艺术馆正在举办献礼桐庐建县1800周年暨纪念叶浅予先生逝世三十周年“潇洒千年•最美桐庐”叶浅予先生捐赠作品展。展出部分叶浅予先生八十岁时捐赠故乡桐庐的书画收藏作品。</p><p class="ql-block"> 书画家出于对艺术的尊重与痴迷,为提高自身水平以及对艺术的传承、学习借鉴,大多喜欢收藏,从叶先生捐赠的作品来看,他的收藏不是为了增值,作为美术教育“一代宗师”的叶浅予先生的收藏,更多想到的是为学生提供教学范本。 </p><p class="ql-block"> 没有太多资料说明叶浅予先生收藏起于何时以及重要藏品的收藏经过。在他的回忆录中实录了一份《北京市文管会叶浅予提供书画文物抄件》清单,吉林美术出版社《叶浅予传》有其与收藏有关的记述:1937年,其带领上海救亡漫画宣传队从南京仓惶撤离的时候,将十余年精心收藏及创作作品封存于南京德邻村的小仓库里,等八年后来寻,仓库内只是堆满了家具和杂物。1941年底,叶浅予先生与戴爱莲香港历险逃回大陆,《叶浅予传》记载道:“南京撤退,长沙大火,香港遇险,先后使他搜集的珍贵书画丧失殆尽。以后的二十余年间,他像燕子衔泥一样,重新积累书画章石。稍有闲暇,他就拿出把玩和欣赏。”1946年初,他为携戴爱莲访问美国,“开始出让一些精心收藏的书画,筹措费用……”在叶浅予先生的自述中,唯一记载的是:“1966年八九月间……造反司令部贴出布告,勒令牛鬼蛇神两天内交出书画、文物、存款,我当然照办。又过了两天,抄家行动开始……他们翻箱倒柜,把全部画稿、藏画、书籍、笔记本……等等,装满一卡车,胜利凯旋而去。”这次损失最为惨重。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为先生平反后,抄家物资陆续发还,但有包括明代画家蓝瑛绢本山水精品以及多幅张大千作品等37件珍贵书画、文物没有发还,截止到1986年,只追回七八件。</p><p class="ql-block"> 在叶浅予先生捐赠的73件历代书画中,可以划分为其收藏的古代作品和他与书画同仁交流交换两部分。</p><p class="ql-block"> 古代作品有明代张瑞图绢本大幅《行书轴》和周之冕《梅竹水仙图轴》。就笔者粗陋的看法,叶先生的书法在苏轼书法基础上,或多或少应该受到张瑞图书法方折笔法及书写节奏的影响,形成叶浅予先生独特的书法风格。先生藏画当中有一幅佚名绢本“道教水陆画”,虽然无名,但当我们看到叶浅予先生的代表作品《北平解放》时,就会感觉到与这件“道教水陆画”的微妙关系。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对其所收藏作品的学习利用的妙处,也显示出先生尊重传统、鼓励创造、兼收并蓄的艺术胸怀。</p><p class="ql-block"> 叶浅予先生作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重要人物,现代画家中与先生交往者水平之高、人员之众也非常人可比,叶浅予先生与齐白石、张大千先生交往深厚,高情厚谊堪称当代画史美谈。所以现代作品藏品中,以齐白石、张大千作品居多,且大多为精品。先生与书画同仁馈赠或互换的作品亦甚精彩。如徐悲鸿的《白马图》(已拍卖)、潘天寿的《指墨芰荷》、林风眠的《林中》、吴湖帆的《竹石图》、傅抱石的《西岳华山图》、李可染的《看山图》等都是体现画家各自独特的风格,无不代表着现代中国画的水准。</p><p class="ql-block"> 我的恩师寿崇德先生与叶浅予先生上世纪四十年代在重庆相识之后,一辈子惺惺相惜,友谊深厚,因寿老师自年轻时即特别喜爱收藏书画,所以也请叶浅予先生代为搜集,1977年年底叶先生写给寿老师的信就是谈收藏的:“崇德同志:十一月七日来信收到,韦江凡来云已为你弄到李可染的画,永玉、其香的画较易求得,不久当能寄到,兹寄去维吾尔舞姿一件,太草率,请原谅。</p><p class="ql-block"> 张大千四十年代在成都所作‘青城玉清泷’条幅,已托人带到上海我二弟处,由他转七里泷十二局韩增祥,再由他转给你。七、沪间常有便人来往,希望春节能到达梅城,为你壁上生辉。我原存张画十余件,仅退还一半,此身外物,原以为尽皆散失,获此劫余,心满意足,‘玉清泷’虽非精品,却是真迹,区区薄赠,聊志同好之谊,幸勿介怀!</p><p class="ql-block"> 富春山居新图,只完成二稿,准备明春再游故地,制作三稿,希望届时健康良好,在畅游中再吸收营养,提高原有水平。</p><p class="ql-block"> 山水花鸟画为四人帮压制多年,近稍复苏,最近北京举办山水花鸟画展一新耳目。杭州来人亦介绍谓潘老作品已搜集得不少,拟春节前后举办展览,亦大好事。草复并问近好,夫人均此。叶浅予十二月四日。”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叶浅予先生与同代画友互勉共进的交游关系,映照出先生与友人的丹青厚意。</p><p class="ql-block"> 当年,叶先生将藏品捐赠给桐庐时说:“富春山水哺育了我,我把这些书画献给家乡人民,以抒发我对故土之情。”他坚辞不受政府回赠的2万元人民币,在《荣誉状》上写下“此款转赠桐庐县文联”。他说:“书画是人民的财富,应该留给人民。现在有些社会风气不正,只讲究金钱,不讲精神,我这样做就是要同不良风气唱唱反调”。</p><p class="ql-block"> 同样的,寿崇德老师在晚年乃至去世后子女将其藏品分别捐赠于浙江美术馆、浙江博物馆、杭州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以及故乡诸暨市和长期教书育人工作地建德市。就在3月7日,寿崇德老师的子女完成第四次向建德市博物馆的捐赠举动。寿老师曾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星河中,艺术收藏不仅是个人雅趣,更是一代代文人学者守护文明火种的精神接力”。 </p><p class="ql-block"> 谨以此文纪念叶浅予先生逝世三十周年、寿崇德老师逝世十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