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玉文化,一眼五千年

素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4年12月15日-2025年3月16日,“文明先锋——凌家滩文化玉器展”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凌家滩遗址自1985年发现,迄今已40周年。就在展览接近尾声时,走进故宫观看展览。与此同时斋宫也有一个清代宫廷和田玉文化特展,和田美玉,养眼润心。凌家滩古玉,虽然比不上和田玉温润,但是每一件都蕴含着古老的文化密码,看过就会有所收获,记住了凌家滩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遗址,是中华文明古国时代第一阶段标志性遗址之一,距今已有5800年至5300年的历史。这颗深藏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凌家滩村的璀璨明珠,是长江下游同时期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聚落遗址,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并称“史前三大玉文化中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严文明先生认为:“在长江下游,凌家滩人是首先走上文明化道路的先锋队。”它以发达的治玉水平、神秘的宗教信仰、开放的交流共生,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一单元 问天究源</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而复始的四时八节有何规律?变幻莫测的风雨雷电如何预知?草长莺飞的炎炎盛夏为何洪水泛滥?平静安宁的万里山河为何瞬间倾覆?谁,主宰着这个世界?谁,又能改变这个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先民在不断“问天”的意识中生发出探索宇宙、世界、自然万象的“祭祀”“占卜”“观象”种种行为,高擎着文明大旗一路前行。凌家滩遗址发现的大量祭祀、占卜遗存揭示了先民朴素的宇宙观,也诉说着以祭祀占卜活动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span></p> 玉使通神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已能观测天象、量度四季,以授农时。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人、玉鹰、玉龙,形制纹饰惊奇,设计制作精良,它们作为问天释疑的玉器,既是“巫师”掌中的媒介,亦是聚落庙堂的“圣物”,指引着凌家滩先民揭示寰宇众生的谜题,协助贵族阶层规范社会的秩序,推动文明的进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姿玉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遗址共出土6件完整的玉人,3件为立姿,3件为坐姿。6件玉人方脸,以阴线刻划出“介”字形方格纹冠,两耳垂处各有一圆形钻孔,以示穿戴耳饰之用。腰间雕出斜纹带饰。除姿势不同外,6件玉人相异之处在于双臂腕部阴刻的手镯数量不同,分别有5个、6个、7个。它们的背后都有斜向对钻的穿孔,应为穿缀在特定载体上作为祭祀礼器使用的。钻孔孔径仅有1.5毫米左右,表明当时的钻孔技术已达到令人惊叹的程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人服饰精美,表情庄重,双臂贴胸,十指分开,似为礼神致敬之姿,呈现出静穆、虔诚的精神状态,他们可能是凌家滩高等级贵族中巫师的形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立姿玉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坐姿玉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人头雕像。半圆雕像,头戴三瓣叶式冠,额上有三道凸棱,额中部向上略隆起,其下似鼻梁,两眼残存一半,呈椭圆形上挑,与良渚神人像十分相似。凌家滩圆雕玉器极其少见,其形象可能代表了最高权力者。</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跪坐玉人像。玉人仅剩腹部以下部分,双腿跪坐,膝盖相对,下腹微隆起,是一件立体感强的圆雕玉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玉人头雕像、下跪坐玉人像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龙呈首尾相衔的环状,器身扁平,龙首吻部凸出,头顶伸出两角,耳、嘴、鼻、眼以阴线刻出。龙身外缘刻一周17条斜线,象征龙鳞。这件玉龙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有角有鳞的玉龙。龙身近尾部有一钻孔,应是做系挂或连缀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象征性的形象符号,在史前时期多种文化中均有体现,其载体多样,有玉、陶、蚌塑等,形象也不尽相同,但均是多种生命体的艺术加工,且被赋予巨大力量与无限功能。新石器时代先民对龙的信仰反映出其背后深刻的宗教哲学观念、民族心理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龙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鹰两面的形态、纹样完全相同。两翅的端部各为一猪首形象,以猪为鹰翅,或许是凌家滩先民认为猪是财富的象征。鹰腹刻一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也见于凌家滩出土玉版以及新石器时代众多陶器上,其象征意义丰富,学术界也有不同解释。</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玉鹰可能是举行祭祀仪式时所用之物,鹰、猪、八角星纹集于一器,表现了先民崇尚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念、原始的宗教信仰和极具想象力的创造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鹰(复制品)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树形玉饰。玉已鸡骨白化。器形呈等腰三角形,扁平片状,底边对钻4个圆孔。两面精磨,正面琢磨树枝纹,反面平整光滑。正面正中有一条竖阴刻线,两侧有18组对称阴刻线斜向分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神树形玉饰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号石钺长38.3厘米,宽24.3-28.5厘米,是凌家滩遗址目前所见最大的一件石钺。其形制为宽扁形、三面圆刃,大孔位于石钺近似中心位置。与众多燎祭坑出土的石钺形态一样,大石钺碎成多块,表面呈黑色,推测可能是被人为打碎后烧灼所致,这一现象可能与凌家滩先民的燎祭行为关系密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龟卜问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礼记•曲礼上》:“龟为卜,策为筮”。在古时,占卜用龟、占筮用蓍。占卜,在古人的认知里是与鬼神交流的特殊途径和方式,遇大事必卜以满足其心理需求。从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以龟为介质进行占卜吉凶成为贵族婚丧嫁娶、征战农时前的重要仪式。在凌家滩贵族阶层生活中,占卜活动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凌家滩遗址发现的玉龟、龟形器和若干件玉签,都出土于重要的贵族墓葬中,应为占卜用具。</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龟被视为四大灵兽之一(龙、凤、麟、龟),象征着长寿和吉祥。龟灵崇拜,是新石器时代自然崇拜中一种常见现象。龟因其长寿和能够在水中和陆地上生存的特殊能力,被古人视为神秘和神圣的生物。</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龟出土时位于墓主腰裆部,玉签位于玉龟体内,根据出土位置推测为墓主人生前挂在腰间之物。玉龟、玉签成组出现,其性质可能与占卜密切相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龟及玉签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灵玉佩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装饰用玉是凌家滩玉器最主要的器类。这些玉饰不是用于日常生活,而是贵族们在祭祀、占卜、埋葬等特殊礼仪场合中穿戴的。器物种类包括璜、环镯、玦、璧、管珠、耳珰、冠状饰、坠饰和各种形态的缝缀玉片等,总数达七八百件。不少器物可通过组合、穿系或缝缀等复合方式形成具有特殊仪礼意义的玉器组件。玉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也是维系权力地位、彰显贵族身份的礼制载体。</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冠饰。表面琢磨光滑,局部残。可分两部分:上半部呈“介”字形,两侧内卷;下半部呈长方形,上端两侧出角。器型与凌家滩玉人头戴冠帽相似,可能为凌家滩先民所佩冠饰的真实反映。此件玉冠饰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的介字形玉冠饰应有渊源关系,充分证明了三大玉文化之间存在密切的交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冠饰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受沁呈灰白色,但透光能看到玉质本色的浅绿色,器表打磨光滑。出土时位于墓主左侧胸部偏上。此件玉镯虽出土于“王者”之墓,但凌家滩遗址出土的玉镯数量较多,较低级别的贵族和部分平民墓葬中也见镯随葬的现象,因此推测镯的使用并未被权贵阶层垄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镯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瓦楞纹玉管、亚腰形玉管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二单元 斧钺圣权</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遗址发现的近 2000件玉器和制作精致的石器,绝大多数都出自墓地。玉石制作的斧、钺、锛、凿,是凌家滩墓葬中主要随葬品,象征着权力和身份。它们大多制作精细,缺乏使用痕迹,一些工匠墓中还发现了精致的半成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钺、锛的器物组合和摆放已呈现一定规律。不同阶层、不同身份墓主人均有随葬玉质斧钺,说明兵权象征的作用此时还未完全形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钺、玉斧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文解字》载“戉,大斧也”,说明钺由斧发展而来。凌家滩遗址所出玉斧为长舌形,器体窄厚,剖面呈椭圆形,保留了作为砍伐用具的原始形态。相较而言,凌家滩遗址所出钺,器体扁薄、体型稍宽,大多数为一孔,少数为两孔,且整体近梯形的钺占绝大多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展厅C位的重环玉璧 。表面抛光润亮。玉璧呈双重环形。外环上下左右各有四个小孔,两面钻。内外环之间镂空,使之变为重环。这件形制罕见的凌家滩重环玉璧,其外形优美独特,成为了2022年北京冬奥奖牌设计灵感之一。一枚枚运动健儿的闪亮奖牌,犹如文化使者,将凌家滩承载的中华玉文化推向了全世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重环玉璧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三单元 邃古炊烟</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产生活,是人类文明的底色,它推动着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促进了社会的分工与分化。它不仅是文明诞生和发展的基础,更是社会多方演进的驱动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5300多年前的凌家滩,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水运交通便利,凌家滩先民用智慧和勤劳灌溉农田、饲养牲畜、烧陶治玉、纺线织布,不仅塑造了社群的物质世界,滋养了民众的精神世界,更成为凌家滩多维发展的重要基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鹿角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陶鬹(guī)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耳陶杯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四单元 神巫王权</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社会已经出现了阶层分化和贫富差距。墓地围绕祭坛,已发现的70座墓葬分属于不同阶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掌握神权的巫师、制作玉器的玉工、身份最低的平民埋葬于同一个墓地,显示阶级分化尚不剧烈,但不同身份的人所处的埋葬区域已有不同,葬制葬仪也有较大差异,随葬品有丰有寡。这种分区埋葬但处于同一墓地的形式,是凌家滩从古国向王国时代过渡的重要表现。在众多墓葬中,87M4与07M23是最为瞩目的两座。</span></p> 巫师之仪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87M4 是凌家滩非常重要的一座墓葬,它位于墓地南端第一排中部,墓主头朝南。该墓随葬品共计145件,其中玉器103件(组)、石器30件、陶器12件。墓葬随葬的玉器为透闪石玉,种类有玉龟、玉版、玉璜、玉管、玉勺、玉钺、玉斧、玉玦等。根据墓葬的位置以及随葬的礼器,说明墓主是位掌握一定神权的巫师,属于最高等级贵族阶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目前我国出土最早的玉勺。表面打磨光滑润亮。长曲柄,柄端有一个对钻孔。蛋形勺池优美饱满,曲线勺柄富有律动,玉质温润莹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勺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璜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扁方圆形玉饰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签、玉龟、刻图长方形玉版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签、玉龟、玉版均出土于 87M4。玉已受沁为鸡骨白色。整器略呈长方形,正面略弧凸,反面稍内凹,两面均抛光。玉版四周有23个小钻孔,正面刻纹,中心圆内琢刻八角星纹,大小圆之间以直线平分为八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各有一条圭状纹饰,分别指向八方,成放射状。大圆外有四条圭状纹饰指向四角。</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版出土在墓葬中部,出土时夹在一副玉质龟的背甲、腹甲之间,位于墓主的腰部,旁边还有一件玉签。三者可能组合使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版最神秘之处在于上面刻画的图案,说法不一:有的学者认为是太阳,或者是天地之神的象征,或是远古的洛书和原始的八卦,或反映了“八方”和“数理关系”的概念;还有学者认为它是古代历法的反映,是史前的日晷图像以及记录超新星爆发的天文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刻图长方形玉版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龟出土时位于墓葬中部。玉龟已受沁为鸡骨白色,由背甲和腹甲组合而成。背甲和腹甲上都有钻孔,上下两半玉甲片的小孔正好相对,可以供绳穿入,组合成一副完整的玉龟甲。此类玉质龟甲很可能为占卜用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墓主人应该是具有占卜权力的专职巫师。凌家滩文化出现的玉龟、玉签的占卜方式是以后中原流行龟甲占卜的先声,是上古时期宇宙观的重要表现,也是当时社会统治集团的重要礼仪用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龟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环、玉璧、玉镯 新石器时代凌家难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王者之象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号为07M23 的墓葬位于祭坛南端第二排中部,墓主人头向南。墓中出土遗物极其丰富,共计340余件,其中玉器约210余件、石器近百件、陶器约30件,另有极少碎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墓葬底部铺满石锛和凿,墓主面部覆盖1件绿玉钺,腰裆部系挂3组玉龟形器、玉签,重达88公斤的玉石猪压在墓口之上。该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之多,为凌家滩墓葬之最,堪称“王者之墓”。07M23较完整地体现了凌家滩大墓的葬仪,成为我们了解凌家滩埋葬制度、礼仪文化、社会分化等多方面的重要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玉猪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同时代形体最大和最重的玉雕作品。经无损检测鉴定,初步判断为闪石族矿物、石英质矿物及其他矿物的集合体,与现代对闪石玉的评判标准有所不同。</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猪拱部凸出,其上有两个鼻孔,嘴两侧刻上弯的獠牙,体现的应是野猪形态。眼和竖耳用减地法表现,颈部宽而浅,腹部一侧琢两条弯曲的线,象征蜷曲的双腿。从颈部到尾部皆无任何人为加工痕迹,保留了子料原状。这件大玉猪发现于07M23墓口上方而不是墓底,可能有某种指示或镇墓功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猪(复制品)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图上部这组玉玦白色泛绿。表面琢磨光滑。孔为两面管钻,玦的缺口为线切割制作而成。凌家滩随葬玉器的主要器类为环镯、璜、玦、璧、钺五类,其中玦为非常重要的一类,其形制既有边缘减薄,也有如这组玉玦一般边缘等宽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玉镯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图这件玉钺经无损检测鉴定,初步判断为云母质玉,其中深色斑点为金红石矿物。玉钺刃口圆钝。器表光滑,顶部弧凸,近顶端钻大小两孔。钺位于墓主面部位置,类似后世的“覆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镯、玉玦、玉环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五单元 天工巧艺</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玉器之美,在其料、形、纹、工上均有体现。凌家滩先民使用原始工具,运用超凡技艺将玉料琢制成一件件极富创新色彩的成器。这些器物既凝聚着先民们对天地神祖的崇拜,对自然与生命的敬畏,对仪礼权力的认同,更饱含着对美的朴素感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琳琅满目的凌家滩玉器构建出凌家滩人独特的精神世界,蕴藏着文明社会的点点星火。</span></p> 以形达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玉器“重形轻纹”,以抽象的立体形态展现对万物的生动摹写和神秘内涵,极富创新意趣。灵动的象生玉器更体现出史前“物精崇拜”的宗教观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量以美玉雕琢出的动物(包括人)母题玉器,多以缝缀或串联组合用作神职人员的装饰用品。“动物精灵”结合“美玉精气”帮助巫觋沟通人神,取得神喻与庇佑。稚拙的意象造型与简洁概练的纹饰装点相得益彰,蕴含着至真至纯的艺术之美。</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兔形玉梳背‍。表面琢磨光滑,上部雕琢似兔形,可爱灵动。下部为带有四个圆孔的长条形凹边,推测为梳子的组合件——梳背。通常在梳背下方会嵌合象牙、骨或竹木等材质的梳身,但由于梳身易于腐朽,无法长期保存,所以出土时多以梳背居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兔形玉梳背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同一墓中出土2件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的玉璜。表面琢磨光滑润亮。扁圆弧形。两面纹饰相同。璜的两端雕出虎首形,阴刻出鼻、嘴,以两面管钻孔为眼,面部浅浮雕耳、吻部,前肢收于身前呈伏卧状,以阴刻线纹表现虎斑纹理。此虎头璜造型独特,神态逼真,萌态可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双虎首玉璜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凤鸟首分体玉璜。一端为抽象凤鸟首,一端平直,并有实心对钻孔。中间分体处有实心对钻孔和凹槽,可系绳连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凤鸟首分体玉璜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图两件虎首发现于不同年代,07M22 出土者可以与1987年征集的一件拼合为一件双虎首纹玉璜。两面纹饰相同。虎眼以钻孔表现。虎前上肢仅以两道弧形刻纹表现出强壮的形态,以四条短阴刻线表现虎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虎首璜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左侧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右侧含山博物馆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凤首分体玉璜。表面光滑润亮。璜从中部分为两节,截面齐平,侧面各对钻一圆孔,并有暗槽相连。一端为抽象龙首形,一端为抽象凤首形,在龙首眼部和凤首眼部各对钻一孔,给古朴的玉璜增添了几分灵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凤首分体玉璜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蝉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牙纹石锛。上刻有一弯新月,似乎为刻划符号,这是凌家滩发现的唯一一件有刻划符号的石锛。锛为梯形,刃部略宽,近中部阴刻有月牙纹,两侧面均刻四道凹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月牙纹石锛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博物院藏</span></p> 各具英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玉石器用材多样,虽然不同器类尚无明确规范用何玉料,但已明显出现对闪石玉材的偏好。细腻、温润的质感和浅绿的色泽是凌家滩闪石玉器用料的主流,即使因埋藏环境原因使得出土的玉器大多数呈现出鸡骨白沁色,但玉器的莹润之美依然映射出凌家滩先民的审美追求。莹莹润玉,各具英华,构成了凌家滩闪耀夺目的玉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料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髓璜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玛瑙钺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 良工巧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凌家滩先民掌握了高超的治玉技艺,石钻、砺石等简单工具运用自如,在切割、钻孔、打磨、抛光、雕刻等方面均有重要的技术突破。墓葬随葬的玉质原料、玉芯和边角料说明了玉器应是本地制作。理念与技术的创新共进,推动凌家滩登上了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玉石器制作的一个高峰,为其后长江中下游玉石器制作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线切割是一种传承久远的柔性切割技术,又称砂绳切割,利用线绳带动砂粒摩擦切割,切割时原料因质地的微观差异及切割过程中用力的波动,会在切割面上形成高低不平的波状起伏。总体痕迹为多道不平行的抛物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钺(线切割痕迹)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片切割是一种硬切割技术,也称锯切割。采用石片等硬质片状工具,对玉石料进行切割,从而形成较直或局部弯曲的切割痕迹。因为片切割一般较深,若将切痕完全磨去会使器体变得很薄,因而多数器物保留了较深的切割痕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系璧(片切割痕迹) 新石器时代凌家滩文化晚期(距今5500-5300年)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第六单元 九州共辉</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今五千多年前是中华文明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华大地各区域文化出现了大规模的重组与聚合。具有创新性、内涵丰富的文化因素不断涌现,庙底沟文化、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等争奇斗艳,各美其美,如满天星斗,熠熠闪耀,一时间,九州山辉水润,四方玉华萌发。它们各自蓬勃发展,又彼此交流互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作为高等级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的载体、精神世界的象征,见证了新石器时代玉文化发展的高峰,既促进了古国的形成与发展,又孕育了王国的基础。</span></p> 遥应红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辽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距今6500-5000年,这里孕育出了恢弘璨然的红山文化。这一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而命名,主要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红山文化晚期的先民同凌家滩先民一样,尊玉崇神,将脱胎于山川的璞玉,以精湛的技艺化作一件件艺术品。厚重沉稳的玉龙、雕琢精致的勾云形玉佩、神秘古奥的玉人,无不传递着他们的虔诚与信仰。凌家滩文化和红山文化在玉器上的特殊相似性,表明江淮地区的凌家滩文化与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之间已经存在相互交流与相互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形龙。青绿色闪石玉质。整体为环形,一侧有一开口,未断开。玦本是一种环而有缺的器物,一般体型较小,常出土于人头骨两侧,多为耳饰,但红山文化玉玦形龙并非全是耳饰,其体型有大有小,超过10公分且较厚重者相对较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类玉玦形龙在红山文化玉器中已发现多件,因有学者认为其首部似猪,又被称为玉猪龙。这种玉龙可能是各种动物的组合,是被神话的动物,亦是神灵崇拜的产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形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鸮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形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勾云形玉佩。黄绿色闪石玉质,整器镂雕为两个正逆对应旋转的勾云。红山文化玉勾云形器出土时一般位于人骨架的胸部,造型呈多勾形,无兽面眼型和成组牙齿,故与带齿动物面纹饰属不同的玉器类型。</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对于其造型、功能以及象征意义也有多种解释,如认为表达的是天上的云;或是鸟兽纹;或是鹿角、猪獠牙等实物形态的艺术化再现;或是可能源于仰韶文化的简化玫瑰花卉纹。红山文化玉勾云形佩可能反映了远古先民对天的敬畏与膜拜,也是沟通人与天的重要法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带齿动物面纹玉佩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斜口筒形器。墨绿色闪石玉质,玉中有黑点。体扁筒形,上端斜口,下端平口。器内壁残留有钻孔及线切割痕迹。类似玉器在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中已发现多件,因其形似马蹄,又称之为马蹄形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出土时或放置于人头骨上下或胸腹间或右肩部。关于其用途,有多种说法,如发饰、工具等等。但从凌家滩07M23 出土的三件玉龟形器看,其造型和功能可能受到了安徽凌家滩文化玉龟形器的影响,是祭祀或敬神仪式中占筮的法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斜口筒形器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青绿色闪石玉质。整器由上人下兽复合而成。神人头带勾云形高冠,身体两侧围绕着云形装饰,身穿服饰,服饰臂膊及后背上饰以网格纹。神人双手合于胸前,手持权杖形物,赤脚踏一弧形角状物上。角状物下有一兽,似熊,伏卧。此器背面纹饰与正面纹饰相对,饰有网格纹和瓦沟状勾云纹。</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玉人为红山文化晚期玉器。玉人的构图复杂性前所未见,其华丽的服饰及手持权杖的姿态,使人无法将其等同于一般人,它表现的不仅仅是远古的一位大巫,还应是一位具有行政与军事权力的王者。他不仅具有巫师绝地通天的能力,也有实实在在的军政地位,是部族最高领导者,自带巫风王气的力量,不可逾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件玉人是目前所见红山玉器中等级最高的神像,是红山玉器研究乃至史前玉器研究的重要补充,被学者誉为红山玉祖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祖神像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黄玉斧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寻迹良渚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距今 5300-4300年的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出现了最早的“神王之国”——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以太湖流域为核心,玉器是最突出的物质成就,成组玉礼器与先民身份、财富、性别严格配伍,其独特的神人兽面纹昭示着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统一与文化认同。</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良渚与凌家滩地缘相邻,玉器相似,年代接续。无论玉器工艺、形制,还是聚落营建、布局都表现出千丝万缕的联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有数量众多的玉器,以琮、璧、钺等玉器为载体的精神信仰已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建立了一种等级分化基础之上的规范化用玉制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六节人面纹玉琮式管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 星斗盈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目前发现中国最早的玉器在黑龙江饶河县小南山,距今已有9000年的历史。此后,在中华大地上,许多考古学文化区,均发现了数量不等的玉器,如兴隆洼文化、哈克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在凌家滩文化、红山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之后、距今4000年前后以龙山文化、陶寺文化、石峁文化、齐家文化、肖家屋脊文化为代表的多个用玉中心又相继发展起来,将早期中国的玉文化发展推向一个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左家山文化发现于吉林省农安县左家山遗址,其文化层可以分为早晚两个不同类型。</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形龙。青绿色闪石玉质,龙首,身体光素。玦口未开,背上穿孔可佩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玦形龙 新石器时代左家山文化(距今7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薛家岗文化,距今约5500-4600年,因发现于安徽潜山薛家岗遗址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饰件 新石器时代薛家岗文化(距今5500-46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龙山文化,距今约 4300年到3800年,因1931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县龙山镇而得名。主要分布于山东境内及苏北地区,承袭同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玉器器型非常丰富,主要有钺、斧、铲、刀、凿、圭、璋、璧、牙璧等。</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牙璧,以往曾称为“璇玑”,多为圆形,周缘有2-5个向同一方向旋转并凸出的牙,中心是或大或小的圆孔。牙璧最早出现于大汶口文化晚期,龙山文化时期数量迅速增多,分布区域上也开始向其他地区扩散。商周时期牙璧仍流行于黄河中下游地区,东周以后逐渐消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牙璧 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距今4300-38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峁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山西中北部、内蒙古中南部,以石峁遗址而得名。距今约 4300-3800年。石峁文化玉器以玉牙璋、多孔玉刀、玉铖等为特色。多为片状,切割较薄,边棱锋利,表现出先民高超的玉器制作工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五孔玉刀、玉牙璋 新石器时代石峁文化(距今4300-38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肖家屋脊文化又称后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两湖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时间从距今4200年到3800年,最晚可以到距今3700年。‍肖家屋脊文化玉器以玉神人头像和各种动物形象为主要特色,主要动物造型除了虎、鹰等凶猛的野兽与禽类外,还有鸟、蝉等飞行的小动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玉鹰首 新石器时代肖家屋脊文化(距今4200-3800年) 故宫博物院藏</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上只是本次399件(套)重要文物的一部分。你发现了吗?有一部分凌家滩的玉器被故宫博物院收藏。凌家滩的玉器为什么会收藏在故宫博物院呢?</span></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上世纪九十年代,安徽考古研究所经费紧张,希望将凌家滩出土的部分玉器有偿转赠给国博,改善所里员工的生活居住条件和增设一些设备,提高考古发掘科学水平。因为国博经费有限,后来经过各级文物部门批准,故宫有偿接收了这批玉器(104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