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瀚“跟随”王震司令员魂归天山大地

半角斋

作者: 张业新<br>部分内容选自罗承瑛著《张仲瀚传略》(2025版) 1980年3月9日12时35分,病房正在开饭,突然张仲瀚的警卫员小柳哭喊着从病房跑了出来:“医生,快!快!张政委不行了,张政委他……”值班医护人员赶到病房,只见张仲瀚端坐写字台前,两手扶案,头歪垂在肩膀上,心脏顿时停止了跳动,嘴里还含着一口饭未咽下呢!经抢救无效,严重的心肌梗死,溘然与世长辞。<br>刚才,他还在边吃边写,现在,钢笔跌落在稿纸上,最后几行墨迹尚未干:“当我们紧紧抓住党的政策并能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党的政策,它就向在党的绝对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转化,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民军队。”<br>这就是他刚才强制着不大听使唤的手写上的几行字迹,这就是他《忆新疆》中第三节“把党的政策带到起义部队中去”的最后几句结语,这也就是他在病榻宏图上刚走过斑斑足迹,稿纸旁还端放着这篇文章的纲目:“第一、老兵歌;第二、进军新疆;第三、把党的政策带到起义部队中去;第四、为执行毛主席的命令又投入了新的战斗;第五、南泥湾精神的大发扬;第六、为各族人民大办好事;第七、第一个曲折;第八、又恢复了战斗;第九、没有多种经营就没有农业;第十、时刻记住:三个队’;第十一、新疆永远属于自己的祖国。”<br>另一张纸上则排列着他的“时间表”:“(一)撰写缅怀周总理的文章……(七)回忆录《从战争学习战争》……”他只走完了他病房“战斗日程”的极小一段,病魔就夺走了他的生命,留下千古遗憾,群集在病房的“病友”和医护人员,面对他的遗容,目睹这些情景无不潸然泪下。<br>1980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同志在八宝山亲自主持追悼会,向张仲瀚同志的遗体告别,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王震同志致追悼词:<br>“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悲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顾问张仲瀚同志。......”<br>1993年3月12日,王震将军在广州逝世后,王震的夫人来到张仲瀚在北京煤场胡同的二姐家,征求张仲瀚在北京的二姐夫吕向忱的意见:“王震生前表示,身后把骨灰洒在新疆天山上,并嘱咐,带上张仲瀚的骨灰,一起留在奋斗过的、魂绕梦牵的土地上,永远为中华民族站岗!”<br>张仲瀚病重住院期间,曾多次向看望他的亲人、好友表示:“我的病情好转,医生只要允许我出院,我马上就去请求中央组织部,准许我重返兵团。如果我向马克思去报到了,这心愿仍留在兵团。”<br>张仲瀚还记得,1949年10月上旬,在一兵团司令部,他怀着非常兴奋和自信的心情,站在一面墙的军用地图跟前,接受王震司令员交给他的任务。只见司令员的手指点着新疆版图上的许多地区,尽是那些荒漠数百里的空旷之处。最后,司令员把手指停在南疆北疆分界处的天山咽喉焉耆、库尔勒一带命令张仲瀚迅速组织一支包括领导干部和农林水利、技术骨干的精悍轻装的先头部队,先行到达这个地区进行踏勘布点,做好一场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新战役——屯垦戍边、建设新疆、保卫新疆的准备。王司令员还说,他已经给新疆起义部队的司令员陶峙岳通了电话,请他派一批熟悉新疆情况的技术人员去焉耆等候,与张仲瀚的先头部队会合。<br>10月13日,张仲瀚即把他的六师主力部队交政委熊晃率领,随后,自己带着3个团的各一名领导、5个警卫、4个技术人员和30多个测量队员,1辆吉普车和3辆大卡车,只有2支卡宾枪、4支手枪和5只驳壳枪,没有机枪和大炮的“袖珍”部队,穿过甘肃的河西走廊,闯过终年大风的安西,越过甘新边境的星星峡,在千里无垠的戈壁大漠上,风驰电掣般地向目的地进军了。<br>张仲瀚跟随王震司令员,从南泥湾到南下支队,从西北战场到屯垦戍边,转战一生,感情甚笃,二姐夫吕向忱说:”仲瀚无儿无女,还是跟着王震司令员回新疆吧。“<br>1993年4月5日,载着王震将军和张仲瀚骨灰的专机降落在乌鲁木齐机场,罗承瑛与张仲瀚在新疆的侄女张婉华,登上了载有王震与张仲瀚骨灰的专机。罗承瑛与王震的家人以及张仲瀚在新疆的亲人,在王震将军与张仲瀚的灵桌前行祭拜礼后,先后将他们的骨灰拌合着鲜花,洒向天山南北大地,将军们将永远携手守护美丽的新疆,完成他们屯垦戍边的夙愿。<div>(题头照片:王震与张仲瀚席地而坐,系罗承瑛拍摄于1966年上海)<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