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长兴县,浙江省湖州市辖县,地处浙江省北部,太湖西南岸,浙皖苏三省交界,与湖州市安吉县、吴兴区和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市、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接壤,总面积1430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长兴县常住总人口68.16万人,城镇化率为65.1%。</p><p class="ql-block"> 《全国县域旅游发展研究报告2024》暨“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县”“2024年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名单近日在京公布,长兴排名全国第三!</p><p class="ql-block"> 从“太湖浪里有古城”茶香氤氲到“世外桃源地长兴”三省通衢浙北第一县,从智能制造到全域乡村旅游,湖州长兴着力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通过文化解码、数字化改革、公共文化提升等一系列措施,促使长兴文旅资源串珠成链、文旅产品提档升级、文旅业态丰富多元,夯实了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实现了“杏”满四季,“茶”香四时。</p><p class="ql-block"> 地域文化润泽一方,长兴以“文化+旅游”深度融合为发展主线,打造“常聚长兴”县域文旅IP印象,入选首批浙江省全域旅游示范县、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全省大花园示范县,并获评中国最美休闲度假胜地、中国最佳全域旅游创建示范城市、全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文旅线路,充分发挥县域文化多重功能价值和综合带动作用,形成了文润于业、业兴于民的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长兴路径”,对助力共同富裕路径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p><p class="ql-block">一、经验做法</p><p class="ql-block">(一)长兴文化要素全景版图夯实了文旅深融强根基</p><p class="ql-block">长兴深挖文化“富矿”赋能旅游产业,文化资源体系日臻完善,文旅融合之路逐步焕新。梳理禅茶文化、古生态、红色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资源三大类、涉及八个主体,有2个文化标识入选省级首批文化标识,完成第一批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形成了“茶文化”“古生态三绝”“帝乡佛国”“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太湖溇港文化”“古城文脉” 等七个方面为核心内容的旅游转化项目库,推动文化和旅游资源“串点连线”拓展“文旅+”边界,开创文旅消费模式“试验田”,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了文旅消费市场。</p><p class="ql-block">(二)长兴融合共生运营机制焕新文旅产业升级新动能</p><p class="ql-block">长兴构建了多元主体有效联结机制,促使共生单元逐步升级为共生环境,呈现了多样态的乡村产业融合运营模式。长兴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提供“政府+公司+协会+村集体+农户”菜单式主体协同方案,将政府职能、企业盈利、农户富裕与消费者效用视为共生体,建立文化资源、旅游资源和产业资源的共生资源池,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型共生运营模式(以小浦镇为代表)、自下而上的村企结合型共生运营模式(以水口乡为代表)和多方联动的平衡型共生运营模式(以煤山镇为代表)的多样态价值共创模式,集成乡村发展“富民共同体”共绘“诗”与“远方”的和美画卷。</p><p class="ql-block">(三)乡村全域旅游提标提质塑造未来乡村蝶变新引擎</p><p class="ql-block">长兴经过20余年谋划发展,构建“一轴两翼一区”的乡村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实现空间战略与要素配置有效衔接。通过“太湖风情”“江南茶乡”“农园新景”“希望田野”“梅映乌龙”“山水古韵”等乡村振兴农旅融合示范带的建设串联各区块,全域景区化的“点”“线”“面”实现有机融合。同时,依托于丰富的农业、文化、产业资源,经过十多年的发展,长兴逐步探索实践一条从“农家乐”到“乡村旅游”再到“乡村度假”并向“乡村生活”转型的农旅融合发展之路,以乡村民宿为主导核心产业带动了整个农村产业链的深度融合,形成了以小浦镇银杏、顾渚村茶文化、川步村梅林、石泉村古景等为代表的景区村庄、民宿、休闲农业园和农事节庆活动的内涵,成为“茶文化圣地,乡村游天堂”全域旅游品牌的重要依托产品。</p><p class="ql-block">(四)文旅产业空间聚集升级激发县域产城融合新内驱</p><p class="ql-block">长兴充分衔接全县“一带一轴、主副联动、两翼齐飞”城乡发展新格局,完成了从“一轴两翼一中心”产业平台聚集到“一核一谷五圈”的产业空间优化升级。一核,即县中心城区文化产业集聚核,依托要素集聚优势,以数智大厦文化产业园、东鱼坊历史街区等为载体,大力培育创意设计、数字文化等新兴文化业态。一谷,即顾渚“画溪谷”,以“文创+”为主题,突出产、城、人、文融合发展,深化文化赋能,打造长三角国际先锋创意高地、活力新锐总部基地。五圈,即东部太湖演艺文化产业圈、南部健康休闲文化产业圈、西部湿地文化产业圈、西北红色研学文化产业圈和中部古生态文化产业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