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古开福寺是一座千年古寺,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市区,临湘江,始建于五代十国时期(927年),前身是楚王行宫会春园,后赐予了僧人保宁,创建了开福寺。它是中国佛教重点开放寺院之一。开福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佛殿共分三进,前为三圣殿,中为大雄宝殿,后为毗卢殿;东边厢房从前至后有客堂、斋堂、库房、方丈住所、藏经楼;西边厢房有讲堂、禅堂、营旧寮等,寺院是以明清宫殿式建筑为主体的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山门为三间四柱花岗石牌坊式建筑,上作三层短檐,盖黄色琉璃瓦,中置宝顶,整鱼鸱吻。门坊上分栏为浮雕彩绘,或作人物,或作树木花草,色泽班斓。两侧门联为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湖南布政史、名书法家韩葑所书:“紫微栖凤,碧浪潜龙”。光绪十七年(1891年),江南福山镇总兵陈海鹏加上一块“古开福寺”横额。左右小门上方分别刻有“回头”“是岸”。</p> <p class="ql-block"> 进入山门,九龙观音驾临眼前,它是该寺的标志之一。观音像由汉白玉雕成,面带微笑,手执杨柳净瓶,九龙环绕其下,庄重中透着祥和,象征着佛教的庄严与神圣。不少游客在此处虔诚朝拜、祈福。</p> <p class="ql-block"> 绕过观音像,来到了清泰桥,古朴的桥身横跨溪流,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和谐相融。</p> <p class="ql-block"> 清泰桥两侧是放生池,为原碧浪湖残部,现今修复一新,水中鱼儿欢快的游着,空中一群群鸽子在湖上飞翔,盘旋着落在湖心的太湖石上,悠然自得的梳理着自己的羽毛🪶。</p><p class="ql-block"> 每年四月初八,许多善男信女会在此放生鱼虾,僧人们会为这些鱼虾举行“三皈依”仪式,敲打法器诵念经文。放生池不仅是信徒们表达善意的地方,也是寺院内一处宁静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放生池两侧分别是钟楼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 径直向前就是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了。依次是三圣殿、大雄宝殿、毗卢殿。</p><p class="ql-block"> 前殿为弥勒殿,又称三圣殿,面阔三间,外檐方柱,内檐圆柱,均为花岗石整石凿成。殿内供奉西方三圣,现已无存,今供奉为弥勒佛、背面韦驮菩萨、两旁四大天王。弥勒佛的造像是宋朝时代布袋和尚的形象。两边供奉着四大天王,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弥勒佛背后供奉三洲感应护法韦陀尊天大菩萨。手持宝杵镇魔军,功德难伦。</p> <p class="ql-block"> 中殿为大雄宝殿,高20米。中央供奉着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宝相庄严。阿难尊者和迦叶尊者侍立两旁。紧靠着释迦牟尼佛背面,供奉着金色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殿两旁还有十六尊者的金像。</p> <p class="ql-block"> 1997年,从缅甸请回佛祖释迦牟尼玉像(5米高)和阿难迦叶二弟子玉像(4米高)。随后又从台湾等地迎请了5部大藏经供奉。</p> <p class="ql-block"> 后殿为毗卢殿,供有毗卢遮那佛,左右两壁塑有五百小罗汉,高约0.4米,形态各异。殿门有清末民初诗人赵宗猷所撰《开福寺》联:“佛本无生,信陆象水龙,百转劫灰终不死;我来访旧,看紫微碧浪,千秋景物此重新”。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似乎是佛在讲经说法,周围的五百罗汉听的入神。</p> <p class="ql-block"> 大悲殿于2006年新建,建筑面积为1200多平方米,殿内中央供奉着杨枝观音像以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四周墙壁则是观音菩萨八十四像(油画),场面宏大。</p> <p class="ql-block"> 开福寺历经宋、元、明、清各朝,兴盛时,住僧达千余人。可谓香火不绝,名僧辈出。北宋洪蕴,佛、医俱精,被宋太祖招见,赐紫方袍。</p><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开福寺进入鼎盛时期,寺内寺外有十六大景观,即:紫微山、碧浪湖、白莲池、龙泉井、放生池、鸳鸯井、凤嘴洲、木鱼岭、祓禊亭、嘉宴堂、会春园、回步桥、捨茶亭、清泰桥、舍利塔、千僧锅等。明代文人李冕题诗《开福寺》:“最爱招提景,天然人画屏。水光含镜碧,山色拥螺青。抱子猿归洞,冲云鹤下汀。从容坐来久,花落满闲庭。”</p><p class="ql-block"> 可惜古开福寺数次被毁,数次重修,如今再次重修,并计划复原北宋盛世时的十六景。</p> <p class="ql-block"> 新修的殿堂雕刻精美,看这藻井上舞龙🐉翻飞,气宇轩昂。以八边形向周围扩散出三角形、菱形等,数条小龙跃跃欲试,围绕大龙形成拱卫之势。各种大殿依然在建设中,工匠们精工细作,雕刻着各种角色。看这雕工,也是能传承千百年吧!</p> <p class="ql-block"> 这些塑像和周边的工地也是为重建做准备的。</p> <p class="ql-block"> 新建筑里也融入了现代设计,传统与现代相互碰撞出新的审美体验。</p> <p class="ql-block"> 从古开福寺出来,我们直奔太平老街和坡子街。</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老街全是店铺,感觉都是大同小异。卖的东西有点地方特色的区别,不知能否有新创意。</p> <p class="ql-block"> 哎!这家店铺的东西不错,中西结合,很有设计感哟!</p> <p class="ql-block"> 古街巷一般都是一到三层,比较低矮,掩映在现代建筑的高楼大厦中间。</p> <p class="ql-block"> 坡子街里我很喜欢的是火宫殿(火神庙)。</p> <p class="ql-block"> 看这墙头之上,好不热闹,很有人间烟火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进的殿来敬火神,保我们好吃好喝,福寿绵长!</p> <p class="ql-block"> 庙里还有个小戏台,我猜是老百姓表演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 这里还有个祈福墙,挂满了写着人们心愿的红色小木牌,有求财的,求爱情的,求安康的……不知这些人怎么想的,求财不应该拜财神吗?这里不是应该求平安、求事业、求姻缘的吗,老百姓只求日子红红火火,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就是幸福🤭🤭🤗</p> <p class="ql-block"> 这条街走到头就是网红地“文和友”了。走进去就是我小时候熟悉的样子,而现在的年轻人没见过,觉得很新奇,似乎是追求复古,因此,这里反而在高楼林立,玻璃幕墙统领的建筑中凸显出特别来。</p> <p class="ql-block"> 这里用跳脱的多层空间设计,还原了中国六七十年代的城市百姓的生活样貌。</p><p class="ql-block"> 台阶是水泥的,栏杆是木头扶手加铁棍或铁丝网的;卖东西的叫小卖部或者某某商店;房子是用青砖、红砖砌成的,也有土坯房;馆子里吃饭坐的是木板凳或者长条凳;喝的啤酒是用暖壶打的,那个才叫真正的扎啤……那时候都是计划经济,人们没钱,工资只够一家人勉强生活的,所以商店里卖的多是生活用品。那时候,收音机就算家用电器了,屏幕鼓鼓的九寸黑白电视机是奢饰品。</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里配上了五颜六色的灯光,比那个年代的环境好看多了。</p> <p class="ql-block"> 大开大合的空间架构,有种一镜到底的感觉。眼前的一切旧事物勾起我童年的回忆……丢呀,丢呀,丢手绢儿,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儿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儿快点儿抓住他……</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大院儿里的孩子们会一起玩儿,除了丢手绢儿,我们还会玩跳房子、推铁环、跳皮筋儿、闪电豹、拽包儿、拍方宝……家长没钱给孩子买玩具,可孩子们一起撒欢儿,玩的特别开心!就是有个磕磕碰碰的肿了、破了,抹点碘酒、红药水就得了。小孩子拌嘴吵架也是常有的事,第二天照样一起玩,恩仇早忘脑袋后面了。那时候的人真单纯呀!</p> <p class="ql-block"> 从文和友出来已是华灯初上,杜甫江阁在灯光的映衬下比白天妩媚。</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时已是满城灯火灿烂,透过窗,湘江两岸正在上演一出华美的灯光秀,在光影交织中,我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