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阳山凤舞,又名双凤舞,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它主要流传于清远市阳山县杜步旱坑村,由肇庆怀集的邓家寨传入。清代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邓介的祖父从邓家寨迁居杜步旱坑,凤舞也随之传入,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阳山凤舞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传承。每逢春节、元宵、端阳、中秋等节日,杜步旱坑村都会响起清脆的锣鼓声和悠扬的乐曲声,村民和附近群众聚拢围观,欣赏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凤舞不仅表达了吉祥如意、人寿年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还成为当地百姓欢庆交往、相互祝愿、交流感情、共同娱乐的主要民俗活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表演形式和艺术特色:阳山凤舞的表演形式独特,舞蹈动作包括引颈长鸣、飞扑跳跃、交颈扫羽等,形象生动,令人欢欣畅快。舞蹈动作重点在于脚上,要求上步落脚扎实,以脚带动腿的屈膝动作,同时身活、腰活、手掌操作灵活,配合协调流畅。凤舞用打击乐伴奏,加上唢呐吹奏引子及过门,整个场面气氛欢快、热烈,呈现出浓郁的乡土风情。</p><p class="ql-block"> 传承和保护现状:阳山凤舞在2008年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收录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一书中。近年来,阳山凤舞多次受邀在省内外参加非遗展演活动,深受观众欢迎。然而,随着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阳山凤舞面临着后继无人的严峻局面,急需有关方面采取保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 临江仙·阳山凤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双凤披红歌舞起,碧空锦绣丹霓。</p><p class="ql-block"> 翩然灿日妙姿仪。</p><p class="ql-block"> 村乡萦瑞景,紫气与云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户户满仓皆五谷,欢欣老少开颐。</p><p class="ql-block"> 秋收春种不耽迟。</p><p class="ql-block"> 愿风调雨顺,岁岁尔诚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