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金岗的难忘过往

霜天红叶

<h1>  1974 年 10 月 20 日,我受商城县百货公司指派,成为县农业学大寨工作队的一员,踏上前往上石桥公社金岗大队驻队的征程,就此开启了一段为期一年的难忘岁月。那年,我 27 岁。</h1><h1> 金岗大队距离公社十多里地,回趟城得先徒步前行,再搭乘班车。驻队生活,恰似一幅生动鲜活、烟火弥漫的画卷。工作队员们被老乡们热情地称作“领导”,我们吃住在老乡家中,与他们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每天,我们按规定向房东交一斤粮票和三毛钱,这恰恰是下乡每日补助的标准。在那个年代,三毛钱相当于金岗一个壮劳力三天的劳动所得。老乡们的淳朴好客,让我们心中暖意融融。</h1> <h1>  作为“城里来的领导”,我有幸每天中午能品尝到生产队豆腐坊制作的香喷喷的豆腐,偶尔还能享受到房东自家水塘里新鲜捕捞的鱼。碰巧了晚上还能小酌一杯用红薯干酿制的白酒,这酒每斤仅需两角钱。绝大多数时候,每日早、晚餐仅有一个菜,是商城随处可见的腌制老辣菜,但中、晚餐都有白米饭,这样的生活条件已让我格外满足。</h1><h1> 对于农户而言,接待我们益处颇多。既能与城里人交流互动,又能额外获得现金收入。在当时,现金对农民来说是极为稀罕的宝贝。他们一年辛勤劳作,收获的大多是口粮。每家分到的菜地,主要用于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养的猪和家禽也大多留着自己食用。倘若家禽养多了,队里干部还会来“割资本主义尾巴”。所以,他们若想获得现金,只能把多余的蔬菜或家禽拿到集市上去交易,以此换取所需之物。</h1><h1> 按照公社领导的要求,我们工作队无需与老乡一同劳动,首要任务是筹措资金,支援队里购买化肥、开展建设。于是,筹款成了我们工作队和老乡们共同关注的焦点。</h1><h1> 1975 年 5 月,我接到任命,担任百货公司副支书,同时接任工作队长一职。副队长仍是县副食品公司的副支书张友诗,他年纪比我大,工作经验也更为丰富。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升迁”,我心里着实没底。初担重任,我满心茫然,不知该如何当好这个“官”。毕竟,我从未接受过相关培训,只能凭借过往所学的知识,以及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等文章的指引,在队友和大队的支持下,脚踏实地、以身作则,努力带领团队完成接下来五个月的工作。</h1><h1> 大队发展最缺的就是资金。于是,我和张友诗一同进城,向商业局申请款项。我们的请求顺利提交到了商业局党委会。经过近一个小时的焦急等待,局党委终于召见了我们,要求我们详细陈述讨款的理由和计划。面对各位领导,我从金岗大队的人口规模、地域分布、资源状况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接着阐述了我们的工作设想,足足讲了十分钟。随后便是紧张的答辩,领导们接连提出犀利的问题,我们都从容应对。虽说没有当年诸葛亮舌战群儒的那般潇洒风度,但此刻被众人包围发问的感觉,着实让我有些紧张。幸运的是,最终气氛缓和下来,领导们批准了我们 1000 元拨款,还额外赠送了 4 吨水泥。走出商业局大门,张友诗兴奋得像个孩子,硬拉着我到他家吃蒜汁捞面,那一刻,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h1><h1>  金岗没有草山,每到冬天,燃料问题就成了村民们心头的一块心病。有了资金和水泥,我们决定先从建沼气池入手,这也成为我上任后在金岗打开局面的关键举措。第一个沼气池选在了大队干部中最年轻的团支部书记尹章先家。在搞沼气方面,我的好友陈卫国是行家。他所在的石油库隶属于县燃料公司,沼气是他进修后新开展的业务。陈卫国派来了技术精湛的技术员。我心里清楚,这是全队的第一个试点,容不得丝毫差错。</h1> <p class="ql-block">挖建沼气池</p> <h1>  六月的金岗,骄阳似火,恰似我们那干劲十足的热情。在技术员的悉心指导下,从选址到挖池,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我们的心血。直径近 3 米、深达 2 米的池子顺利挖好后,我们用糯米熬制的浆仔细涂抹沼气池壁,认真安装通气管道。那段日子,我每天都光着膀子,和农民兄弟们并肩奋战,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h1><h1> 十天之后,沼气池试点点火。消息传开,农民们像赶庙会般纷纷涌到尹章先家门前。大家眼中满是好奇:“不用草也能烧锅做饭?”“不用电、不用油还能照明?”面对大家的疑惑,我紧张得心跳加速,毕竟此时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门前的沼气灯上。当通气、点灯后,看到灯亮起的那一刻,现场响起一片赞许声:“这灯比煤油灯亮太多了!”紧接着,人们又挤到灶台前,看着沼气燃烧起旺盛的火苗,把菜放进烧热的油锅里,“嗤啦”一声,试验又一次成功!农民们的热情瞬间被点燃,家家都争着搞沼气,一时间,这成了金岗大队的头等大事。<br> 农民们的质朴令人动容,他们一旦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会爆发出惊人的干劲。沼气试点的成功,让我们驻队干部与村民们的关系更加紧密无间。大队支书傲天成坚持邀请我搬到他所在的生产队,那可是大队里最富裕的队。我依旧住在农民家,只是吃饭方式变成了一户挨一户派饭。可这派饭也带来了“甜蜜的烦恼”。农民们爱攀比,一家要是弄了荤腥,接下来家家每顿午饭不是鱼就是鸡鸭,连早餐都有了素菜。不管我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br>  我们工作队的胡应如是农民出身,是出了名的实干家。对于金岗的发展问题,他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我采纳了他的不少建议,狠抓 5406 菌肥的种植,兴办大队猪场,建立机砖厂,开辟杉木园,还修了一条大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金岗大队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那一年,粮食增产 20 万斤,机砖厂当年就见到了效益,整个大队都沉浸在喜悦之中。</h1> <p class="ql-block">工作队与大队支书在大队砖厂</p> <h1>  1975 年 10 月,一年的工作期满。大队干部们递上一封饱含深情的挽留请愿信,信直接送到了县商业局,据说又转到了县里。但一年一轮换的规定难以更改,已有消息说:我即将转战伏山茅坪河参加农村整党。工作队奉命撤离时,我们合影留念。全体大队干部在大队部设宴为我们送行。那天夜里,酒是好酒——两毛钱一斤的散装红薯干酒,大家开怀畅饮,毫无拘束。</h1> <h3>我们工作队与大队干部</h3> <h1>  离开金岗几年后,大队干部们还是时常像走亲戚一样来看望我。多年后,当上大队支书的尹章先,专程送来金岗新米让我品尝。农民们的这份真挚情谊,令我终生难忘。<br>  2004 年,已到信阳市工作的我出差来到商城,特意去了一趟金岗。新修的商城到固始公路,让窑厂旁的小路变成了热闹的商业街,昔日的窑厂规模更大,生意更红火。然而,我却没有遇见一个熟人,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 。<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