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晋游30:大同云冈石窟

开心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云冈区武州山南麓,武州山最高处称为云冈,故命名云冈石窟。它始凿于北魏和平年间,依山开凿,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开凿用时最短的大规模皇家石窟工程,在中外石窟开凿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它是中外文化、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佛教文化和石刻艺术相融合的世界文化艺术宝库。1961年3月,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5月,成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2023年国庆期间游览洛阳龙门石窟时,被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造像所震撼,据说这尊唐代武周时期的造像,是以武则天的容貌塑造而成,还听说云冈石窟那尊标志性大佛的造像是以北魏皇帝为原型雕凿。而从时间上看,北魏定都平城后皇家开凿了云冈石窟,后来迁都洛阳修起了龙门石窟并辉煌于唐代,由此龙门石窟可以说是云冈石窟的延续,我们期待着一睹云冈石窟佛像尊容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起来。本次秦晋游,设定的最北目的地大同,就是奔着云冈石窟而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前往云冈石窟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查阅了许多名人对其的评价,<span style="font-size:18px;">增添了我对云冈石窟的期待与敬畏。</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考察后,称云冈石窟为“后魏艺术之精华”,并指出其在建筑和雕刻上虽受外来影响,但仍保持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4年冰心在《平绥沿线旅行记》中描述云冈石窟的壮丽景象,用“万亿化身,罗列满山,鬼斧神工,骇人心目。一如来,一世界,一翼、一蹄、一花、一叶,各具精严,写不胜写,画不胜画”来表达了她对石窟艺术的深深震撼,并表示“此时方知文字之无用了”的赞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5年郑振铎在《云冈》中感慨:“云冈石窟的庄严伟大是我们所不能想象得出的”,并强调云冈石窟需要仔细的去欣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19年余秋雨称“云冈石窟的雕塑汇聚了希腊、印度、波斯等多种文明的精华,是移动的哲学、沉默的灵魂、无言的大师、先行的文明”、“云冈石窟里的雕塑,汇聚了当时世界上各个重大文明的精粹”、“一切雕塑家都应该去朝拜一下云冈,那里有你们最神圣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5月领导人在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阅尽万卷尊北魏,平生只为拜云冈",这不仅是心中的向往,更是对历史的虔诚追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月3日(正月初六)上午十点,我们怀揣着对千年文明的敬畏,踏入了云冈石窟景区。尽管零下15度的冷冽山风扑面而来,却丝毫未能减弱我们内心的热情与诚恳。我们来到这里,只为与云冈石窟“击一个穿越千年的掌”,亲眼目睹其“真容巨壮”,让心灵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得到洗礼与升华。</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门进入景区,云冈石窟阙门显示石窟的皇家身份。景区停车场很多且很大,管理比较规范,我们被引导到距离距离游客中心将近1公里的B6停车场,此时正是游客进场高峰,看来今天来真正体验一回云冈石窟的泼天流量了。</p><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淡季门票是100元(旺季120元),已经在前两天通过公众号提前购买了,我们从游客服务中心进入到昙曜广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昙曜广场是为了纪念开凿云冈石窟的创始人、北魏著名的佛学大师和译经大家、北魏佛教昌盛的奠基人昙曜而建造的。 昙曜雕塑,袈裟飘逸、风尘仆仆,塑造出昙曜这位佛门大德高僧超凡脱俗的艺术形象,从千年前的历史中走到我们面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历史常常会在不经意间,把后人带到奇妙的境界中。北魏开国皇帝道武帝迁都平城(大同)后,大兴土木,修建宫廷寺院,佛教逐渐被皇家贵族接受推崇。但北魏第三个皇帝太武帝却颁布了灭佛令:杀僧侣、焚经卷、毁佛像,史称“太武灭佛”,开启了历史上著名的“三武灭佛”的第一次灭佛(“三武灭佛”为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和唐武宗分别发动的三次大规模毁佛运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到北魏第五个皇帝文成帝全面复兴佛教,其启用高僧昙曜为沙门统开凿云冈石窟,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家组织的大规模佛教石窟开凿拉开了序幕。这幕灭佛兴佛的悲喜剧,竟然催生出这光耀后世的艺术宝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昙曜广场前面大门检票进入礼佛大道,十三对千佛列柱依次列于礼佛大道两侧,神柱系黄沙岩雕刻,由下而上依次为须弥座、力士、白象、柱体的完美组合,造型高耸,精致壮观,气势雄伟,浓密的松林掩映下更显立体而恢宏!</p> <p class="ql-block">走到礼佛大道的尽头,会看到有一棵挂满了祈福牌的菩提树,是向善而得道的象征。两面相对的扇形皇家礼佛浮雕墙,总体呈圆弧状,画面构图完美、雕刻细致,表现的是北魏时期皇帝和皇后来到石窟寺朝拜礼佛的场景,将北魏皇室礼佛的盛大场面与虔诚氛围表现得淋漓尽致,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之后有两个选项,可乘观光车前往石窟入口,亦可穿行灵岩寺至石窟入口。为赶时间也节省体力,我们选择乘坐景区内观光车(往返15元),直接绕过了灵岩寺。灵岩寺原为北魏的皇家寺院,魏书中把云冈石窟叫作“灵岩寺石窟”,如今的灵岩寺建筑按郦道元《水经注》所描绘的北魏皇家寺院的景象于2009年新建,有五浮塔、千佛殿和大雄宝殿等建筑,富丽堂皇但缺了历史蕴味。</p> <p class="ql-block">观光车绕过灵岩寺就到了昙媚碑下车点,拾级而上穿过这座门额写着“入佛知见”的山门,前方有一石碑碑刻:“比丘尼昙媚造像记”,表达了发愿人比丘尼昙媚对佛教的高度信仰与虔诚以及希望佛教振兴发展的愿望,文笔优美,堪称佛教发愿文之最。此碑也向我们展示了北魏时期一种特有的字体——魏碑体。据介绍比丘尼昙媚造像记”原物很小,只有30厘米高,28厘米宽,现存于云冈博物馆中。</p><p class="ql-block">跨过昙媚碑左边山门,我们就正式进入了云冈石窟的洞窟区第1窟,我们的石窟之旅正式开启了。</p> <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布列在东西绵延约一公里的山崖上。开凿分为三个时期:早期昙曜五窟(16-20号窟),中期北魏迁都洛阳前(16号窟以东),晚期北魏迁都洛阳后(20号窟以西)。我们由东向西依次从第1窟行进至第20窟,即先参观中期15个石窟,再参观早期5窟,再后匆匆走过晚期部分石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 1 窟和第 2 两个洞窟是连在一起的,被称为双窟。云冈石窟在中期开凿的洞窟有不少是双窟,这和当时的政治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孝文帝当皇帝的时候才5岁,是他的祖母冯太后帮忙上朝处理政务,两人被称作 "二圣"或者 "二皇"。所以双窟就象征着当时政治上"二圣"并列情形,同时也体现出当时佛教和皇权相互依靠、相互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窟洞窟的地下有洞,轻轻地敲地面,就会听到咚咚的响声,因此第1窟得名 "石鼓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窟是典型的塔庙窟,中间有中心塔柱,下层有个圆拱龛,下层的屋顶是仿木屋顶,屋顶上有楣拱龛,上层是宝盖。在佛教里,绕塔就是一种礼佛的方式,也是一种修行;从建筑的角度来看,中心塔柱也对窟顶起到了支撑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第 2 窟因常年有泉水往外流,结果泉水在洞窟里积了起来,把塔柱的下半部分风化得很严重,所以第 2 窟"石鼓寒泉倒栽塔" 而得名 "寒泉洞",其内部与第1窟相似,都风化严重,很多佛龛都是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2窟和第3窟之间有古道车辙留存,看着深深的车辙压痕,说明武州山在历史上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军事要塞。</p> <p class="ql-block">第 3 窟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一个洞窟。在洞窟崖壁的最上面,排列着12 个方方正正的长方形孔,上方还能看到一排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小洞眼,这些痕迹是当时<span style="font-size:18px;">灵岩寺的</span>大型木结构建筑所遗留。</p><p class="ql-block">走进洞窟,穿过前室进入主室,空间特别宽敞,但地面是坑坑洼洼,这是一个没有完工的半拉子洞窟。</p><p class="ql-block">洞窟主佛阿弥陀佛倚坐着,左边是观音菩萨,右边是大势至菩萨佛。造像身上有好多圆洞形状的小孔是后人在重新修建和改造云冈石窟的时候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第4窟在山崖上呈倒立品字形的洞窟,开凿于北魏正光年间(公元 520 年到525年间),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由民间力量继续开凿出的洞窟与造像,现已风化严重。</p> <p class="ql-block">走过第4窟就进入到中部窟群双窟的第5、6窟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它们是云冈石窟里保存得最完整、内容最丰富、雕刻最精美的,也是最有代表性的石窟。双窟是在孝文帝时期开凿的,洞窟前的四层楼阁清代所建,巍峨高耸,竣极堂皇,不失当年皇家气度。</p> <p class="ql-block">第5窟分前后两室,前室洞壁上绘有礼佛图壁画,后室洞窟的正壁雕刻有一组三佛二菩萨的造像组合,正中间大佛是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是燃灯古佛与弥勒佛,另外靠边的是两位菩萨。主像释迦牟尼佛高达17米,是云冈石窟里最大的佛像。</p><p class="ql-block">洞窟后壁还开了用来诵经礼拜的通道,南壁上方两侧的高浮雕佛塔。塔体的底座是大象,塔身是楼阁式的建筑,古代工匠们把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印度的佛教艺术巧妙地融合到了一起,这是北魏造像艺术达到高峰时候的代表作品,也是云冈石窟众多佛塔里面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洞窟西壁是第 5 窟和第 6 窟共用墙,有些地方特别薄,只有 2 厘米厚,墙上小孔穿过去就是第6窟了。在这么薄的墙上还能雕刻出这么丰富多样的图案,充分展现出当时工匠们特别精堪的技术及对空间把握的高超感觉。</p> <p class="ql-block">第6窟前室两边的壁画是清代时的作品,内室中心是上下两层的塔柱,上层四个角上都雕刻着大象,大象背上都驮着一座有九层出檐的楼阁式佛塔,这些佛塔支撑着顶部方形帷幕形状的大宝盖。在宝盖下面,四个面雕刻了一尊站在莲花台上的立佛,佛像穿着褒衣博带式的服饰,背后有火焰以及飞天装饰的通身背光;立佛两侧有靠着佛塔塔身站立的胁侍菩萨。四个方向的立佛和四角的塔柱,都是在一块方形岩石上雕刻出来的,而且都是用镂空雕刻的方法完成,这是最难雕刻的一项工程,也是云冈石窟了不起的创新做法。</p> <p class="ql-block">中心塔柱的下层四个面各开了双层样式的佛龛。内层是圆拱形状的佛龛,外层是盘型帷幕形状的佛龛,四个角各雕刻着千佛方柱。南面塔柱下层佛龛里面的造像是结跏跌坐的释迦牟尼佛,在佛像两侧镂空雕刻的是双凤回首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在门拱上门楣正中间的位置雕刻着《菩萨行品》图案,这是云冈石窟现存 28 幅维摩诘雕像当中保存得最完整、场面最宏大的一幅作品。</p><p class="ql-block">南壁的左下方浮雕讲的是释迦牟尼从出生一直到出家的故事,是我国最早的宗教题材石刻"连环画",是中国石窟艺术里的宝贝。</p> <p class="ql-block">第7窟和第8窟是孝文帝执政的时候最早开凿出来的一组双窟,也是在昙曜五窟之后云冈石窟里最早出现的双窟。第7窟前面的木构建筑,是在清朝顺治八年(也就是1651年)的时候修建的。而第8窟前面的木构建筑是在1993年的时候照着第7窟前面的木构建筑的样子重新恢复建造的。木构建筑是仿清式的三间三层木结构、硬山顶、灰瓦的楼阁。</p> <p class="ql-block">第7窟窟内布局上下分层。在后室北壁的上层有个盘形帷幕龛,在这个龛的正中央雕刻着一尊交脚弥勒菩萨像,这尊菩萨像有4.8米高,坐在狮子座上,面相很丰满的样子。在这尊弥勒菩萨像的两边,各雕刻了一尊倚坐佛,这两尊倚坐佛身上穿着袒右肩式的袈裟。在龛的外面还雕刻了思维菩萨像。像这样让弥勒菩萨作为主尊,然后两边配上佛像和思维菩萨的这种组合形式在佛教里是不怎么常见的,主要就是为了突出弥勒信仰。再看北壁的下层,雕刻的是释迦、多宝二佛对坐像。</p> <p class="ql-block">南壁门拱上面的"云冈六美人":在长方形帷幕龛里面有6 位长得特别美丽动人的供养菩萨,在两边依次排开,面对面地站着。从她们虔诚的眼神、恬静的微笑中,散发出一种女性超凡脱俗的美,被人们称为"云冈六美人"。</p> <p class="ql-block">第 8 窟是典型的佛殿窟。南壁门拱两边各雕刻了一尊菩萨立像,其中那尊菩萨穿着长长的裙子,双手合掌,还露出了牙齿,这是云冈石窟里唯一一尊露齿的菩萨。而且她脸颊上还有一对酒窝,看起来天真又可爱,模样格外生动。</p> <p class="ql-block">第9窟被称为世界建筑博物馆。整个前室的墙壁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佛像和花纹,看起来特别繁荣、特别华丽。窟门是仿照北魏的宫门雕刻而成的,是中式风格,其背面看是圆形拱门,为印度式风格,八棱柱是古希腊三大柱头样式之一,可以说是第九窟中西合璧特色的一个很好的体现。</p><p class="ql-block">主室供奉的是一佛二菩萨,主像就是释迦牟尼,两旁是胁侍菩萨像,因为这里常年有山体渗水,所以被风化得十分严重。</p><p class="ql-block">在第9窟外窟西壁最上层小佛头顶上的佛龛内有一座2CM小佛,是云冈石窟最小的佛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第10窟前室的门楣和明窗之间,雕刻着大型的须弥山。须弥山是古代印度传说里立在宇宙中心的一座神山,大地、山河、世界等等都是围绕着它排列的。后来佛教把它当成宇宙结构论里很重要的一部分。北魏的工匠们把这么座神山浓缩在一个长宽都不到2米的空间里。里面有群山像柱子一样排列着,还有童子双手合十,双龙相互交织,护法神在天上巡逻,有人跪着供养,甚至还展现出了茂密的森林,平静的旷野,奔跑跳跃的动物,一下子就让原本安静沉闷的洞窟充满了活力,这是很难得的石窟大型雕刻里的优秀作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0窟后室的主像是弥勒佛。东壁刻着佛教因缘故事,南壁的拱门上方并列雕刻了七尊坐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11窟是塔庙窟,有中国石窟寺现存最早的魏碑题记《太和七年造像题记》,是早期魏碑体里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第 12 窟是音乐窟,内刻有多种不同的乐器及表演者,生动地展现了北魏宫廷的音乐舞蹈场面,营造出佛国那种美妙如天音的氛围,是云冈石窟伎乐雕刻的典型代表,是研究北魏音乐、舞蹈的好地方,也是研究中外音乐史最全面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这座有着"香宇天音"之称的洞窟,把1500年前宫廷里高雅的音乐和民间通俗音乐相互交流、融合的真实情况生动地展现了出来。这里的乐舞图像就是北魏音乐文化的一个缩影,这些图像反映出来的内容可比史书里写的更真实、更准确。</p> <p class="ql-block">第13 窟是龛形和龛楣装饰雕刻最丰富的洞窟,主尊是弥勒菩萨,有13米高,这尊菩萨的双脚是交叉着的,身上穿着古印度贵族的服饰,胳膊上戴着臂钏,胸前还有蛇形的饰物。它左手放在膝上,右手施无畏印。</p><p class="ql-block">这窟最精妙的部分就是大佛手臂下面的托臂力士,这个力士长着四条手臂,其中两条手臂高高举起来托着大佛的右臂,另外两条手臂则撑在腰间,它的造型特别奇特又优美。就因为有了这个力士,原本庄严肃穆的洞窟一下子就有了活跃的氛围。这样的创作从力学角度来看,它能起到支撑大佛那巨大手臂的作用;从美学角度又有装饰的效果。而且用力士的动来凸显佛的静,用力士的小来衬托佛的大。</p> <p class="ql-block">走过一个无名窟,来到云冈石窟的西段了。这一段有北魏中晚期开凿的第14窟和第15窟。</p><p class="ql-block">第 14窟受到岩体向东南倾斜的影响,岩石的层理变得很疏松,渗水的情况特别严重,现正处于维护施工中,其外围已被全面围档,形成一个图文展示石窟特色及石窟研究和保护过程的室外展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5 窟是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凿的晚期洞窟。这个洞窟里面的四壁都密密麻麻地排满 8900 多尊佛像,所以这个洞窟也被叫做 "万佛洞",四壁齐耸,千佛排列,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从 15 窟往西走,窟前的广场更加宽阔了,被削平的山崖显得又高又陡。从东往西排列着五个像草庐形状的大洞窟,每个洞窟里面都有一尊又高又大的佛像,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昙曜五窟。</p><p class="ql-block">昙曜五窟的主要功能是展示北魏五世帝王的化身佛像‌,体现“帝佛合一”的特点,堪称是北魏的“总统山”。佛教以西为尊,这样就形成了祖先引领后世皇族一字排开、向西朝进的图景。</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云冈石窟是世界佛教造像艺术这顶王冠的话,那昙曜五窟就是王冠上最耀眼的珍珠之一。昙曜五窟是在北魏文成帝让佛教重新兴盛之后,由县曜大师主持,还邀请了印度和西域名僧、巨匠来设计,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集中了全国的财力,动用了上万人,完成的一项特别浩大的皇家工程。它是东西方文化在丝绸古道上激烈碰撞,相互融和,完美结合的光彩范例。</p> <div><br></div> <p class="ql-block">走进 16窟,我们能看到一尊面朝南的释迦牟尼立像,肉髻高高耸起,上面是波状的发纹,身上穿着褒衣博带式的服饰,光着脚站在莲花上面。他的右手举着施无畏印,左手轻轻抬起呈说法印姿态。这尊佛像英俊又挺拔,一派帝王风范,它象征着下令开凿云冈石窟的文成帝。这个洞窟虽开凿于早期,但主像的完工一直延续到了中后期。所以,从主像的造像特点及褒衣博带式服饰的风格来看,已与中期洞窟相近,这是北魏王朝渐进式汉化的具体体现。</p><p class="ql-block">16窟除了主尊外,窟内四壁以及洞窟外部壁面,满雕千佛,满壁的千佛与高大的主佛形成强烈的对比,烘托出浓郁的宗教气氛。</p> <p class="ql-block">第17窟的主像弥勒有15.6米高,它是云冈石窟里最大的弥勒菩萨像,也是昙曜五窟中唯一作为主尊的弥勒造像。这尊主像的面部和腰部以下被风化得很严重,双臂因为岩层结构和后期风化的影响已经断裂和残缺。佛像的两脚交叉,呈莲花跏趺的姿势,坐在狮子座上,对应的是北魏第四位皇帝景穆帝。</p> <p class="ql-block">第18窟是早期洞窟里造像内容最丰富、最有特色的一个洞窟。主像是释迦牟尼的站立像高达 15.5 米,脸庞丰满圆润,身材非常魁梧,披着袒露右肩的千佛袈裟,象征着太武灭佛的太武帝。云冈石窟用千佛袈裟,把一个涅槃式象征意义给了灭佛的太武帝,实在是一个充满想象力的无比高明的设计,是了不起的创新。</p> <p class="ql-block">第19窟在昙曜五窟里,它的形制是最大的,而且是最特别的一组洞窟。主像释迦牟尼有 16.8米高,庄严肃穆,端端正正地坐在洞窟中央,这尊佛像是云冈石窟的第二大佛,象征的是北魏第二位皇帝明元帝。这里是黑神话悟空游戏的取景地。</p> <p class="ql-block">笫19窟门口西侧的佛像,已成为网红打卡点。我们摆出造型跟她来次穿越千年的击掌。</p> <p class="ql-block">第20窟塑造的主尊,就是全世界都有名的云冈露天大佛。因为洞窟前面立着的墙壁塌了,整个洞窟就露了出来,只有这尊大佛还好好地在那儿,就像遗世独的如来佛祖一样。露天大佛是释迦牟尼佛本尊,它有13.75米高,两只手摆着禅定印的姿势,看起来气势特别宏大。这尊大佛象征着北魏的开国皇帝道武帝拓跋球。</p><p class="ql-block">这座大佛在艺术方面虔诚地遵循了佛陀生活原型的经典规范,又充分展现出希腊古典雕刻艺术那种唯美主义色彩,同时还巧妙地体现出东方政治传统的神秘主义倾向。作为云冈石窟的代表作,有着博大、恢弘的气魄,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是键陀罗造像艺术传到中国后最优秀、最典型的巅峰之作。自阿富汗的巴米扬大佛被砸毁后,云冈石窟的早期洞窟就成了键陀罗艺术里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珍品。</p><p class="ql-block">20 窟的东壁和西壁都各雕刻了一尊立佛像,每尊佛像高 8.95米。东壁的立佛穿着通肩大衣,右手做出无畏印的手势。西壁的大立佛已经崩坏了,现在只剩下最下面的赤足、莲花座和部分火焰纹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20窟向西,还有第21-45窟二十多个民间窟,这些洞窟是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后开始开凿的,一直持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跨度近30年。洞窟以中小型窟龛为主,数量多、类型复杂,样式多变,窟内造像整体风格不像早、中期那样恢宏、华丽,而是呈现出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艺术形象,这成为北魏晚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p> <p class="ql-block">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晚期石窟依然展现了北魏平城时代石窟造像独特的风貌和无穷的魅力。经千百年雨雪风霜的洗礼和战火硝烟的摧残,至今很多石窟已残缺不全,但后人从留存的遗迹里依然能窥见先人敬佛的虔诚、北魏繁华的风姿,晚期石窟的雕刻依然散发着人类文明耀眼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余秋雨题写的石碑“中国由此迈向大唐”立于“昙曜五窟”西南面山坡上。他认为云冈石窟的艺术成就和文化融合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文明从“中国的中国”迈向“亚洲的中国”的重要标志。</p><p class="ql-block">我站在石碑前,品味着碑文“中国由此迈向大唐”的意蕴,想象着1500年前古代工匠的丰功伟绩,想象中华文明的包容融合从此走向更宏大的视野,想象着平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对话。</p> <p class="ql-block">踏着积雪来到云冈石窟博物馆,博物馆屋顶为拱形钢梁结构,外形运用忍冬纹样形成了一个大写意、多波浪形的结构,象征云冈多元文化的汇聚与交融。可惜博物馆门口一纸临时闭馆告示,使我们无缘继续深入了解北魏王朝发展史以及云冈石窟的开凿历程和艺术源流。</p> <p class="ql-block">从博物馆沿莲花大道,来到接引佛殿观光车返程站,乖坐观光车返回,沿途大道两侧浓缩石窟雕刻元素的黑色博山炉与皑皑白雪交相辉映,在与我们道别。</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用斧头与岩石的碰撞,代替了金戈铁马的呼啸。用大佛的微笑,融化了农耕游牧民族与曾经的隔膜和仇恨。历史就这样,掀开了精彩绝伦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返回至昙曜广场,与这位高僧大德来个合影,正式告别云冈石窟。</p> <p class="ql-block">云冈石窟,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与艺术瑰宝的圣地,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在这里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p> <p class="ql-block">岁月无声,唯石能言。木头会腐朽,金属会生锈,但石头却能永恒。云冈石窟的石刻艺术,用最古老的方式,留下了最不朽的文明。那些千年的石刻,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又像是在诉说着永恒的真理。在云冈石窟我们穿越时空遇见历史,遇见艺术,进行一场跨越千年的击掌与对话,让我们更遇见那个真实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