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乡土灵魂

文字小溪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探寻乡土灵魂</p><p class="ql-block"> ——浅评作家金恒宝先生的文学创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陈瑞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与作家金恒宝先生的初遇,源于他的一篇散文《向往绿色》。那是一次省内作家走进校园活动,我有幸被邀参与。课堂上,女教师声情并茂地解读《向往绿色》这篇课文,文中跃动的蓬勃生机、盎然绿意深深感染了我,自此,课文作者的名字在我心中生根发芽。经文友介绍,我得知他是黑龙江省一名资深的林业报文学编辑,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创作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作品。其散文、文学评论常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中国散文评论》《北方文学》《解放军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国家级、省级报刊,十几篇佳作入选各类选本,《向往绿色》更是被编入小学六年级课本。他以东北乡村为创作题材,作品中满溢着醇厚的乡土气息 ,每一篇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有幸获赠他的散文集《黑土乡歌》。这本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国著名散文家林非作序的文集,让我如获至宝。作为资深编辑,金恒宝先生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书中展露无遗。作家林非这样评价他:“恒宝先生与古今中外的许多散文作品,可以说是结下了不解的情缘,非常挚爱地阅读着这些出色的篇章,他不断地提高着自己思想与艺术的水准,于是搏击在人生场景中间的多少感悟和体验,就呼唤和催促他撰写出若干丰富多彩的篇章来。”从序言的文字中,能感受到散文大家对金恒宝先生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余光中曾说:“散文是一切文学类别中最可与生活接壤的一种。”金恒宝先生的作品将这一观点诠释得恰到好处。他的语言质朴平实又不失灵动活泼,字里行间透着生活的温度。在《柳家井》中,“井台上,立起两根六棱青色石柱,雕刻着吉祥的花纹。石柱上,横一道青色石架,石梁上刻一条龙,在一端架一挂辘轳,辘轳上缠绕着一道道井绳。那一道道井绳里,蕴含着柳家井的一个个故事 。”这段描述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勾勒出柳家井的古朴与神秘,让人不禁对这口井背后的故事浮想联翩。这种质朴无华的语言风格,如同东北黑土地般纯粹,未经雕琢却充满力量,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乡土生活的本真状态。</p><p class="ql-block"> 金恒宝先生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东北乡村这片广袤的土地,全方位地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乡土生活。在他的笔下,有像《恋土》中老王头这样对土地怀有深厚眷恋的农民。“老王头总是本本分分种地,不管土地怎样分来分去,哪一块地分给老王头,他都能把土地养得肥肥的。自从包产到户以来,他分到了祖传的土地,他沙哑着嗓音对土地说:‘老天还算有眼,我们老王家的土地又回来了,我死了也要埋在这块地里。’”老王头对土地的坚守,是无数乡土农民的真实写照。他们把土地视作生命的根本,土地承载着他们的希望、梦想与传承。正如社会学家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所讲,乡土社会依赖土地孕育,土地是农民安身立命的根基。作家金恒宝通过这样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土地与农民之间血浓于水的紧密联系,让读者切实体会到乡土生活中那份质朴而坚韧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乡村的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也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在《又见炊烟升起》里,“故乡的炊烟千姿百态。有浓烈的,也有淡淡的;有直线上升的,也有弯弯曲曲的;有黑烟、白烟、黄烟……也有几种颜色混在一起的。”对炊烟的细腻描绘,不仅勾勒出乡村生活的烟火气,更勾起人们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与眷恋。炊烟是乡村的独特标识,象征着家的温暖与安宁,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挂。就像沈从文谈及湘西世界时饱含眷恋,金恒宝先生对东北乡村的描写同样满溢着对故乡的热爱。</p><p class="ql-block"> 继《黑土乡歌》后,他又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散文。</p><p class="ql-block"> 在《杨树趟子》中,他对乡村娱乐活动和生活场景的刻画,如“下棋、打扑克、听民乐队演奏、看二人转、说话唠嗑”“东院大娘头上扎一条毛巾,坐在小板凳上,旁边一堆谷草,正在聚精会神地拧鸡窝;西院的大嫂,坐在前园的垄台上,一个一个地穿着红红的辣椒串”,生动地展现了乡村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乡村生活独特的魅力和浓厚的人情味。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场景,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乡村生活图景。</p><p class="ql-block">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无论是淳朴善良的农民,还是泼辣风趣的农村妇女,都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散文《柳家井》中潘大嫂挑水时有这样一段场景:“潘大嫂摇摇摆摆挑着水走几步,就走不动了,放下扁担歇气。一个人看着潘大嫂唱道:‘柏木水桶两头挂,腊木花扁担在肩。扁担两头翘,当腰白下弯。走一步一呼扇,两步两颤连。颤连呼扇呼扇颤连,好压奴的肩……’大伙哈哈一阵笑。王大脚说,不逗这老娘们了,干点正事。他接过了潘大嫂的扁担,挑起水桶。潘大嫂回头骂道:‘除了王大脚,没一个好玩意!’”这些生动的语言和细节描写,将潘大嫂的泼辣性格以及乡村邻里之间亲密无间、充满生活情趣的关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些人物仿佛就生活在我们身边,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极易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让我们仿佛置身于东北乡村的生活场景之中。</p><p class="ql-block"> 散文家林非在《黑土乡歌》的序言中写道:“散文创作确实是应该致力于描绘鲜明的形象,抒发浓郁的情感,生化深邃的哲思,并且将这三者紧密地融汇于充满了艺术风格的文字中间,这样就肯定能够撰写出更为优秀的作品来。”作家金恒宝先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他凭借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乡土情怀,为我们呈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东北乡村画卷。他用文字探寻乡土的灵魂,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乡土的魅力与力量,体会到土地、乡村与人们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他的作品不仅是对乡土生活的记录与赞美,更是对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在当代文学版图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让乡土文学绽放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金恒宝先生的作品还得到了省内门瑞瑜、吕中山、王宏波等知名散文家的肯定。</p><p class="ql-block"> 艾青曾深情地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作家金恒宝对乡土的热爱,流淌在他的每一篇作品中,也感染着每一位读者,使我们对那片广袤的乡土充满敬意与向往。他的创作让我们明白,乡土文学的价值不仅在于描绘乡村的风土人情,更在于挖掘乡土背后的精神内涵,传承那份浓浓的乡土情怀。</p><p class="ql-block"> 最后,让我们以大散文家林非赠予他的话作为结尾:愿恒宝先生创作出更多佳作 ,在文学路上绽放耀眼的光芒,带给读者更多触动心灵的美好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