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畅想未来儿童友好城市:百名跨界专家共绘学前教育"微研学"新图景<br>——"城市即课堂,行走即成长"创意风暴在哈尔滨掀起 </h5> <h5>【未来已来:儿童视角重构城市空间】 <br>今日,由黑龙江省研学实践教育协会、城市规划设计院联合主办的"未来儿童友好城市创新峰会"在哈尔滨大剧院启幕。来自教育、建筑、科技、文旅等领域的112名专家,围绕"学前教育微研学圈与城市基因重构"展开八小时跨界脑暴,首次提出"将城市变成没有围墙的幼儿园"的颠覆性理念。</h5> <h5><p>"未来的城市应该像乐高般自由重组。"峰会开场,上海交通大学儿童空间研究所所长蔡艺超展示概念视频:清晨,5岁儿童可可佩戴智能研学手环走出家门,手环自动联结社区导航系统,引导她踩着发光地砖前往300米外的"口袋植物园",途中AR地面投影讲解植物知识;午间,幼儿园教师带领孩子走进伏尔加庄园面包坊,透过玻璃幕墙观察发酵箱里的面团膨胀过程,建筑外墙随即幻化为动态的"微生物科普屏"。</p><div><br></div><div>【脑暴焦点:微研学如何重塑城市DNA】 <br><br> 1. 空间革命:从"适儿化改造"到"儿童驱动设计" <br>城市规划师万家伟抛出尖锐问题:"我们总在讨论儿童友好设施覆盖率,却忽视了儿童本应是城市设计的'首席体验官'。"脑暴现场迅速形成共识: <br>- 模块化街道:人行道增设可移动研学装置(如可攀爬的几何雕塑、触碰发声的诗歌墙),市政部门按季度轮换模块; <br>- 建筑跨界赋能:要求新建社区配套"500米微研学资源包",便利店设置观察货品物流的透视窗口,供热站外墙开设可视化管道迷宫游戏。 <br><br> 2. 技术赋能:每个孩子都有"AI研学伙伴" <br>威速教育研发负责人杨革立演示了正在内测的"微研学智能系统":当儿童靠近松花江畔,AR眼镜自动识别候鸟群,生成3D迁徙路线动画;系统通过分析儿童停留时长、瞳孔聚焦位置,向教师推送个性化探究建议。"这不是科幻,"杨总强调,"哈尔滨道里区已计划在2024年冬季研学季试用该系统。" <br><br> 3. 生态重构:打破"幼儿园孤岛效应" <br>哈尔滨幼儿师范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张星瀛分享调研数据:目前85%的幼儿园研学半径不足1公里。"我们要让城市毛细血管都成为学习场域。"脑暴小组据此设计出"三层涟漪模型": <br>- 核心圈(200米):幼儿园与周边5类商户(超市、花店、诊所等)签订《研学资源开放公约》,每周开展"职业观察日"; <br>- 延伸圈(1公里):公交站牌嵌入分龄科普卡,儿童集齐卡片可兑换"城市探索勋章"; <br>- 城市圈:冰雪大世界、731遗址等地标开发"幼儿友好版"解说系统,采用气味装置、软质触控模型等低龄适配技术。 <br><br>【冰城实验:让寒地资源"开口说话"】 <br>作为首个试点城市,哈尔滨公布了三项颠覆性计划: <br>1. 冰雪研学链:松花江冰面将设置"幼儿安全探究区",配备森鹰恒温观察舱供儿童研究冰花结晶; <br>2. 中央大街改造:花岗岩方砖嵌入压力传感装置,儿童跳跃时可触发不同历史时期街道音效; <br>3. 地铁科普带:2号线列车增设"车窗魔法屏",通勤途中播放适龄的冰雪科学动画。 <br><br>"我们要让零下30℃的严寒变成天然课堂。"省政府第六幼儿园园长郭晶现场展示"寒地微研学套装",包含可测温的可调温的羽绒服、卡通手套、观察呼吸白雾的万花筒、智慧能量研学书包等12种教具,这些装备将于今冬投入20所幼儿园试用。 <br><br>【专家预言:未来五年将现"城市教育力"排行榜】 <br>峰会尾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薛琰辉发布《儿童友好城市4.0标准》提案,首次纳入"微研学资源密度""儿童城市探索自主指数"等评价维度。"当菜市场能成为生物学课堂,当交警岗亭变成社会角色体验站,这样的城市才能真正托举起孩子的未来。"薛琰辉说。 <br><br>据悉,本次峰会成果将形成《儿童友好城市微研学建设白皮书》,黑龙江计划三年内打造30个"微研学创新示范社区",为全国提供"冰城样板"。此刻,这座北国冰城正悄然编织着一张温柔而智慧的大网,等待托起每一个小小探索家的星辰大海。 <br> 闹钟响了,梦也醒了.....</div></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