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百善孝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代二十四孝在民间广为流传,临沂是中华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东夷部落的核心区域,今参观临沂市规划展览馆方知,二十四孝中有七孝出自古代临沂。</p> <p class="ql-block"> 一: 百里负米的故事。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数,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这个故事让我们了解到,子路不仅是个性格直率、勇敢的人,而且十分孝顺。他即使家中贫穷,也始终坚持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侍奉父母。</p> <p class="ql-block"> 二:“鹿乳奉亲”故事。原文: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亲。猎者见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乃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鹿乳奉亲”的故事。译文:周朝的郯子,品性极为孝顺。他的父母年迈,都患上了眼疾,非常想吃鹿乳来滋养身体。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郯子毅然决定穿上鹿皮,深入深山之中,混入鹿群,亲自挤取鹿乳来供奉双亲。然而,这一行为却险些让他陷入危险。当猎人发现他时,误以为他是猎物,准备射箭。幸好郯子及时掀起鹿皮,向猎人说明真相,才避免了被误杀的厄运。</p><p class="ql-block"> 此故事乃流传千古之孝行佳话,展现了郯子对父母的深深孝心,以及其在孝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敢与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三: 芦衣顺母是一个《二十四孝》的成语故事,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少年闵损(字子骞)的孝行。闵损生母早逝,父亲续娶后母,生下两个儿子。继母对闵损非常苛刻,冬天给他穿的棉衣里填充的是芦花,而不是棉花,导致他在寒冷中受尽折磨。一天,闵损随父亲外出时,因寒冷打颤不慎将绳子掉落,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之飞出,父亲这才知道闵损受到的虐待。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被他的孝心感动,决定原谅继母。继母听闻后悔恨交加,从此对待闵损如同亲生儿子一般。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闵损的孝顺和宽容,也传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导人们要宽容大度、孝顺父母,以善良和爱对待身边的人。</p> <p class="ql-block"> 四:“啮指痛心”的典故最早见于《二十四孝图》,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曾参(字子舆)的故事。曾参是孔子的得意弟子,以孝行著称。少年时家境贫寒,常需入山打柴以补贴家用。某日,家中突然有客来访,母亲因家中贫寒无物招待而感到手足无措,情急之下咬破了自己的手指。正在山间打柴的曾参突然感到一阵心痛,意识到这是母亲在呼唤自己,于是迅速返回家中。到家后,他跪在母亲面前询问缘由,母亲告知他因有客来访而咬指盼他归来。曾参随即以礼接待了客人。</p><p class="ql-block"> 这一典故不仅展现了曾参的孝顺之心,也体现了母子之间的深厚情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被视为一种美德和道德准则,“啮指痛心”则以其独特的情节和深刻的寓意,成为教育后人孝顺父母、珍视家庭情感的生动教材。这一故事在后世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广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影视等领域,成为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p> <p class="ql-block"> 五:戏彩娱亲,东周时候,有一个姓莱的人,因为上了年纪,所以别人就称他为老莱子。老莱子生活在社会发生激烈变革的春秋时代,因看不惯世间的名利角遂和诸侯兼并,就隐居在荆门象山脚下,过着垦荒耕种,喝泉水,吃杂粮,树枝架床,蒲草做垫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老莱子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思想的肇始人之一,楚国人,出生于康王时期,卒于惠王时期。他一生著书立说,传投门徒,宜扬道家思想。遗著有《老莱子》十六篇,汉魏时亡失。有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据说楚王非常器重老莱子的渊博学识和高尚品格,亲自登门邀请他出山。老莱子很受感动,接受了邀请。老莱子的妻子打柴回来,看到山庄周围凌乱的车轮轨迹和马蹄印,就问什么人来过。老莱子就把实情告诉了她。他的妻子劝阻说:“常言说得好,‘吃了人家的嘴软,拿了人家的手软’,有权有势的统治者既然舍得好酒好肉款待你,必然要使唤你,奴役你;既然肯用高官厚禄封赠你,必然会轻易将你的命运捏在手里。咱们是山村野夫,放满不料,无拘无束,自耕自食,不与世人争权夺利,多么逍遥自在,犯不着被人牵着鼻子走,任人摆布。”结果,老莱子听从了妻子的劝告,没有去辅佐楚王,楚王也未加勉强。</p><p class="ql-block"> 老莱子天性极为孝顺,平时供给父母所吃的东西,都是经过他精心挑选的最甘甜的、最爽脆的食品。原来,他知道父母上了年纪,牙齿都快掉光了,如果不是甘甜爽脆的食物,他们是吃不下去的。他本人的年纪也有七十多岁了,但他自己从不称老,这是因为自己的父母都还健在,自称老人就越发显示出父母的年迈力衰。他恐怕伤了父母的心,所以从不自以为老人。</p><p class="ql-block"> 为了使父母开心,老莱子还常常穿着小孩子才穿的五颜六色的花衣服,扮作一个小孩的样子,在父母的身旁戏耍。有一次,他挑着两桶水到客堂上来,故意脚下一滑,跌倒在地,两桶水也打翻了一地,他就躺在地上学着小孩的声音大哭起来,父母看着他滑稽可爱的模样,大笑不止。</p> <p class="ql-block"> 六:“ 卧冰求鲤”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讲述了晋朝孝子王祥为满足继母想吃鲤鱼的心愿,在寒冷的冬天赤身卧于冰上,最终感动上天,冰面裂开,跃出两条鲤鱼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王祥自幼丧母,父亲续娶朱氏为妻。朱氏对王祥并不慈爱,经常在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导致父亲也对王祥冷淡。尽管如此,王祥依然对父母非常孝顺。有一天,继母病了,想吃鲤鱼。尽管外面冰天雪地,王祥还是决定去河边捕鱼。他脱掉外衣,赤身躺在冰上,用体温融化冰面。最终,冰面裂开,两条鲤鱼跃出。继母看到鲤鱼后非常惊讶和感动,从此对王祥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p><p class="ql-block"> 卧冰求鲤的故事被后世奉为孝道的经典,体现了孝顺父母的极高境界。它不仅在《二十四孝》中被收录,还成为山东省民间文学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故事中的王祥以德报怨,记恩不记仇的孝行被后人称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p> <p class="ql-block"> 七:〈闻雷泣墓》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讲述了魏王裒的孝行。</p><p class="ql-block"> 慈母怕闻雷,冰魂宿夜台。</p><p class="ql-block"> 阿香时一震,到墓绕千回。</p><p class="ql-block">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p> <p class="ql-block"> 这些故事虽然带有一定的神话色彩和夸张成分,但核心在于弘扬孝道精神,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关爱与责任。在现代社会,孝道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世世代代永久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