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真有那么神吗?

辑安文苑

<p class="ql-block">  抖音上有个浙江四岁女孩与母亲对话古诗词的视频。小女孩古诗信手拈来,脱口而出。她不是单纯背诗,而是融入场景,结合话题,聊志趣,谈情感,发见解。</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央视的诗词大会等节目,在国内掀起一波又一波诗潮,涌现出不少能背诵大量古诗词的“神童”。但这个“浙江四龄童”是我见过的段位最高的女孩。她不但掌握了大量诗词,而且懂得诗意,了解时代背景,能融会贯通,运用到实际场景中,令人叫绝,她是真正的神童。</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1</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神童,例如王勃、甘罗、曹冲、司马光,及王安石笔下的方仲永。当然,王安石的儿子王元泽也是个神童,《梦溪笔谈》里记录了一段他的轶事。</p><p class="ql-block"> 王元泽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家里来了客人,带的笼中装有一獐一鹿。客人问王:“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王并不认识獐和鹿,想了一会儿回答说:“獐旁边的是鹿,鹿旁边的是獐。”。客人对王大为惊奇。</p><p class="ql-block"> 王元泽的故事被传为“神奇少年”的佳话。应该说他确实聪明,或者换一个词叫“急智”。他现场反应敏捷,回答问题巧妙。但实事求是地讲,他的这种机灵和巧妙,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一种手段和心机。</p><p class="ql-block"> 其实,王元泽并没有直接回答问题,没有给出确切的答案。而是绕了个圈子,送出一个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答案。这看上去滴水不漏,没有任何问题,找不出一点毛病,很巧妙,似乎也回答了问题。可他实际回避了问题,绕着问题走。客人的问题是: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回答应该直接指向标的物,具体指出哪个为獐哪个为鹿,而不是间接代指。王的回答有点像说,长得像獐子的就是獐子,长得像鹿的就是鹿。这差不多是一句废话,跟没说没啥两样,等于把答案还给了提问者,让提问者最后确定哪个是獐子?哪个是鹿?</p><p class="ql-block"> 实际,王元泽并不认识鹿和獐子,又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于是就耍了个小聪明。这样既回答了问题,掩盖了无知,又维护了自己的面子,还给客人留下聪明机智的印象。一个几岁的孩子竟然“老道”到偶变投隙的机巧境界。</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2</p><p class="ql-block"> 王元泽属于随机应变、机智型的神童,春秋时期的神童项橐则是喜欢动脑子,并能够提供解决方案的神童。</p><p class="ql-block"> 相传有一次项橐与孔子同行,他问孔子,松树为何冬天也能枝茂叶青?孔子说,松树心实不虚,所以才耐得严寒。项橐又问,竹子心虚不实,也是耐寒的呀。他还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响亮?孔子回答,鹅的脖颈长,故能引吭高歌。项橐对此表示怀疑说,井里的蛤蟆河里的蛙脖子不长,却叫声响于鹅。</p><p class="ql-block"> 典故到这里就没了下文,不知道孔子是怎么回答项橐的?估计当时的场面挺尴尬,孔子只能支支吾吾,故事没法往下进行了,因为他已很难自圆其说了。看见了吧,项橐的脑子里装了不少东西,敷衍他是肯定不行的。</p><p class="ql-block"> 项橐是个解决问题的高手。有一次,一官差到项家蹭饭吃,要求做二十样菜。项橐父母被难住了,不知如何是好,拿啥做这么多样菜呢?小项橐有主意,告诉母亲,烙一大饼,用大蒜和酱拌生、熟两盘韭菜就行了。母亲不明白问,这哪是二十样菜呀?项橐说,生韭熟韭,二韭(九)一十八,再加上蒜和酱,正好二十样。</p><p class="ql-block">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项橐不仅脑子聪明,还是一个实操型专家,能把智慧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化解危机,解决问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03</p><p class="ql-block"> 具有深度思维能力的神童要数东晋的顾敷了。《舌华录》里记载,东晋名士张玄之与其表弟顾敷,年少时聪惠过人。一日,二人与祖父顾和同去寺庙。在佛像前,有的弟子哭泣,有的弟子不哭,顾和问其缘故。张玄之说:“与佛祖亲的有感情的就哭,不亲的没有感情的就不哭。”顾敷说:“不是这样。哭者是因为拘泥于感情,所以哭。不哭者是不被情感所扰,所以不哭。”</p><p class="ql-block"> 张顾二人,一个感性,一个理性。张对哭与不哭的判断,用是否有感情加以区别。而顾则认为,这并非感情问题,而是沉溺于感情和超然其外的不同,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这不单是看事情的角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视角的广度和深度。顾站在更大的视野看这件事情,他首先确认了寺庙里烧香拜佛的弟子,都是对佛祖有感情的,或者说都是崇拜佛祖的。这就决定了这些人的哭不哭跟佛祖之间是否有无感情并无关联,根本不是感情问题。在这里,哭不哭不是用来区别感情深浅的标准,而是用来判断感情控制能力的标志性表情符号。顾眼中看到的不是表象,而是产生这种表象的内在逻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个神童辈出的国度,古时候神童迭现,当代神童就更多了。山东泰安的苏刘溢,3天读完小学,11岁以566分考入南方科技大学。河南新乡的何碧玉,4年完成小学至高中全部课程,14岁以满分750分考入清华大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被视为“教育奇迹”。</span>辽宁盘锦的张炘炀,10岁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是“全国最小大学生”。13岁成为全国最小硕士生,16岁攻读北航博士,成为最年轻博士生。</p> <p class="ql-block">  中国盛产神童,但许多神童只经过短暂的闪耀就黯淡无光了,或英年早逝,或泯然众人。前文所述神童王元泽因精神失常,33岁自杀身亡。顾敷这颗童星20多岁过早陨落。而那个号称孔子老师的项橐则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有人做过统计,自高考以来全国共产生3000多个省高考状元,这些人中没有人成为两院院士、著名企业家或业界卓越人物。神童没能成为“神人”,创造神奇,这的确令人遗憾。</p><p class="ql-block"> 中国神童创造中国“神话”,但真正的神奇,是要把这些天赋异禀转化成有价值的成果和对社会的贡献,才更有意义。(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