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续前篇(1),本片记录2月25~26日从陕西榆林佳县--山西忻州保德--陕西榆林府谷县的经历。</b> <p class="ql-block"> 第3天2月25日,陕西佳县--保德地区。全天172公里,全程1008公里。</p><p class="ql-block"> 早上范哥在街上找到特色美食,我们来到店里吃早餐。小吃很丰富,特别是熟米黄酒,从来没吃过,一定要尝尝。</p><p class="ql-block"> 熟米黄酒是陕西特产,属陕北的最为正宗,"陕北美水甲天下,好水才能酿好酒"。黄酒选用陕北高原盛产的黍米(俗称糜子)。糜子黄酒更借陕北山间刺榆水质精酿而成,其味纯厚爽口,适量久饮,具有疏肝活血、健脾开胃、润肤养颜等功效,实为老少皆宜的绿色保健饮品。</p><p class="ql-block"> 美好的一天从早餐开开始。</p> 范哥吃美了,汤盆端起来全部喝光,一点没浪费! 饭后到宾馆后面看看风景。一转过大楼,姚老师说看看酒店后身,才明白为什么佳县是山城了。<div> 我们昨天晚上入住宾馆时,前台说房间在地下3层,开始还很不解,怎么住地下了呢?今天从后面一看才知道缘由。酒店依山而建,东面看实际有8层,正门在西面山顶平地,大堂在1层。我们住-3层,实际是5层。第一次住这样的宾馆。</div> 旁边观景台的护栏上刻着佳县有关的名人和景区介绍。<div> 佳县有个名人叫李有源,农民歌手,是佳县佳芦镇张家庄人。李有源是歌曲《东方红》的原作者。他出身贫农家庭无力读书。13岁时在外婆所住村庄的冬书房学过《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后到县立高等小学听课,并主动给学校烧水、扫院、筛炉灰,取得旁听资格。他演唱的民歌、唱秧歌,深得教师喜爱。1942年冬,采用陕北民歌"骑白马"曲调,唱出"东方红,1952年,李参加了陕西省文艺创作代表会议,获得了奖旗、奖章和奖金,被誉为"人民歌手"。这支歌从佳县、米脂、绥德一直唱到延安。后来经过专业文艺工作者的加工,就成了唱遍全中国的《东方红》。在1965年10月摄制的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时又将这首民歌搬上舞台,成为开幕曲,场面宏大,气势磅礴,成了一代伟人的颂歌。</div> 从观景台上看佳县风景。 走在陕西黄河观光公路边,看到黄河里有流凌,就停车看看。 这段河里飘着大小不一的冰凌,几乎铺满了河面,或像荷叶,或像浮萍,随着河水向南流去。 流凌顺流而下,从黄河大桥下飘过。 第一次看见这种样子的黄河。 9点54分来到泥河沟村。<div> 陕北佳县,上世纪40年代,因一曲颂歌《东方红》闻名。近年来,佳县因境内泥河沟村保留完好的<font color="#39b54a"><b>36亩千年古枣林</b></font>而声名鹊起,2013年被评为“中国农业文化遗产”,2014年4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同年11月,这个陕北偏僻的山村又被纳入“<font color="#39b54a"><b>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b></font>”。</div> 走过小桥进入佳县朱家坬镇泥沟村。村口石碑上写着四个朱红大字“中华枣园” 这里是千年古枣园景区。 佳县是全国贫困县,朱家坬乡泥河沟村位于我国14个连片特困的吕梁山区,因特殊地形地貌,十年九旱,除了枣树,其他作物难以种植。<div> 佳县十年九旱。在植被稀疏的黄土高原,在黄河沿岸的坡地上,枣树林起到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作用。</div> 千年枣树上挂着标签,显示着它们的身份。<div> 古枣园总面积36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栽培历史最长、面积最大、品质最好的原始枣林。</div> 牌子上的民俗谚语记录着中国农村普通百姓的生活经验和智慧。 古枣园内有两株树干周长三米多的古枣树,经专家测算,树龄有1400多年,至今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被誉为“枣树王”、“活化石”。千年枣树,历经沧桑,每年依然结出丰硕的果实。 千百年来,耐旱的枣树被当地人视为“救命粮”“保命树”。佳县鲜枣有“活维生素丸”之称,其因个大肉鲜、营养丰富被誉为“木本粮食”、“铁杆庄稼”,保障佳县人民以应对不时之需。现在枣树成为农民致富的“摇钱树”。“佳县油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枣缘红”和“陕北红韵”成为国家<font color="#39b54a"><b>红枣酒</b></font>注册商标。<div> 跟着老乡来到他家里,他和老伴儿拿出了去年收的新红枣让我们品尝。<br><div><br></div></div> 我们每人你3斤、我5斤,都买了一些红枣。 大家和老乡合影。 小烟儿一拿,还真有点儿像陕北人。 泥河沟村的《村规民约》,村民日常生活、迎来送往、婚丧嫁娶都规定得很具体,很有可操作性。 这个院子是泥河沟村走出来的领导干部武开章故居。<div> 武开章(1905-1986),历任西北局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新疆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兼组织部长、山东省委书记等职,曾出席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泥河沟村没有忘记他并以他为荣。</div> 村里的古戏楼。 我们在村里走走。 现在是农闲季节,村民坐在村里空场上聊天晒太阳。 这两课枣树经过千百年风吹雨打,向彼此靠拢,终于牵手连在一起,成为“连理之木”。 老枣树正蓄势待发,等待春天的到来。 10点44分离开泥河沟村。 10点55分告别佳县,进入神木县。 继续走沿黄观光路。<div> 沿黄观光路起始点经过:4市--渭南、延安、榆林、韩城,12县--府谷县、神木县、佳县、吴堡县、清涧县、延川县、延长县、宜川县、合阳县、大荔县、潼关县。<div><br></div> </div> 11点11分经过沿黄观光公路169公里处。 11点20分来到另一处路边景观——蒙汉天书。<div> 沿黄公路北起浩瀚无垠的大漠,南接柔情旖旎的湿地。长达800多公里的观光公路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自然奇观,神木境内黄河西岸石崖上的蒙汉天书就是其中之一。</div><div> 蒙汉天书位于沿黄公路166-167公里处的神木境内。黄河岸边的山崖,经过上万年的河水冲刷和自然风蚀,引成了风格独特的自然岩画,此处的岩画<font color="#39b54a"><b>像是由蒙古文写成的天书</b></font>。</div><br> 边塞奇城神木,北接内蒙古,隔黄河东望山西。处于黄河丘陵地区向内蒙古草原过渡地带,黄河与长城在神木聚汇,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在神木交织,神木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交汇地区。 往天台山方向前行。 11点50分拐上天台山景区。<div> 陕西省神木县天台山,位于神木县城南65公里处的贺家川镇。据道光《神木县志》记载:"前有天然狮子石,甘霖地,复有仙桥,绝似天台,故名。”</div> 11点55分来天台山顶,这里有天台山庙,还有刘志丹东渡黄河纪念馆。 天台山高达500多米,山顶有庙叫天台山庙。此山挺拔俊秀,北连数百里群山,南延五里是<font color="#39b54a"><b>窟野河与黄河的交汇处</b></font>,东面陡峭的山崖下是汹涌澎湃的黄河,西面滚滚的邀洒杠窟野河水由北向南擦山脚而过。 天台山山势奇险,高耸入云,山峰由北向南弯延前伸,像一柄倚天宝剑突兀插入黄河与窟野河两大河流之中,气势磅礴犹如巨龙入海,形成<font color="#39b54a"><b>一山分二水的壮美奇观</b></font>:东侧是巨浪滚滚的黄河、山西省,西侧是深谷挟持的窟野河、陕西省,奇峻壮丽,分外妖娆。 站在山顶,可以一览天台胜景。向东远眺,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像一幅绝美的画卷尽展眼前,滔滔黄河水奔流而下。 向西俯瞰,窟野河水由北向南擦山脚而过。蜿蜒流淌,与黄河相比温婉了许多。<div> 窟野河,黄河中游支流,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东胜区巴定沟,流向东南,经伊金霍洛旗和陕西省府谷县境,于神木县沙峁头村注入黄河。窟野河灌溉历史悠久,在窟野河流域修筑了许多工程,灌溉两岸土地。</div> 天台山高达500多米,山顶有庙叫天台山庙,据史料记载,此庙建于明朝成化年间,以后历朝都进行过修缮和扩建。现尚留有明清时期近百幅壁画和碑刻,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由山门向北建有庙宇九层,自上而下:第一层为圣母庙、玉皇阁;第二层为无量殿;第三层为真武庙;第四层为眼光阁;第五层为倒坐观音阁;第六层为北岳庙、文星阁;第七层为诸神寝宫殿;第八层为鼓乐楼;第九层为灵官殿。 庙里一排排的立体彩绘泥塑栩栩如生。 天台山位于神木县南约60公里的黄河西岸,既是黄河岸边<font color="#39b54a"><b>秦晋两省的道教胜地</b></font>,又是刘志丹1936年春率领陕北红军渡河东征的红色旅游景点。不仅有美丽的传说,更有动人心魄的革命故事。<div> 陕甘根据地的创始人刘志丹,在陕北错误肃反中被关押,幸亏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及时赶到,才幸免于难。随后,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参加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奔赴前线。</div> 1936年,刘志丹率红二十八军在粉碎敌人对神府革命根据地的围剿后,挥师进入天台山。1936年3月31日晚,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在红三团及新三支队的配合下强渡黄河,一举攻克山西省兴县罗峪口镇,歼敌1个营。 东渡的次日,刘志丹又攻克黑峪口镇,有力地配合了东征的主力红军。但他在当年的4月14日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亲临前线侦察敌情时不幸左胸中弹,壮烈牺牲,年仅33岁。<div> 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十分悲痛,誉其为“<font color="#39b54a"><b>群众领袖,民族英雄</b></font>”。他后来对别人表示:若没有刘志丹,中央就算来到陕北,也没有地方可以去。可以说,刘志丹是挽救中国革命的功臣,可惜他英年早逝,没能亲眼见到革命的胜利。</div> 在纪念刘志丹东渡黄河七十周年之际,神木县政府出资修建了刘志丹同志东渡纪念碑。如今,英雄已矣,正气长存。刘志丹纪念碑傲然屹立在天台山上,纪念碑上刻有碑文,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的题词,这里成为当地群众和外地游客缅怀革命先烈的纪念之地。 走过一段玻璃栈道。 左侧黄河,右侧窟野河。 继续往前走。 这座小庙的房檐已经开裂了,在确认不会动摇的情况下,快速进去看一眼。 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摸到房脊兽。 “一山览秦晋,二水锁烟霞”的天台山。走到天台山景区的尽头,看两边的景色。 沿台阶往山下走,不走回头路。 在亭子里小憩。 一座天台山分开秦晋两省。从下面看刚才走过的玻璃栈道。 路边山体上刻字。 被水流常年冲刷的痕迹。 2点40分离开天台山。 3点50分经过兴(县)神(木)黄河大桥。从陕西转到了山西,往保德方向前行。<div><br></div> 5点05分进入保德县,保德县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div> 保德县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忻州市西部,地处黄土高原和黄河流域边缘地带,东界大山与岢岚为邻,西隔黄河与陕西府谷相望,南与吕梁兴县毗连,北与河曲接壤,素有“<font color="#39b54a"><b>晋西门户、秦晋要冲”</b></font>之称。</div> 开车上飞龙山。 5点20分进保德县文化广场看看兴保塔。 兴保塔坐落于飞龙山之巅,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八面八角。主体采用钢混结构,斗拱、飞檐采用仿古木结构,塔刹宝顶采用铜质镀钛合金,层面采用宝石黄琉璃瓦盖顶,各层围廊采用汉白玉栏板。整体墙面为米黄色。塔内九层由螺旋式楼梯贯通。 6点进入保德县城。 7点半在宾馆吃晚餐。 <b>第4天2月26日保德--府谷。全天108公里,全程1116公里。</b><div> 早上7点半酒店早餐,饭后买面包香肠备餐。8点50装车出发。前往府谷五虎山。</div> 9点17分来到五虎山景区。<div> 五虎山亦名五龙山,旧府州八景之一。宋时即有寺庙,清乾隆、道光年间有过大规模的扩建和重修,1927年曾在此地召开过府谷县委第一次会,是府谷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div><div> 近年来,社会各界人士鼎力资助,北峰玉帝楼、云霞观等庙宇修缮一新,五虎山已打造成一个山青水秀、人文毓秀的民俗景点和生态旅游度假区,被称为北方的“小布达拉宫”和府州城“后花园”。</div> 9点25分来到昊天宫。 登上北峰玉帝楼。 9点45分来到云霞观。 钟鼓楼 慈航阁 <p class="ql-block"> 10点半到云霞观。</p> 在云霞观牌坊前广场上,同伴们发现了一些被崩开没响、散落在地上的小鞭。几个老小孩儿瞬间童心大发,像小时候一样,捡起了小鞭,找出打火机,对准小捻儿开始点炮,一点一扔一背身儿,随后小鞭儿在地上发出“啪”的一声炸响,大家相视一笑,玩的不亦乐乎! 10点40分从五虎山下山。 10点45分来到府州古城。 经过黄河一桥到府谷县府州古城游览。 府州城建于黄河北岸的石山梁上,负山阻河,地势险峻,历史上曾为宋、辽、西夏、金的鏖战之地。城墙依山势而建,大致呈靴状,周长2320米,共有四个大门和两个小门,城门上均有城楼(今已毁),其中大南门和小西门外建有瓮城。城内有文庙、城隍庙、文昌阁、关帝庙、上帝庙、荣河书院、千佛洞、娘娘庙、悬空寺等建筑。除城墙建于五代和宋代外,其余均为明清建筑。 走进府州古城。 登上府州城墙。 11点10分来到古城北门。 在府州古城看黄河对面山西保德的兴保塔。昨天我们在塔上拍照。 11点20分来到文庙。 正门不开,绕道侧门进去。 镇墓兽——石吼 老戏台。 文昌阁 大成殿 南门西街 荣河书院 千佛洞 1点40分走沿黄公路经过陕蒙界。 停车看黄河流凌。 黄河依然还有很厚的冰层。 4点来到<font color="#39b54a"><b>黄河入陕第一湾</b></font>。 <p class="ql-block"><font color="#39b54a"><b> 黄河入陕第一湾</b></font>观景台。</p> 这里有座赵匡胤雕像。<div> 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即<font color="#39b54a"><b>宋太祖</b></font>,宋王朝创建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握兵权。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即帝位,国号宋。他先后平定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反抗,削夺了禁军将领和藩镇的兵权,加强了北方和西方各州的边防,并选派文臣带京官衔外出任职,执掌地方行政,另派使臣分掌地方财政,加强了中央集权。在朝廷,则设副相(参知政事),并以枢密使掌兵,三司使理财,分散宰相的权力。<font color="#39b54a"><b>他在位期间,兴修水利,鼓励垦荒,整治运河,</b></font>整顿税制,力图增加赋税收入,增强国力。他的政治措施,对于结束五代以来的长期混战割据局面,起了重大作用。但因重文轻武,偏于防内,对形成宋朝“积贫积弱”局面有所影响<br><div> 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五代时期,黄河决堤、改道,淹没村庄农田,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div><div> 赵匡胤在建隆三年(962年),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并大量种树,以做防洪时用。 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为黄河堤坝例修期,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防患于未然。因此,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太祖在位的17年中,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除了黄河之外,宋太祖对运河、汴河、蔡河等主要河流,也做了不少修整。这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iv></div> “陕西府谷黄河入陕第一湾”是指黄河在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境内时,形成的一个壮丽的大转弯,被誉为“黄河入陕第一湾”。这一景观是黄河在陕西段的独特地理特征,也是大自然赋予府谷县的宝贵财富。 壮阔的晋陕大峡谷。<div> 在陕西最北的地方,也是黄河从北而南进入陕西的标志点。这里的黄河,像一弯碧月,优美地从内蒙和山西那边滑入了陕西。碧绿的河水,贴着陕西的地境,从悬崖之下,慢淌而过。当地人叫它金龙湾。</div> 当黄河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的龙口镇进入陕西省府谷县墙头乡后,在府谷县境内蜿蜒流淌,形成了多个壮观的河湾。“黄河入陕第一湾”是其中最为著名和具有代表性的一个。这个河湾以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和壮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和游览。<br> “黄河入陕第一湾”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是古代中原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汇的重要地带,也是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的见证地。因此,在游览这一景观时,游客不仅可以欣赏到黄河的壮丽景色,还可以感受到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4点55分离开黄河龙湾景区。 5点来到“<font color="#39b54a"><b>鸡鸣闻三省</b></font>”景区。<div> 府谷在陕西省的最北端,有一座经济实力不容小觑的县。<br>它的地理位置很独特,地处秦晋蒙三省(区)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带,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br>它历史悠久,迄今为止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榆林市建县最早、历史最长的县之一。<br> 它实力雄厚,是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百强、西部十强,陕西省十强县位居三甲。<br><div> 府谷县,陕西省榆林市辖县。东与山西省河曲县、保德县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伊金霍洛旗接壤,西南与神木县毗邻。<br><div> 府谷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西汉时设置富昌县,公元910年(后唐天佑七年)改设府谷县,1947年府谷解放后,属晋绥边区;1950年归榆林专区;1958年与神木县合并,1961年分县至今。</div><div> 府谷县自然资源富集,是国家级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西煤东运” 、“西电东送” 、“西气东输”的重要枢纽。</div></div></div> 这里是府谷“陕西沿黄公路0公里起点”。<div> 这里是“墙头”,不仅仅是指府谷县最北的墙头乡和墙头村,而且还包括墙头村外黄河边上,残留的那块长城遗址。它的存在,至少佐证着,墙头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曾经属于一处边关要塞。<font color="#39b54a"><b>关内,是农耕的家园;关外,是游牧的草原</b></font>。</div> 走过木栈道上到山顶。 这里有一块<font color="#39b54a"><b>三省交界</b></font>的三角界碑。古人所说“金鸡齐鸣,三省皆知”,又俗称“<font color="#39b54a"><b>一鸡鸣三省</b></font>”或 “一脚踏三省”之地。<div> 府谷墙头村地处秦、晋、蒙接壤处,不但是“鸡鸣闻三省”之地(与山西省河曲县城隔河相望,与内蒙古准格尔旗龙口镇相毗邻),也是“走西口”路上的门户,榆塞长城的起点,秦源德水的源头(<font color="#39b54a"><b>黄河入陕第一县,是为“秦源”,无泛滥之患,是名为之德也)</b></font>,是黄河和长城交汇的地方,还是沿黄公路的起点。</div> 晚上到河曲品质涮坊吃晚餐。 【后记】从陕西黄河旅游公路0起点走到河曲县,看黄河流凌,观鸡鸣三省。<div> 未完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