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范仲淹,北宋一代名臣,集政治家、文学家与军事家于一身。他以天下为己任,心系苍生,政绩斐然,文采风流,千载之下,令人景仰。</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字希文,公元989年出生于苏州吴县的一个农家。他的童年充满了坎坷,父亲早逝,母亲改嫁淄州长山人朱文翰,他也因此改名为朱说。因家贫无法进入私塾,他被送往邹平的醴泉寺读书,在那里一边干活一边学习。每天,他将家中送来的小米粥待其冷却后划成几份,就着腌菜下肚,这样的生活成了他的习惯,即便后来身居高位也未曾改变。</p> <p class="ql-block">22岁那年,范仲淹从堂兄弟口中得知了自己的身世,心中感慨万千。他挥泪告别母亲,前往应天书院拜师求学,投入著名教育家戚同文门下,开始了日夜苦读的生活。困了便用凉水浇脸,饿了便断齑画粥。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元1015年,范仲淹以朱说之名参加科举考试,一举中第,随后被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两年后,他升任文林郎、集庆军节度推官,随即恢复范仲淹之名。</p> <p class="ql-block">又两年,时任应天府的晏殊开始在应天府办学堂,培养人才。听说范仲淹的才名后,聘请他到应天书院执教。在书院,范仲淹以身示教,倡导士大夫谈论天下时政,慷慨激昂的风格使得书院学风焕然一新,吸引了众多学子不远千里而来,应天书院由此名声更盛,其他书院也相继模仿,北宋文人畅谈国事之风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次年,范仲淹向朝廷上书万言的《上执政书》,奏请改革吏治,裁汰冗员。然而,当时朝政被刘太后把持,他的建议如石沉大海。于是,他选择远离朝堂,主动申请到地方为官。直到刘太后驾崩,宋仁宗亲政,范仲淹才奉诏入京,官拜右司谏。</p> <p class="ql-block">公元1038年,西夏李元昊称帝,屡屡侵犯边境。宋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协助安抚使夏竦御敌。范仲淹到任后,构筑了以大顺城为中心的坚固防御体系,培养出狄青、种世衡等一批有才能的将领,使得西北战线固若金汤。夏人不敢犯边,称他为“小范老子”,并说“小范老子胸有十万甲兵”。</p> <p class="ql-block">公元1042年,李元昊在定川寨大败宋军,关中震动。信息传到朝廷,宋仁宗手按地图对众臣说,如果范仲淹出援,吾无忧矣。果然没过多久,宋仁宗便收到了范仲淹亲率六千军队支援并击败西夏军队的消息,宋仁宗大喜过望。不久,酉复国请求议和,范仲淹也被调回京城。宋仁宗非常欣赏这个文武双全的臣子,将他拜为参知政事。</p> <p class="ql-block">此时,宋仁宗锐意进取,任用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一大批务实的官员,企图从根本上改变自北宋成立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北宋历史上轰动一时的庆历新政就在范仲淹的领导下开始了。范仲淹把他的改革思想写进了《答手诏条陈十事》,宋仁宗欣然采纳,并颁布天下。然而,变法触动了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激烈反对,最终新法实施不到一年便失败,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p> <p class="ql-block">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的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邀请当时已被贬在邓州的他,为重修岳阳楼作一篇记,并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从未去过岳阳楼的范仲淹,就照着这幅画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他在文中用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鼓励同样被贬的战友滕子京,即便身居江湖,仍要心忧国事,虽遭迫害,也不要放弃理想。</p> <p class="ql-block">公元1052年,范仲淹于徐州病逝,享年六十四岁。他去世后,宋仁宗嗟叹哀悼许久,并为他自题写碑额,加赠兵部尚书,谥号“文正”。</p> <p class="ql-block">范仲淹的一生,是为国家、为百姓奔走的一生。他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仅是他个人的座右铭,更成为了后世无数仁人志士的精神指引。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以笔为剑,书写着自己的理想与抱负。那支毛笔,仿佛承载着千钧之力,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深情,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诉说着他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文字图片来自</p><p class="ql-block">历史名人收藏</p><p class="ql-block">范仲淹纪念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