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没有终点的旅途

北斗星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书是一个自己与世界连接的窗口,世界的丰富性、人性的复杂性、生活的多样性都在不同的作品中一一展现。</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  在星群中寻找方向</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书籍是人进化最快的阶梯,杨绛先生晚年仍坚持每天阅读,她说读书是隐身的串门,在字里行间叩响先贤的门环,在思想碰撞中重塑认知的疆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书能够让我们的灵魂与更辽阔的世界对话,成为更好的自己。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最喜欢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在《开放社会及其敌人》中描绘了“世界3”的概念——由书籍构建的客观知识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能够突破自身环境和认知的局限,去认识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目光掠过《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的对话内容,读懂了《百年孤独》,就是在触摸人类文明的年轮。当沉侵于张爱玲的《第一炉香》人物情节中时,是对情感纠葛的演绎。这些沉默的见证者教会我们,真正的阅读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将他人思想融入自己血液的过程,将不同的人物感情刻入自己的影子中,成为真正意义的“人”。尤其是在AI时代,当知识变得唾手可及时,读书带给我们的是另外一种意义,启发思维、拓宽认知边界,丰盈内心,感受世间冷暖,如同普罗米修斯的火种,在心灵深处燃起永不熄灭的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破茧时刻的觉醒</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青涩的中学时代,教科书是丈量世界的标尺。直到某个春日的午后,我在镇上龙门书店角落发现里尔克的《给青年诗人的信》,那些关于孤独与成长的句子像蒲公英的种子,飘落在心灵的沃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大学校园的落叶铺就金黄地毯时,在海南大学图书馆二楼哲社书库,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理想国》开启了我哲学之路。哪怕是在今天的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的图书馆里,在阳光穿过图书馆落地飘窗的时光,在尼采的文字上仍投下斑驳的影子。那时忽然懂得,读书需要遵循心灵的指南针,先以哲学构建思维坐标系,用艺术滋养审美直觉,让历史沉淀智慧,最终在思想碰撞中形成独立判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思想类的书籍,让人理解内在的心灵,为自己寻找一片宁静的领域,在世俗生活中自我解释、自我调节、自我涤荡;文学和人物传记能够增加人的阅历,理解不同的人性和情感;艺术文化文明的书籍让我们读懂了我们内在的灵魂与人类的文明框架;历史的读物更是直观的给我们展现历史发展的脉络和不同人生的过程;哲学被称为无用之学,但它的形而上学的理念将是重塑我们认知的结构,让我们有了认识世界和踏足时代的底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初读《存在与时间》时,海德格尔晦涩的“此在”概念让人如坠迷雾。直到某天傍晚,在海南大学图书馆旁边的东坡湖畔看见夕阳将云层染成赭红色,那句“向死而生”突然有了温度。读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不再只是颜料与石膏的结合,而是人类突破宗教桎梏的精神觉醒。这些书页间的顿悟时刻,如同在思想的迷宫中点亮烛火,照见认知边疆的无限可能。</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在行走中阅读大地</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步入职场后,工具书曾占据我的书架显眼位置,《金字塔原理》教人逻辑表达,《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传授时间管理。在为了工作找到答案的书籍中,似乎慢慢忘了当初读书的初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苏轼竹杖芒鞋踏过黄州赤壁时,在“大江东去”的浪涛声里展读《庄子》,衣袂间抖落的何止江风,更是将文字化作渡劫扁舟的智慧。当他瞻贬谪海南儋州时,于槟榔树下抄写《陶渊明集》,让粗陶碗里的椰酒泛起魏晋风流的月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坡先生在典籍里磨砺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透镜,让我们看到了读书不过是让灵魂长出第三只眼,既看得见李尔王荒原上的暴风雨,也望得穿庐山烟雨浙江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因为疫情一直耽搁几年的旅行,在2023年的暑假实现了愿望,循着老舍、苏子、白居易、张爱玲他们笔下的故事,带着书本从北京一路南下,路经上海、苏州、南京、无锡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京华秋色浸染胡同灰墙,老舍笔下《四世同堂》的市井烟火便随糖炒栗子的焦香漫上心头;在景山万春亭俯瞰紫禁城的暮色中,史铁生《我与地坛》的轮椅突然如此清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行至外滩暮色流淌的刹那,张爱玲《半生缘》中顾曼桢与世钧错身的电车轨道,仍蜿蜒在黄浦江畔的霓虹倒影里。南京西路的梧桐叶渲染下,王安忆《长恨歌》里王琦瑶的旗袍纹样在橱窗中复活。在南京路和平饭店前,听见了张爱玲笔下白流苏与范柳原的壁炉余烬仍在噼啪作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姑苏城的评弹声穿过平江路,总会牵出张继《枫桥夜泊》的寒钟余韵;乌篷船摇碎七里山塘的灯影时,唐寅醉写桃花庵的墨痕仿佛仍在青石板上洇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漫步南京秦淮河畔,秦淮画舫摇碎灯影的夜晚,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忽然有了具象的体温。当我们数着夫子庙小吃打卡时,带着叶兆言《南京传》,在明城墙的裂缝里触摸到六朝烟水气——那是比攻略更鲜活的《桃花扇》,在乌衣巷口化作燕尾裁开的月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诗词、著作中描写的场景,只有当我们身临其境时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这也为旅行开设了另外一道读懂生活的窗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读书人的行囊里永远装着另一重时空——那些在字句间生长出的飞檐黛瓦、桨声人影,总会在某个街角与眼前的风景蓦然重合,让旅途成为立体的阅读,令文字化作可触碰的月光。在脚步丈量世界的同时,让书页间的晨昏与山河共鸣,方知每一程山水都是未合上的典籍,这即是诗与远方想要表达的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永恒的行囊</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在年代久远的那些世界有名的书店前,你会看到,在东京神保町的古书店,白发老者小心地抚平《源氏物语》的折角,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背包客倚着橡木书架重读《尤利西斯》。这些场景让人获得一种力量,那是没有理由的热爱。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我们是应该带着这些国外名著到国外走走,好好去看下他们笔下构造的丰富的世界镜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生活中,我们偶尔会遇到挫折、困难,我们在黑暗中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光明,在有限中触摸无限。当短视频、公众号等数字洪流冲刷着现代人的注意力,我们更需要守护读书的气象——那是苏轼“旧书不厌百回读”的执着,是杨绛“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的通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合上书本时,墨香依然萦绕指尖。这趟没有终点的旅途上,每个驿站都立着但丁的警示牌:“进来的人,放弃一切希望吧。”不是放弃希望,而是放下成见与边界,让永恒的阅读成为对抗青春时光流逝的精神仪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晨光再次爬上屋中的书架,我知道,新的旅程也即将开始,带着青春和书本去感受被作者抽离出来后的世界的摸样,去丽江玉龙雪山看看阿来《尘埃落定》中土司城堡的幻影,去布达拉宫看看仓央嘉措遗落的情诗,去西安看看梦回大唐的盛景......——在山水与字里行间,我们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