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常州博物馆等四馆,顾黎红

杨立

心心念念要去看看常州博物馆。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常州人没到过常州博物馆是件多么遗憾的事。今天约上杨先生去了博物馆,终于如愿以偿。<br> 此行收获颇丰。博物馆在常州市民广场西侧,与常州市规划馆同厦,三处都参观游览了一番,还看了广场东侧的常州大剧场。市民广场游览后已是下午一点多了,就去路南的文化广场吃中饭,吃饱了还参观了新的常州图书馆和美术馆。<br> 从家里出发到归家,整整7个多小时,参观游览了四馆二场,只能是走马观花了,有些累但心里觉得还是值得一去的。<br>  简记参观游览的身影,留下人生足迹。 <b>参观博物馆</b> 先参观博物馆 老与少的视界 博物馆前厅 参观的第一个展览是《见证城市变迁的桥》。<div>有江苏省文物局 常州文广旅局主办</div> 常州,是大运河沿岸的一颗璀璨明珠,因河而兴。人们常说,常州是宜居之地,就连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都选择在此终老。生活在这座城市,既有历史深厚的一面,也有繁华时尚的另一面。河畔人家的潺潺流水,深深庭院的古风雅韵,都浸满了悠悠岁月;有滋有味的市井生活,想唱就唱的青春快乐,都透露出幸福底色。当然,每个人眼中的常州并不相同,但旧与新、老与少并不对立,只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对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常州有着不同的体验和理解,并产生着共鸣。<div> 在这里,我们发现,生活本该如“常”。<br></div> <b>三次改道</b><br> 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常州城,最初从表场土龙嘴的大水关进口,经天禧桥、中新桥、新坊桥、元丰桥,再由东水关桥出城东行,后称为“漕渠”、“南市河”。此后经历了三次改道——<div> 第一次是元大德五年(1301),常州路判官袁德麟主持疏浚了城南渠,又称西兴河,后被填没成为吊桥路;</div><div> 第二次是明万历九年(1581),常州知府穆炜在西兴河南面开凿了新运河,史称明运河;</div><div> 第三次是2004年,运河市区段结合312国道并肩南移,于2008年正式通航。<br> 在不断拓宽与新修间,运河水系扩展了身下这座常州城的范围,丰富了运河之上的桥梁,更延伸了这运河水带来的文化。<br></div> 常州特色旅游纪念品 不负好食光 到常州咧! 参观的第二个展览是《王济远绘画艺术展》 王济远(1893-1975),是中国早期西洋画家。常州人。 部分展厅 《风景》20世纪四五十年代<div>布面水彩 35×45cm<br></div> 参观的第三个展览是《谢稚柳艺术馆》 常州自古人文荟萃,谈诗论艺蔚然成风,代代相承,各领风骚,在书画艺术上呈现一派花团锦簇。<div> 毗陵谢氏,乃常州望族,诗艺传家,数世擅名。在毗陵世风芳泽下的谢稚柳,幼承庭训,在读书习文的同时,亦表现出神驰书画艺术的天性。<br> 在谢稚柳的艺术生涯中,深厚的传统功底,孜孜的探求吸收,对传统书画艺术的融会创新,走的是一条成功的必由之路。他的人格魅力、道德文章、精湛的书画艺术和辉煌的古书画鉴定成就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崇和敬仰。<br> 时间和空间并没有磨灭谢稚柳对故乡深深的眷念之情和殷殷的回报之心,他数次将自己创作的书画和珍藏的钱名山书法等作品捐献给家乡常州。</div><div> 今天我们特辟专题陈列,展示谢稚柳走过的艺术道路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以此缅怀乡贤,激励后学,鼓舞同人,增辉乡梓。<br></div> 部分展厅 谢稚柳书房复原 一楼参馆完了上二楼,这楼梯景色也不错来拍一张。 进“知行学堂”看看 送“福”的。 参观的第四个展览是《常州古代历史文化展》 <div><b>史前常州</b></div> 地处太湖流域西北缘的常州地区是一片古老的土地。金坛和尚墩出土大量旧石器时代的工具,表明十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生息。进入新石器时代,这片土地上依次经历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圩墩和寺墩分别是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具有重要影响的遗址。寺墩三号墓大量玉礼器的出土,证明这里是仅次于浙江良渚的中心聚落。<br> 部分展厅 季子挂剑 和麒麟留个影,保平安。 南政权的转移建立在宫廷政变的基础上。由于未动武力取得了帝位,故被说成“太平天子”。南朝帝陵前设置的石麒麟,既体现死者生前超人之尊,又有“有命在天,命比文王”的喻意。齐、梁两代的皇帝死后,都在故乡建陵安葬。墓前神兽体形高大,昂首延陶,口张齿雪,目合凶光,腹部两侧刻有双翼,四足前后交错,利爪毕现,纵步若飞,神态威猛,造型俊美,可谓南朝陵墓石刻的极品。神道石柱更显示迷一种秀美与典雅的气度。<br> 石麒麟是以狮子类猛善为原型的“麒麟”,体量硕大、造型雄伟。麒麟取昂首挺立、欲行欲动的姿态,遍体刻饰云气、卷毛图形、繁缛而华丽。在气势上,它们仍存汉代遗风,但韵律己有变化、渐失汉代大型石刻的朴拙与神秘,显得威武而富有灵气,透出一种生动与悠闲。根据南朝陵墓制度、麒麟是帝王陵墓才能设的石刻。<br> 龙纹砖 <b>【茶山境会】</b><br> 唐时每到茶季,湖、常二州刺史便到宜兴长兴交界的茶山“境会亭”聚会,商量修贡茶事,饮酒品茶吟诗作乐,当年在苏州做官的白居易很是羡慕,其《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遥闻境会茶山夜,</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珠翠歌钟俱绕身;</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盘下中分两州界,</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灯前合作一家春。</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div><b>茶山古道示意图</b><br> 当时沿路设置三道茶亭,头茶亭在今劳动路与兰陵路交汇处附近,二茶亭(即中凉亭)在三桥头附近,三茶亭在湖塘金鸡墩附近。<br></div> 部分展厅 苏东坡在常州 唐荆川(1507-1560),常州人,原名顺之,因爱好荆溪山川,故号荆川。他是明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人物,为“嘉靖三大家”之一,著有《荆川集》等著作。唐荆川不但是有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抗倭英雄,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向他学过枪法。唐荆川51岁被朝廷第四次重新起用,任右佥都御史,兵部主事及凤阳巡抚等职。亲督海师狙击倭寇,屡建奇功。在赴任凤阳巡抚途中,病重去世,终年54岁。<br> <b>从青果巷走出来</b><br> 市河北岸有条“青果巷”。<div> 数百年来,这条长仅数百米的小巷不仅走出近百名进士,而且走出一批享誉中华的优秀人物:明代“唐宋派”首领之一的唐顺之,清代书画家汤贻汾,中国近代工商业开拓者盛宣怀,清末谴责小说家李宝嘉,中国新文化先驱瞿秋白,国际知名语言学家赵元任,法学家张志让等等,然而,在人才辈出的常州,青果巷只是一个缩影。当这个行色勿勿的人群从青果巷,从常州的大街小巷中走出来,成就了辉煌的业绩后,又融入历史的洪流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常州历史深厚的人文积淀。从这个意义上,青果巷既是窥视常州历史的一扇窗口,又成为常州人民承前启后,迈向现代社会的新起点。<br></div> 参观的第五个展览《神奇的自然 美丽的家园》 经历了漫长和曲折的演化旅程,大自然被缤纷的植物和繁多的动物妆点得分外妖娆。神奇多样的生物不仅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美的享受。翩跹的舞蝶,啁鸣的飞鸟,迅猛的走兽,都构成了我们生活画面的重要内容。人们的生活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自然的眷顾和施惠。然而,我们不应当只是自然的索取者,为了人类的长期生存,我们有义务和责任爱护大自然。<div>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探索神奇的自然!拥抱美丽的家园!<br></div> 印度尼西亚巨竹节虫 娱乐-骑单车与虎赛跑 江苏是海洋大省,海岸线全长954公里,海域面积18.85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1.8倍,海洋渔场面积达15.4万平方公里。海洋资源丰富,综合指数列全国第四位。已知的鱼类约有150种、虾类30种、蟹类60种、软体动物140多种,盛产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 鱼、虾类、蟹类、贝类等优质水产品。沿海拥有滩涂面积980万亩,不仅是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也为水产养殖提供了有利条件。<br> 参观的第六个展览是《刘国钧捐献红木家具陈列》 被誉为“民族工业骄子”的刘国钧是我国著名的爱国实业家。他不仅是常州近代机器工业的创始人之一,也为中国现代民族织染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div> 常州是刘国钧实业救国事业的重要起点,也是他的第二故乡。爱好收藏的刘国钧先生晚年将精心保存的九十余件红木家具和三百余件书画收藏慨然捐赠给常州,体现出他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div><div> 这里展出的刘国钧先生捐献的红木家具,对于我们了解红木家具的工艺特色、陈设风貌、艺术品格,对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br></div> 部分展品 对弈 红木家具因其纹样装饰的丰富性、镶嵌工艺的多样化、榫卯结构的智慧性、整体设计的人性化而充满魅力。器以载道,华夏文化自古讲求寄寓,红木家具因其显著的民族性和蕴含的哲学思想,也被称为“人文家具”。正因刘国钧先生的慨然捐赠,得以让我们在有形的历史遗产中感受强烈的人文情怀和丰富的精神财富。无论是传统家具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还是时代浪潮中坚韧弘毅的企业家精神,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葆有永恒魅力、延续时代风采的有力支撑。<br> 乙巳蛇年 生肖文化展 <b>生肖文化的源与流</b><br> 生肖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观天察地、顺应四时的智慧表达。早在《诗经·小雅·吉日》中就有“吉日庚午,即差我马",将午与马相对应的文字。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十一号墓出土的秦简进一步证明十二生肖在春秋前后就已存在。而后在历史的演进中,生肖逐渐与民间信仰、占卜习俗、文学艺术等相结合,发展为一种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同时这种将动物与纪时相结合的信仰在世界各地也广泛存在并流行,成为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见证。<div><br></div><div><b>今年是蛇年</b></div><div> 蛇,穿行于苍茫岁月的葳蕤枝蔓,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散发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它教会我们迎接希望。<br> 龙蛇共舞,年岁更替,我们仰望星辰,又脚踏实地。愿所有生命的美丽化作一句“新年快乐”,如蛇般蜕变,赠予您来年的丰盈与顺遂。</div>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参观结束,去参观规划馆。</p><p class="ql-block"><br></p> 常州市规划馆前厅 一楼 季札出访 毗陵、晋陵、兰陵 天井巷 二楼参观 常泰大桥模型 三楼参观 溧阳马垫 金坛白塔 四楼参观(常州市区沙盘) 参观规划馆结束。 游览常州市民广场 市政府双子楼和传媒大夏 常州大剧院 12:50 游览常州文化广场 游览下层商业娱乐广场 在“太子浓心”吃小锅米钱当中饭,此时已是下午一点半了。 午饭后14:45到常州市图书馆参观<div>(西边图书馆 中间美术馆)。</div> 图书馆大厅 二楼一角 三楼 美术馆5楼 在常州美术馆5楼参观《刘海栗精品展》 十九世纪末,世界格局纷纭变幻,在常州武进县青云坊老屋里(现常州市双桂坊内),刘海粟(1896-1994)出生了。在这里他度过了少年时代、也开启了他九十余年既充满个性又饱含家国情怀的艺术人生。<br> 自十七岁时,他取苏东坡“渺沧海之一粟”词意,自命为海粟(原乳名槃,字季芳),是年与友人创办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第一所正规美术专门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前身)起,无论在美术教育实践、艺术理论亦或是艺术创作上,他始终以敢为、无畏的精神、以不屈、坚韧的斗志,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社会掀起了一股“壮阔雄奇”的艺术波澜、成为了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和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也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精神财富!<br> 海老的油画借鉴了后印象派、野兽派,并综合了中国写意美术注重意象、“散点透视”的美学风格,呈现出了色彩丰富、笔触自由、结构律动的独特油画风格;他在国画上倾慕石涛、八大等个性独特的画家,早年将他们作为师法的对象,成熟期从长年累积的“师法自然”中获得自由,尽情发挥,其中“黄山”系列最为能表现他“大红大绿,亦倚亦庄”的泼彩泼墨;而海老在绘画上惊人的表现力,则得益于他把书法作为其一生的“功课”、书法成为了他的艺术内核,以书入画、中锋用笔的线质使其绘画真正达到以心写物的外化境界。<br> 本次展览遴选了刘海粟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来展示他走过的艺术道路、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无私回报。<br> 今天,我们来缅怀乡贤,激励同仁,也期望有更多观众走近和了解这位常州名宿和艺术大师!<br> 在此,诚挚感谢社会各界对我馆的支持,也感谢兄弟馆刘海粟美术馆(上海)在展览内容、文献资料等方面的大力帮助!<br>常州美术馆<br> 因刘海粟先生作品正在例行典藏维护中,本次展出作品均为高清复制件。<br> 真龙 <b>壁裂千仞</b><div>136cm×68cm国画1982<br> 刘海粟一生钟爱黄山,可以说黄山是海粟艺术的源泉。</div><div> 1982年8月,刘海粟第九次登上黄山,在那里,他每天白天都要作1-2张写生,晚上则整理画稿、吟诗题画、与友畅谈,眼前这幅《壁裂千仞》便是在那时创作的。<br> 晚年的刘海粟在泼彩技法上已经相当成熟老辣。他用大笔泼墨横扫,展现山势舒展;浓郁深厚的石青、石绿、朱碟色与水墨相融,加强了整幅画的色度、明度。岩石的纹理、峰峦的结构,则以干湿不定、深淡不同的墨线简单勾勒。由此,黄山的峻拔雄伟、浑涵汪茫便尽收我们眼底了。<br></div> 忆写黄山白鹅岭<div>177cm×71cm国画1983<br> 黄山之于刘海粟亦师亦友,他所作的黄山图多以中国画创作,在技法上或泼墨或泼彩,或勾勒或积墨,可谓老辣浑厚,独具—格。眼前的这幅作品以泼墨法绘就,并以线勾勒山峦结构,夹杂在墨色间的青绿等色则为画作增添了色度与明度,使白鹅岭云气缭绕、俊丽雄奇的景象跃然纸上。<br></div> 清凉顶<div>136cm×68cm国画1988<br> 这依旧是一件诗画结合的佳作。题款中的“元气淋漓障犹湿”一句,将画的境界很好地表现了出来。从中可以看到,一方面,山脉真气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显得云气弥漫,水分充沛;另一方面,画面还呈现出一种湿漉漉的感觉,显得笔墨湿润,挥洒自如。<br></div> 竹石图<div>135cm×68cm国画1982<br> 竹石图是中国画中的常见题材。竹自古便被视为虚怀若谷、傲寒雪、性高洁的象征,生于石旁,更增添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坚韧。这份坚韧正是刘海粟的品格。刘海粟在古稀之年经受了十年文革的打击,风波过去,他仍能保持热情,重振旗鼓,以一颗诚挚的艺术之心继续前行,正如这生于缝隙却屹然挺立的竹一样。<br></div> 望仙峰奇怪松<div>125cm×68cm国画1981<br> 黄山有三绝:“奇松、怪石、云海”。黄山松通常扎根于巨岩裂隙,针叶粗短,苍翠浓密,干曲枝虬,千姿百态。<br> 在刘海粟笔下的黄山松,姿态挺拔,透着—股顽强不屈的劲头。刻画松树时,他采用了凝练概括的线条绘制,但不拘泥于外形细枝末节的刻画,而是讲究笔情墨趣,强调神韵与画家自我情感的表达。<br></div> 龙虎斗<br>136cm×68cm国画1988<br> 在刘海粟眼中,画中的景象颇具龙虎斗的架势。黄山松枝干挺拔伸展,就像一条意欲腾飞的蛟龙,而石头浑圆凝练,恰似一头蓄势待发的猛虎,以龙虎相斗来形容,表现出刘海粟丰富的想象与浪漫的情怀。<br> 同时,这幅画善用疏密浓淡的团点来表现绿荫簇拥,从中,我们亦能窥见刘海粟晚年不拘于形式、追求自由表达的艺术境界。<br> 溪亭闲话图<div>75cm×98cm国画1936<br> 临摹,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画学习中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少年时期的刘海粟曾在家乡专攻传统书画,通过临摹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即使后来转向西画,他也从未疏忽国画的研习。这幅作于1936年的仿古山水《溪亭闲话》,山石草树的背后有溪流远山,层次分明,当中又见小舟、人物、亭台,将闲适自在的山野之景勾勒得生动而丰满。墨点稠密、苍劲清雅,不难看出彼时刘海粟对清代石涛山水笔法的推重。<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