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过冬之二——渔村风情

万重山外

<p class="ql-block">  电建村下辖于北海市银海区的侨港镇,地处银海区南部,南临北部湾。电建村与侨港镇的侨港风情街只隔着一条港口路,面积约1平方公里,全村大概有3000人,村民主要以渔业、海产品加工为生,是一个典型的北海渔村。</p><p class="ql-block"> 银色海岸酒店位于电建村边沿,向南面朝大海,背后就是电建村的家家户户。每天的散步时间,我大多穿行在此村中。初看很不起眼,没有高楼大厦、没有灯红酒绿、没有车水马龙,一切平淡无奇。</p><p class="ql-block"> 行走久了,用心去看,就从新旧交错、参差不齐的房屋中,看到了生活的惬意与安然;在风机轰鸣、炉火熊熊的虾米厂房里,看到创造财富的激情和期盼;老人的欢笑、青壮年的忙碌、孩童的嬉闹,建筑中的新民宿、五湖四海的车牌号…… 一种欣欣向荣的气氛,在这海边的一角发生、弥漫。</p><p class="ql-block"> 又想到这些安宁生活的人群中,还有大批上世纪70年代末受越南政府迫害而归国的华侨和他们的后代。半个世纪、经历冰火两重天!由此,这海边渔村看似平淡的特色风情能不使你感动、使你遐想?</p> <p class="ql-block">一 渔村风貌</p><p class="ql-block">‌ 电建村有着近300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雍正年间。‌相传在1740年左右,广东电白县的张姓人家移居至此,建屋捕鱼,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村落,最初名为“电白寮”。1958年,与时俱进地更名为“电建村”。</p><p class="ql-block"> 2021年下半年,电建村开始一期改造,逐步进入新陈代谢的快车道。不过,暂时仍然保留着一些老房子,通过各种各样的墙面彩绘,表现了时尚元素与当地文化、风俗习惯的融合,形成充满文艺色彩的现代渔村特色。</p><p class="ql-block"> 同时,电建村把民宿作为重点培育的产业。现在已经有多家设备齐全,服务良好的民宿陆续开展营业。小渔村成为大北海发展的缩影,渔村旧貌换新颜,日子越来越好过了。</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的窗口看到电建村的历史一角</p> <p class="ql-block">电建村的路牌,起初把我看蒙了</p><p class="ql-block"> ——怎么只有箭尾没有箭头呢?后来恍然大悟,那不是箭尾是虾头!这里虾头是前进的方向,也就是说,这里的“箭尾”是箭头。</p> <p class="ql-block">村内的道路平整干净</p> <p class="ql-block">电单车是最多的交通工具</p> <p class="ql-block">门口放着摩托艇和沙滩车,看来是个富裕人家</p> <p class="ql-block">路边晒着鱼干,都是与海相关</p> <p class="ql-block">一栋历经沧桑的老楼,已成无人居住的危房</p> <p class="ql-block">村中新旧房屋毗邻交错,体现了新陈代谢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村中的神树,很有气势</p> <p class="ql-block">村的周边有高大的新建筑</p> <p class="ql-block">有较高档的大酒店</p> <p class="ql-block">也有是建筑新颖的饭店</p> <p class="ql-block">路边的许多墙都用彩绘装扮,显示出新渔村的文艺特色</p> <p class="ql-block">侨港路边的一座小船厂也搬迁了</p> <p class="ql-block">旁边建了一座小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让下一代记住侨港镇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二 渔港鱼市</p><p class="ql-block"> 1979年‌,当时中国政府与联合国难民署携手在北海市依托电建村打造了一个越南归侨的印支难民安置点,最初被称为华侨渔业公社,后来更名为侨港镇‌。</p><p class="ql-block"> 侨港镇是全国唯一安置越南归侨的建制镇,面积仅1.1平方公里。归侨大多属于疍家族群,他们以船为家,以捕鱼为业‌‌。于是,电建渔港同时开始建设,并在2008年进行了扩建工程,总投资达3382万元。2010年,电建渔港荣获第一批“全国文明渔港”称号‌‌。如今,侨港镇已成为全国渔业重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电建渔港分大小两个港口,这里是小港</p><p class="ql-block"> 大港供大型渔船的停泊与装卸,小港是小型渔船的停泊区,是水上人家的安身之处。</p> <p class="ql-block">渔港边已矗起数座高楼</p> <p class="ql-block">渔船停泊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留着通道做水上的马路</p> <p class="ql-block">水上的小巴士</p> <p class="ql-block">缆绳是水上人家与地面的唯一联系</p> <p class="ql-block">整理渔网</p> <p class="ql-block">水上保洁工</p> <p class="ql-block">岸边的疍家女雕塑,手中的钓鱼竿失踪了</p> <p class="ql-block">岸边休息的游人</p> <p class="ql-block">进入夜晚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还有人保持着疍家人以船为家的习惯</p> <p class="ql-block">夜晚的岸边成了美食摊</p> <p class="ql-block">大港的码头是鱼市集中区,远处停泊着出海的大渔船</p> <p class="ql-block">清晨时分,这里已是摩肩擦踵</p> <p class="ql-block">街边不少打包快递的店铺</p> <p class="ql-block">三 妈祖文化</p><p class="ql-block"> 妈祖原名林默,又称天妃、天后、三婆等。诞生于莆田湄洲岛,排行家中老幺,聪慧过人,乐于助人。常在海上救助遇险的渔民和商船,被尊称为“海神”或“护航女神”。终身未婚,27岁时因救助海难逝世。妈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她,逐渐形成了妈祖信仰,并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道教神祗。</p><p class="ql-block"> 妈祖的影响力由福建湄洲传播,历经千年,形成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扩展至东亚沿海一带的海神信仰——“妈祖文化”。</p><p class="ql-block"> 不太大的电建村就有两座妈祖庙。每天香火不断,时有妈祖巡游(扛大神)。充分体现了妈祖文化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电建村的天后宫</p> <p class="ql-block">室外的祭台</p> <p class="ql-block">祭神谢恩</p><p class="ql-block"> 年底的一次大祭拜活动,感谢妈祖一年的保佑</p> <p class="ql-block">会后祭品烤全猪由各家分而食之</p> <p class="ql-block">一年有几次巡游(扛大神)</p> <p class="ql-block">妈祖在村里巡游,给每家人赐福</p> <p class="ql-block">全部是女将出马</p> <p class="ql-block">村中另一处的灵清寺,也供着妈祖</p> <p class="ql-block">四 虾米工坊</p><p class="ql-block"> 电建村最出名的特产是村民用新鲜的虾加工成的干虾米。全村有不少小虾米工坊,虾米年产量大约2000吨。产量大,味道好,电建成为广西名副其实的虾米第一村。</p> <p class="ql-block">村中有个虾米广场,路边的壁画画着生产虾米的工序</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虾米工坊,村里有好几个</p> <p class="ql-block">刚蒸熟的虾米</p> <p class="ql-block">等待下一个烘干的工序</p> <p class="ql-block">全部是女工</p> <p class="ql-block">拣出杂质</p> <p class="ql-block">  2000吨虾米从这里流向人们的餐桌,反馈给电建村生活的安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