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八 机 台

light snow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五十年前,在津冀北部平原上,活跃着一支女子地质钻井队,她们就是天津市地质处三八机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你可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1971年夏天,毛主席乘坐专列南下视察。列车在上海短暂停靠时,几位年轻的乘务员趁着休息时间匆匆离开,当她们气喘吁吁地赶回车厢时,引起了毛主席的注意。原来,她们是去购买当时最为时髦的"的确良"布料。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的确良"不仅是一种面料,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面对这些为了买一块布料而奔波的年轻人,主席陷入了沉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个看似简单的场景,却引发了一系列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决策。1972年2月5日,毛主席在周总理批示呈送的《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上亲笔圈阅,同意建设四大化纤基地,解决棉花与粮食争地以及人民穿衣的问题。天津,有幸成为四个大化纤基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大化纤工程指挥部应运而生,这项工程将从国外进口成套化纤设备,建成投产后年产八万吨涤纶原料,能够纺织八亿平方米的“的确良”,可供当时全国人民每人有一平方米的布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天津是个缺水的城市,为解决天津市石油化纤厂每天需水量10万吨的水源问题,经过初勘.将水源地选址确定在河北平原的北端,天津市宝坻县及周边地区。参加水源会战的有天津市地质处、天津市自来水公司凿井厂等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由于工程建设的需要,天津市地质处在四郊五县招聘了几十名下乡知青,充实钻探工作。我们就是因此契机离开农村,加入到地质勘探队伍中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招来的新工人中有不少是女知青,在地质行业,女同志一般都是从事室内劳动,有专业文化知识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地质分析、物理探测、化学实验等等工作,其他人可以做行政、后勤服务。但是,一下子涌入这么多只有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知青,只能安排当壮工了。不得已而为之,天津市地质处成立了第五支钻井队~三八机台,在那个“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年代,我们成为了地矿部全国第一批女钻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5年3月,我们三八机台到达了宝坻县北潭公社西庄沽大队,参与水源地的探测工作。之后的一个月是对新钻工的培训,政治学习、讲地质课、钻探课,练习爬钻塔,装车卸货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从此,我们这些20岁左右的姑娘们开始与机械设备为伍:XU~600钻机、往复式泥浆泵、钻塔、马达、天车、升降机……我们和泥水、工具打交道:红土、泥浆、岩心,钻头、钻杆、套管,提引器、牙钳、大锤……数不胜数,这一切造就了时代特质人~女汉子!生生证实了“ 时代不同了,男同志能办到的事,女同志也能做得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4月份,我们搬家到方家庄公社苑庄大队,三八机台的第一个钻孔就在这里。到达的第二天,我们就开始平整工作场地,固定机台木,开始装塔、安装钻机、水泵,挖泥浆池、沉淀池、排水沟,安台板、倒天车,摆机台木,搭后车棚,吊电梯,挂塔套,装卸大管、搬运钻杆,忙的不亦乐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地质钻探工作本就艰苦,而“三八机台”的女钻工们更是面临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钻孔通常位于荒郊野外,交通不便,设备搬运全靠人拉肩扛。6层楼高的钻塔女钻工们毫不畏惧,照样攀上爬下,沉重的钻具、复杂的地层、多变的天气……时时考验着我们的体力和意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二十多天的筹备,5月18日,三八机台第一口钻探井举行了开钻典礼,机台正常运转起来,大家分开三个班,每个班都有正副班长、记录员和钻工,分早、中、夜三班倒。7月12日,钻孔终孔,完成钻探145.74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女钻工们取得的头一场胜利,她们从对钻探技术一窍不通,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在师傅的带领下边学边干,白天在机台上操作,晚上挑灯夜战学习政治理论和钻探知识。大家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很快就掌握了技术,熟练了操作规程,使三八机台逐步成为了地质钻探的骨干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此后,我们辗转蓟县、宝坻、河北玉田等地完成了数个钻孔的勘探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宝坻水源会战中,我们三八机台在掘进进尺、成井质量、安全生产方方面面,从未输过男机台。曾经在蓟县杨津庄大扈架村, 62#孔,原为协作单位天津市自来水公司凿井厂钻井队施工,因地质条件复杂,他们连打了三个孔都出了坍塌事故,只好停工了。为此,宝坻水源指挥部将62#钻孔转交给地质处执行。处领导将此任务交给了三八机台(这里恐怕也有点儿小心思,完成了,自不必说,完不成,女子机台也没得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5月10日,我们搬迁到蓟县杨津庄 ,看到场地上三个塌陷的大坑,给我们确定的孔位就在旁边。第二天开始在此搭建塔架安装设备,凿井厂钻井队的男钻工们来此围观,看我们上上下下攀登钻塔,凌空作业,不禁声声赞叹。后面的事不用说了,我们严格按照钻孔设计,在地质员的悉心指导下,完成了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钻探任务,6月27日终孔,234.72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洗井后出水量1.2T/小时, 28.5T/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验收后复测: 2.5T/小时,60T/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满足观测孔合格要求,打了一个大胜仗。62#孔一炮打响,给地质处增了大光,三八机台也获得了响当当的巾帼钻井队的良好声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6月底我们接受了新的任务,下一个孔位在蓟县下仓邮局后院,开孔要求不小于420mm,设计孔深125米,这既是观测井点,也是应下仓工委请求打的一口饮用水井。我们在下仓中学操场上支了帐篷,安营扎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钻井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意外事件接连发生。7月21日开钻,7月27日,进尺151.19米,就在即将完工的时候,发生了井喷。冲出井口的气流裹挟着泥浆呼啸而出,又铺天盖地地落到机台上。面对突如其来的险情,机台上没有一个人退缩,经过几小时奋战,终于制服了井喷。附近的老乡看到了这些姑娘们奋力抢险的场面,都惊叹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钻探进行到扩孔阶段,7月28日我们正在上夜班,钻机轰鸣着,二班的女钻工正在提钻,忽然地动山摇,机台断了电,提起来的钻杆在塔架里摆动,就像筷子在筷子篓里摇晃一样,唐山丰南地震了……我们被迫停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回到天津,市内一片狼藉,房倒屋塌,满街都是抗震棚……我们挨家走访,地质处的领导给各家发放了油毡和塑料布,直到8月11日,回家的同志克服了自家困难,返回下仓前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8月15日,开始扩孔下套管,竟然遭遇了套管断裂,这是我们干了二十年钻探的师傅们都没有遇见过的事情,接到报告,二队领导来了,负责地质勘探的总工来了,机修队的师傅带着电焊机来了,大家围在井口,群策群力,想尽各种办法打捞,我们连续奋战40多个小时没有合眼,事故终于得以处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9月中旬,经过检验,该钻孔符合地质要求,且出水量96-100T/小时,下仓工委也非常满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一次次的地质勘探任务中,“三八机台”的女钻工们凭借着过硬的技术和坚韧的毅力,边钻井边学习,边锻炼边提高,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国家的地质勘探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水源地6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三八机台转战数百里,完成了数个钻孔的钻探任务,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1976年7月,徐茂盛代表机台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经验交流会”,同年9月,三八机台因在震灾中坚持一线生产,被评为天津市抗震救灾先进集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宝坻水源地的勘探工作始于1974年,主要对基岩浅埋区奥陶纪灰岩岩溶裂隙水进行了勘察钻探.共打钻孔30余个,总进尺9000多米。勘探查明,主要含水岩层为奥陶纪灰岩,出水量可满足天津石油化纤厂每天开采10万吨水的需求,且水质符合要求,为天津大化纤的建设交了满意的答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76年10月,三八机台接受了新的任务,搬回市里,机台一分为二,分别开启一台汽车钻,在天津市区周边几个地震台打地震观测孔,寒冬腊月,住在四面漏风的帐篷里,大家没有怨言,只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能帮助地震监测工作提高预报能力,不再让人们遭受地质灾害的伤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80年11月地质处改编为天津市地质局,1981年,女子钻井队在完成历史使命后退出了历史舞台,三八机台解散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人的青春时光只有宝贵的几年,女钻工们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祖国的勘探事业。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是为地质勘探事业忘我拼搏的岁月,是我们此生难以忘怀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五十年前,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三八机台”的女钻工们用青春和汗水,在地质勘探的艰苦环境中绽放了芳华,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耀眼的“娘子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如今,五十载光阴流转,五十年岁月如歌,“三八机台”早已成为历史的符号,但她们的故事和精神却永远不会被遗忘。她们曾经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开道铺路,为地质勘探事业树立过一座丰碑。让我们铭记她们的贡献,不忘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有过的辉煌!</b></p> <p class="ql-block">文中插图来自网络,如有问题,请告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