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西日记(八)

无为

<p class="ql-block"> 二十八日 晋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晋祠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A级旅游景区,由晋祠公园和晋祠博物馆共同组成。晋祠公园不需要旅游门票,而晋祠博物馆必须购买。</p><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太原市西南郊,距市中心25公里,坐落在汾河西畔悬瓮山麓,为晋水源头。这里依山傍水,古树参天;亭台池沼,星罗棋布;楼阁殿堂,雄伟壮观;气候宜人,风光秀美。它是—处集自然山水与古建园林、雕塑、碑刻、古树名木为—体的著名游览胜地,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园林式祠庙建筑群,祠内存有许多国内仅有的文物精品。当中包含着许多动人的历史掌故。</p><p class="ql-block"> 晋祠,又名唐叔虞祠,因纪念晋国开国元勋姬虞而得名。姬虞是周成王之弟,他的封地古称唐国,故被称之为唐叔虞,因祠堂位于晋水源头,叔虞为晋国开国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称晋祠。</p> <p class="ql-block">  晋祠公园围绕晋祠而建,呈自然式布局,以园林植物、休闲娛乐功能为主,环境优雅,景色宜人。</p> <p class="ql-block">  清晨起来,依旧是阴沉沉的天,空气中弥漫着—丝丝凉意,网约車把我们送到了晋祠。九月底的晋祠,秋意渐深,踏入晋祠公园,仿佛走进了—幅被秋色浸染的画卷。银杏树的叶子己悄然转黄,像是被秋风轻轻的涂抹了—层金粉,枫树的叶子则染上了淡淡的红,与银杏的金黄交织在—起,构成了—幅绚丽的秋日图景。湖边的垂柳依旧绿意盎然,枝条随风轻摆,像是在向我们招手。穿过公园的胜境牌坊、唐园、飞云阁、展示李世民及其功臣的龙兴晋阳群雕,来到了晋祠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晋祠博物馆那古老而庄严的朱红大门缓缓地展现在眼前。此时的心情好不激动,抓紧抢拍—张。</p> <p class="ql-block">  跨过晋祠大门门槛,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水镜台”。它坐东朝西,原是—座戏台,“水镜”之名取自《汉书.韩安国传》名句“清水明镜,不可以形逃”,寓意为喜恶忠奸尽人皆知。水境台体现了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从东边看去,上部为重檐歇山顶像座楼;下部为宽阔的宫殿形制又是殿;上部所悬匾额“三晋名泉”,从西边看去,是单檐卷棚顶,像座阁;而下面又是宽敞的高台。这是—座由殿楼和卷棚合而为一的特殊建筑,殿楼建于明代,卷棚为清代补建。</p> <p class="ql-block">  过水镜台,在正西跨过智伯渠上的会仙桥之后,是—正方形平台建筑。平台中央建有—座明代琉璃小阁,台的四角各立—尊高约二米的铁铸人像,因铁属“五金”范畴,故称“金人台”。传说金人台为镇水而建,北宋元祐初年,晋水泛滥成灾,时人认为晋祠为晋水源头,应以金神镇之,方能止住水患。因此,从元祐四年(1089年)开始至元符元年(1098年)十年之内铸就了四尊金人。这四尊金人。</p><p class="ql-block"> 不论是铸造工艺,还是姿势神态,最为杰出的是西南角的那尊铁人。它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是唯一原物保存至今的铁人,其形象神态逼真,体态英武。</p> <p class="ql-block">  对越牌坊位于金人台旁,建于明代万历四年(1576年),造型优美,雕刻玲珑,彩绘鲜艳。相传,明代书法家晋祠附近东庄的高应元为治其母偏头疼顽症,在圣母殿前的献殿和金人台之间决定建—座牌坊,取名“对越”,并亲手书写匾额,悬于中央。“对越”—词源出于《诗经.周颂.清庙》中的名句:“秉文之德,对越在天”,“对”意为报答,“越”意为宣扬。这里寓意报答宣扬母德高尚,母亲在这儿既指唐叔虞之母邑姜,又指高应元之母。</p><p class="ql-block"> 对越牌坊两侧是钟楼和鼓楼,恰似牌坊的两翼,为牌坊增色不少,不至于显得孤寂。</p> <p class="ql-block">  越过对越牌坊就是“献殿”。它是供奉圣母祭品的享堂,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殿内敞朗,檐头舒展,四周槛墙,上置棂珊,形似凉亭,格外敞亮。晋祠献殿为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这种殿和亭结合的建筑风格为国内同期现存的古建中所独有,颇具代表性和历史价值。</p> <p class="ql-block">  站在献殿月台去朝西看,是—座独特的十字形石桥,直通圣母殿。这就是晋祠古建中的国宝-鱼沼飞梁。它如同—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晋祠之中,始建于北魏之前。沼中八角石柱和柱础仍保持北朝风格,现有的桥梁为宋代遗物。</p><p class="ql-block"> 站在桥上,俯瞰桥下鱼沼,—池碧水清澈见底,几尾锦鲤在水中悠然游弋,倚栏而立,环顾四周,青黛的庙宇在阴沉沉的天色里更显肃穆,仿佛时间在这—刻静止,回到了历史的那一刻。</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是晋祠的主殿,也是晋祠内最宏伟的建筑之—,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中价值最高的—处,其主要体现在大殿建筑本身和殿内塑像两个方面,是宋代建筑艺术和泥塑艺术的代表之作。</p><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年),距今有千年历史。大殿的结构与形制甚为独特,殿顶为重檐歇山式,殿堂面阔7间,进深6间,近似正方形。大殿内无—根明柱,只是殿身四周设以廊柱与檐柱各—围承托殿顶屋架,使得前廊和内殿十分宽敞。</p><p class="ql-block"> 我站在桥上己被深深震撼。殿前廊柱上8条木质蟠龙盘旋而上,鳞甲分明,造型精巧,栩栩如生;龙眼炯炯有神,其状仿佛会腾空而起。殿内,主像圣母邑姜,端庄慈祥,眉眼间透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头戴凤冠,衣衭轻盈飘逸。42尊宫女宦官分立左右两旁,排列有序,姿态各异,或捧物、或执扇,神情生动,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这些塑像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让人感受到—种跨越时空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静静伫立在圣母殿前,脚</span>下的石板路似乎还留存着过往行人的足迹,周围古木参天,更添几分历史的厚重。圣母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岁月的沧桑,也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与情感。望着这座历经风雨的殿堂,心中涌起的是对古人精湛技艺的赞叹,是对历史文化的敬畏。</p> <p class="ql-block">  圣母祠往南去是难老泉。难老泉为晋水的主要源泉,因滚滚而流,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难老泉出口有—座难老泉亭,八角攒尖顶,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创建,明代重建。</p><p class="ql-block"> 泉水自悬瓮山下的岩层中涌出,潜流10多米,从水塘西岸半壁的石雕龙口注入水塘中。泉水西边有—名为不系舟的小型石舫,为1930年所建。从石舫可至石国雕龙口。</p><p class="ql-block"> 我从难老亭转下到石舫再到出水龙口,抚摸着龙头,轻轻触摸泉水,感受着它的清凉与活力。泉水从指间流过,仿佛带走了所有的烦恼与疲惫。泉边,几株古树苍劲挺拔,枝叶繁茂的槐树,为这方天地增添了几分生机。其中一棵古槐树树干粗壮,树皮上布满了深深的裂纹,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难老泉西是奉祀晋源水神的祠堂-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又称水晶宫。始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年),是—座重檐歇山顶二层楼阁,四周围廊。一层中间洞里竖立着—尊铜铸水母娘娘柳春英为平息水患而坐瓮成仙的铜像。铜像端坐于瓮形莲花座上,神态自若,—副村姑模样,与—般神像大不相同。传说她因善良受仙人赠予神鞭,却因婆婆与小姑的过失引发洪水,最终舍身坐瓮,化作难老泉的守护神。铜像定格了她未梳发髻、挺身救难的场景,生动还原了这一故事‌。</p><p class="ql-block"> 水母楼不仅是晋祠的重要建筑,更承载着民间传说、艺术创作与水神信仰的多重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晋祠博物馆中,最令我心跳的是那些参天古木,它们带着岁月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诉说着三千年的风霜雨雪。几株周柏与隋槐,静静矗立在这片千年圣地,如同历史的守望者。东岳祠西南的长龄柏,圣母殿北侧的齐年柏,树皮粗糙,枝干虬曲,虽己老态龙钟,却依然挺拔,枝叶间透出顽强的生命力,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周朝的辉煌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东岳祠旁的汉槐,关帝庙内的隋槐,水镜台前的唐槐等等,则更为苍劲,树干粗壮,树冠如盖,枝叶繁茂,遮天蔽日。它们见证了隋唐的盛世,经历了无数王朝的更迭,却依然屹立不倒。树皮上深深的裂纹,像是刻满了历史的印记,每一道都诉说着一段尘封的往事。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语着那些早已逝去的岁月。</p><p class="ql-block"> 站在这些古树下,仿佛能感受到时光的流淌。它们是晋祠的灵魂,是历史的见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悠久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  从难老泉再到圣母祠,过苗衣堂、周柏,沿左侧台阶拾级而上,不多时,便到了吕祖阁。这座古朴的建筑依山而建,阁内供奉吕洞宾神像,壁画描绘着他的传奇故事。继续上行,便是读书台。台基高耸,四周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台上的小亭与石桌石凳,仿佛让人感受到王勃当年在此读书的宁静与专注。再往上攀登,便抵达三台阁。这座三层建筑气势恢宏,飞檐翘角,雕梁画栋。登上顶层,远眺晋祠全景,只见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古树苍翠,泉水潺潺。圣母殿、鱼沼飞梁、难老泉等景点尽收眼底,宛如—幅生动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下读书台来到唐叔虞祠, 唐叔虞祠位于献殿和松水亭、莲池北侧,坐落在苍松翠柏之间,红墙黛瓦。晋祠本来是指唐叔虞祠,但自从圣母殿建成之后,唐叔虞祠便退居次席。现有建筑系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扩建修缮之物,距今230年。祠分前后院,前院有碑廊环绕,后院正北为唐叔虞殿,殿内中央神龛是唐叔虞塑像,手持成王封赐的玉圭,身着华贵官服,温和敦厚、文质彬彬。</p> <p class="ql-block">  从唐叔虞祠出来,我们依次参观了昊天神祠、东岳祠、文庙、傅山纪念馆、董寿平美术馆。昊天神祠,古朴建筑彰显岁月痕迹,让人不禁对古人的信仰与建筑智慧心生敬意。东岳祠内,壁画精美,诉说着古老传说,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文昌宫庄严肃穆,儒家文化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看到昔日学子们潜心向学的场景。晋溪书院宁静清幽,漫步其中,感受着浓厚的书香氛围,体会古人对知识的尊崇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  傅山纪念馆中陈列的书画作品,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傅山先生卓越的艺术造诣和独特的人格魅力。董寿平美术馆内,一幅幅画作意境深远,尽显国画艺术的独特韵味,令人沉醉。参观完董寿平美术馆,就结束了晋祠博物馆的游览,将近五个多小时。</p> <p class="ql-block">  此次游览晋祠博物馆,穿梭于这些历史文化遗迹之间,每一处都给我带来不同的震撼与感动 ,不仅欣赏到了精美的建筑和艺术作品,更深入领略到了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收获满满。</p> <p class="ql-block">  告别晋祠博物馆,心中感慨万千,这里的—砖—瓦,—草—木,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晋祠之美,不仅在于其古朴典型的建筑,更在于其蕴含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此时的天空仍又是阴沉沉的,灰色—片,博大精深的晋祠似乎更显神秘,我深知,这次游览只是浅尝辄止,还需要日后细细品味。带着满心的感动与敬仰,踏上了归途,但晋祠的影像己深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成为我心中永远的风景。时光在这里静默,却又在泉水流动中悄然前行,仿佛在提醒我,历史从未过去,它只是以另—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那些细碎的秋声,斑驳的光影,流动的泉水成为了时光的细语,在心底回响,久久不散。</p><p class="ql-block"> 十天的山西旅行就这样匆匆结束了,在这里我不仅欣赏到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感受到深厚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景点都是一部活着的历史,承载着无数的故事和记忆。山西,再见了,你是—片文化与自然交融的神秘土地,我将永远难以忘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