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拍海南野蘑菇

丑牛

<p class="ql-block">大家都知道,明代有三言二拍短篇小说集,很是有名。今天《牛头晚报》发表文章名字叫《三拍海南野蘑菇》,比明代还多一拍。莫非也是拍案惊奇之事吗?非也,牛总编此拍非彼拍。个中原委,听老朽道来。</p><p class="ql-block">早上吃完饭,无所事事,就想出去遛遛弯吧。虽然是阴天,但阴的并不沉重。而气温26度,不冷不热,没有阳光直晒,却有微风拂面,正适合室外散步。于是慢步徐行,沿十六曲溪边的步道走下去。</p><p class="ql-block">这条路南国威尼斯城起名叫滨江长廊。其实名字虽然好听,却不符实。因为滨的不是江,也没有廊。但一路风景却不错。去年九月六号摩羯台风肆虐前常在这里边走边拍照。台风过后,景象惨不忍睹。再来时,也不愿拍路边只剩下光杆的树干。现在虽然有所恢复,但永远也赶不上从前了。(下图片是被台风吹倒吹折的树木)</p> <p class="ql-block">腰折的树木还能发出新芽,但没了枝桠很难看。</p> <p class="ql-block">被连根拔起的树木就永远成了枯木。</p> <p class="ql-block">走了大约七八分钟,无意中往十几米外水岸边斜坡上的绿草地扫了一眼,发现有七八个白色的圆点点。我凭直觉就知道这是蘑菇。走近细看,果不其然。</p> <p class="ql-block">这些蘑菇多数都是单株,彼此离得几尺远。它们就像还没谈恋爱的小青年吧(网络上对这样的人称为单身狗)。</p> <p class="ql-block">也有一大一小两株相依偎着的。权且叫夫妻秀恩爱吧(叫配狗难听。这是方清平说的)。</p> <p class="ql-block">还有三株挤在一起的,应该是三口之家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蘑菇的顶部大多已经全展开了,一个个像撑开的雨伞。大的直径约有六七公分,小的三四公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还有两株没有全展开的,如果是花,属于含苞待放的阶段。</span></p> <p class="ql-block">这些蘑菇洁白如玉,它的顶部似乎很有规律地散布着细小的颗粒,边缘排列稀疏,颗粒较大,但也只有小米粒大小。越往圆心颗粒越小越密集,也微微有些浅棕色。</p> <p class="ql-block">见到这些蘑菇,虽然知道不能食用,但是也十分欣喜和亲切。因为这蘑菇的样子很可爱。更何况我已经多年没见到过野蘑菇了。就赶忙掏出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但是昨天上午是手机拍摄,本编手机档次低,摄影成像不好。于是下午又带着单反去拍。因为阴天,没有光影,拍出来与手机也没大区别。</p> <p class="ql-block">今天上午十点,阳光灿烂。就又去用手机拍摄。但见那蘑菇都长大了一圈,最大的有小碗口大小。那片蘑菇地被树荫覆盖,光影仍不明显。这次把手机戳在地上,低机位拍蘑菇的底部。效果仍不理想。说了半天。还是技术不行。以上就是《三拍海南蘑菇》的来历。</p><p class="ql-block">在去的路上碰上摄友跃跃先生,于是就一起拍照。可能他拍的更好。</p> <p class="ql-block">在海南邂逅野蘑菇,不由得想起五十年前几次采蘑菇的经历。最后那一次可以称得上历险记。那也是一次对人的生命力极限的考验。本文后附录十几年前写的博客。下面先看以前拍到过的蘑菇图片。</p> <p class="ql-block">上下图是真正的草原白蘑。特点是蘑菇头肥厚,像馒头。根粗壮。鲜嫩味浓。堪称珍品。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上图草原白蘑菇圈。来自网络。不算好的蘑菇圈。老牛当年见到的蘑菇圈直径有十几米,一个圈就能采一筐。那时没有照相机。现在想找这样的蘑菇圈估计踏破铁鞋无觅处了。</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有一次单位组织职工去草原野游,老牛就跟同事讲起当年采蘑菇的经历。并吹嘘自己找蘑菇圈很有经验。可是在大草原并没找到蘑菇圈,老牛很丢面子。回家时只好花13元钱买一斤野生蘑菇。但是属于次一等的,叫二白蘑。形状相似,味道口感与大白蘑差多了。问卖蘑菇的,他们说大白蘑真不好采到了。丑牛听了,不胜伤悲。忽然又联想到当今社会有钱有权的好养二奶,这二奶若是像二白蘑,大约权贵们就不稀罕养了。这人怎么和蘑菇就不一样呢?回到家把二白蘑插在花盆里,想冒充草地拍照。可是再怎么伪装也不像。</p> <p class="ql-block">下面几幅图片是十几年前与警校学员韩警官、摄影家王朋去兴安岭游览时王朋拍摄的。令人痛惜的是斯人已逝!</p> <p class="ql-block">树林子里的花蘑菇,很好看,但毒性很大,吃了会要命的。</p> <p class="ql-block">晚上到达额尔古纳河畔中俄边界小镇奇乾,这里只剩六户人家。但驻军很多。</p> <p class="ql-block">我们三人就住在这所木刻楞里。女主人40多岁,男主人没见到。他们一共有三栋这样的房子,至少得500平方米。其余两所闲着。想当年建这些房子,至少要耗费300多立方米木材。这些房子花多少钱买的?说出来让我大吃一惊:2万元。现在该值钱了吧?更不值钱了,因为说不准哪天政府就要让他们迁走了。</p> <p class="ql-block">牛老朽说,你一只老母鸡要80元,太贵了。蘑菇可要多放啊。店家说,你放心,这一筐我都放上行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没等老母鸡炖烂,我们就让店家盛上一碗吃起来。没煮烂的鸡肉在牛老朽嘴里左边嚼了右边嚼,还是鼓突在腮帮上,难以下咽。韩警官说,你用这杯酒冲下去得了。</p> <p class="ql-block">炖烂的鸡肉端上来时,我们都酒足饭饱、飘飘欲仙了,吃不动鸡肉,再吃块蘑菇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自此后再也没有吃到那么好吃的美味了。</p> <p class="ql-block">上图是为期四天兴安行结束后在拉布大林市场买的蘑菇。不是正宗草原白蘑。被称为二白蘑。当时时价已经涨到35元一斤。(现如今不知多少钱一斤,而真正的大白蘑干货据说要几千元一斤)</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是拍摄于莫斯科。</p> <p class="ql-block">这种球形的蘑菇以前在国内没见过,刚露出地面时还没鸡蛋大,几天后就可以长得有足球大.但是太大了就开裂,不能吃了.这个是中等的,比网球大一些,有半斤重.俄罗斯人不采这种蘑菇吃,因为属于次品.</p> <p class="ql-block">这种栗子大小灰白的蘑菇成片地长在林间的空地上.,采摘较费功夫,也不是上品.</p> <p class="ql-block">这位老马达姆专拣褐色的蘑菇.老牛采了一捧送给她,她连说:西巴西吧(谢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录: 《采蘑菇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篇幅较长,文字有四千多,当年博客分三期发表。没耐心不感兴趣者不看也罢。</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也学柏杨先生,敢出一块钱打赌:我敢断定,没有吃过蘑菇的人极少,可是吃过野生蘑菇的却不多。而吃过呼伦贝尔大草原野生白蘑菇的则少之又少。因为这种蘑菇已经少之又少了。现在这种干白蘑菇的价格每公斤已逾2000元,而且很难买到。鲜白蘑菇在出产的季节偶有所见,也要卖到至少百元一公斤。因为气候的变化和人为的破坏,我真担心这种似乎有些神秘的野生菌类植物有一天会在地球上消失。每当想到这些,心里就一阵阵的内疚,因为我当年也曾经采摘过这种蘑菇呢。</p><p class="ql-block"> 那是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一个多雨的秋季。那天是星期六。我和几个年轻人在深夜11点钟的时候,骑上自行车向城外驶去。自行车的后面挂着两个大筐。里面装着食物、水和雨衣。我们要到140华里以外的大草原去采蘑菇。为什么要深更半夜行动呢?这是有经历的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星期六下了班,收拾好行装,吃上一顿饱饭,等到快半夜时就出发。因为是走夜路,又是草原上的自然路,所以每小时只行进20华里。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正好天快亮了。然后拿出食物,吃饱喝足,休息着等待日出。</p><p class="ql-block"> 当一轮红日从东方遥远的地平线冉冉升起的时候,这时的草原可真美啊。一眼望去,碧草连天,无边无际。晨风似有若无。晶莹的露珠在草叶上颤动,欲滴又止。百灵鸟从碧草间轻捷地窜到空中,欢快地抖动着翅膀,那婉转的叫声让人痴迷。时有苍鹰在天宇盘旋。而那天宇蓝得令人惊奇,令人陶醉。白云悠悠地慵懒地漂浮着。嗬,怎么有几朵竟飘落在草原上了?定眼一看,原来那是洁白的羊群啊!再往远处望去,那白蘑菇般的蒙古包散落在草原上,缕缕炊烟袅袅升起,使人似乎嗅到牧人奶茶拌炒米的香味了。</p><p class="ql-block"> 我们总不能无休止的欣赏这大自然的美景吧,于是行动起来,分头去寻找蘑菇。其实在草原上采蘑菇并非难事。因为这白蘑菇生长的地方很特别。它并不是散落在草丛里,而是躲藏在蘑菇圈里。只要你看见一个墨绿色的蘑菇圈,你就等于见到了蘑菇。那蘑菇圈有大有小。小的直径仅三四米,大的可达几十米。那蘑菇圈的草与圈里圈外的格外不一样。不但长得特别高,而且是墨绿墨绿、油亮油亮的。这种草叫羊草,叶子与韭菜一般,只是纤维粗而坚韧,直挺挺的,像一把把绿色的细剑。它的根系发达,致使别的杂草在它中间无法生存。然而造物主也许正是因了它的这个特点,就让那洁白鲜嫩的蘑菇生长其间。使它们刚柔并济,相安共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我发现不远处有一个很大的蘑菇圈,就直奔过去。到跟前一看,简直让我惊喜不已。那白白胖胖的蘑菇像大大小小的馒头在绿草圈里排列着。我于是蹲下身来,拿出小刀,手颤抖着拔下一个蘑菇。用小刀将根部的泥土削净,小心翼翼地把它根朝下放入筐中(千万不能倒放,不然那蘑菇伞下的缝隙里就灌进泥土,很难洗净)。在这一个大蘑菇圈里我足足采摘了一大筐,有三十多斤。接下来又找了几个小一点的圈,将近中午的时候,两只大筐里已装得实在放不下了,才恋恋不舍的罢手。几个伙伴互相呼喊一声,就聚拢在一起,一个个都满载而归。</p><p class="ql-block"> 吃罢午饭,稍事休息,就飞身上车。因为收获颇丰,心情格外亢奋,都忘记了劳累。尽管重载,几个人却像赛车一般,脚蹬得车轮飞转,只听得耳边风响,不到四个小时,已回到家中。</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蘑菇哪能吃得了?就大部分卖到饭店。每斤卖4角钱。共得24元。比半个月的工资还多。</p><p class="ql-block"> 人们大凡干事尝到了甜头,就欲罢不能。下一个星期又去了一次,却不料不但没采到蘑菇,反而遭到一场磨难,让我至今想起都有些后怕。(待续</p> <p class="ql-block">这次是跟两个中年男人搭伴去的。一个是我的邻居,是个车夫。另一个是他的亲戚。我们还是深夜启程,第二天黎明到达。可是当我找到第一个蘑菇圈的时候,就让我大失所望。原来这里刚刚有人采过。一连找了十多个,都是这样。顺着蘑菇圈转,偶尔见到几个还没有完全拱出土的小蘑菇丁。用刀子把它抠出来,也只有拇指大小。看看日将中午,采的蘑菇还盖不住筐底。</p><p class="ql-block">常采蘑菇的人都知道,采的蘑菇多,人并不累。越是采不到蘑菇,人就越四处不停地寻找,就越累。早晨的时候,气温不高,但是露水很重,人在一尺多深的草地里行走,两只裤脚湿得都裹在腿上,两只球鞋更是灌满了水,走起路来发出咕叽咕叽的响声。到了半头晌,露水干了,气温却越来越高。到中午的时候,太阳火辣辣地炙烤着大草原,草的叶子都蔫蔫地垂下头。这时我觉得喉咙干痛,嘴唇摩擦一下,能听见沙沙的响声。用舌头舔一舔,舌头也是干干的。摇一摇水壶,没有响声,水早喝光了。身上的汗快要出干。只觉得浑身燥热,却不敢脱衣服,不然那炽热的阳光很快就会把你皮肤晒得又红又痛,第二天一准爆皮。</p><p class="ql-block"> 人没水喝比挨饿还难受。浑身没有力气。我们三人一商量,看来采到蘑菇的希望是没有了。上哪儿找点水喝要紧,不然连家都回不去呢。就向远处一个破板房走去。还真找对了,这是一个机井房。房里有一眼井。井上架着抽水机。这是牧民饮牛羊用的。我们用绳子拴上水壶,打上来一壶,一喝,竟有一股浓浓的柴油味儿。俗话说:饥不择食,慌不择路,那么肯定是渴不择饮了。我们想,牛羊喝得,我们为什么喝不得?就不顾柴油味儿,咕咚咕咚喝了一气,一打嗝,哈,满嘴柴油味儿!差一点呕吐出来。但是不管怎么说,这水还真管用,我顿时觉得一股凉气从体内向体外渗透,浑身汗毛孔都冒出了汗珠,觉得力气倍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出了机井房,寻找回家的路。忽然我们三人几乎同时发现不远处有个草堆,里面隐隐约约好像有白蘑菇!怕不是想蘑菇想得出现幻觉了吧?赶忙走近拨开覆盖的草一看,嗬!真是蘑菇!这一堆足有七八十斤。我们猜想,这有可能是当地的牧民放羊时顺便捡的,当时无法带走,就先放到这里。我看那两个中年人的眼光紧紧地盯着这堆蘑菇,就想他们是想要顺手牵羊了。他们这里刚要动手,我就见远处一个人骑马飞奔而来。这是一个中年牧民,他跑过来却不下马,这正是他的聪明之处。在马上,他占据优势,下了马,他与对手就是一比三。他手提缰绳骑在马上,一边围着我们三人和那堆蘑菇兜着圈子,一边怒气冲冲地用蒙语说着什么。我从来没见过这种阵势,就有些不知所措。那个车夫就说:我们都是“墨斗归”(“墨斗归”是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不懂,不明白”)。那牧人见我们不懂蒙古语,就用生硬的汉语说:你们什么的想干?那车夫的亲戚就一边比划着,一边说,这蘑菇我们拿走,过几天给你送来几瓶好酒。那牧人露出一丝笑意,却摇摇头。可也是,即使再实心眼的人也不会相信这萍水相逢的陌生人日后会跑140里地来送酒。那车夫的亲戚见欺骗不了,就从兜里掏出5元钱说,我就这些钱,买你的蘑菇行吧?我心想,这些蘑菇到城里至少值30多元,5元钱他能卖给你吗?想不到那牧民欣然同意,接过5元钱,掉转马头,扬长而去。这车夫的亲戚捡了个大便宜,喜滋滋地装满两筐蘑菇,于是我们赶紧往家赶路。</p><p class="ql-block"> 刚上路不久,就看见前面一辆马车,车上白花花的全是蘑菇。那赶车人蓬头垢面,像个流浪汉,一副风餐露宿的样子。见我们筐里空空的,就呲牙咧嘴地笑起来说,你们来晚了,这一带方圆十几里我转遍了,我都三天没回去了。我们羡慕又嫉妒地瞪他一眼,就匆匆前行。</p> <p class="ql-block">  走了两个多小时,看看表,是下午3点多钟。路程估计已走了一半,也就是说,距城里还有70多华里,按这速度计算,不到6点钟就可以到家了。于是想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在这时,忽然觉得一阵凉风袭来,抬头看看东北方向,不由得让我们倒吸一口凉气:只见天空黑云如墨,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而来。我们哪还顾得上休息?赶忙跨上自行车狂奔。乌云在隆隆的雷声中越来越近,凉风一阵紧似一阵。我们只骑了不到20分钟,一阵狂风裹挟着雨腥猛扑过来,差一点把我们连人带车掀翻。我们赶快下车,穿上雨衣。只见一道闪电划破长空,紧接着咔嚓一声响雷,顿时天地昏暗,那豆大的雨点就噼噼啪啪地砸在路上。(待续)</p> <p class="ql-block">车子是肯定不能骑了。别说骑,就连推着走都十分困难。因为我们是逆风而行,雨衣和两只大筐形成了很大的阻力。狂风如野兽般嗷嗷地尖啸着,发疯似的撕扯着我们的雨衣,仿佛想把我们撕成碎片,然后再抛到高空。雨点很稀,可是个头很大,疾风把它变成了弹丸,打在脸上生疼。我们只好将头尽量低下去,弓着腰背,身体前倾,就像牛顶架一样。我们趔趄着,挣扎着,把身体和自行车尽量形成一个夹角,以增加稳定性。不然人是无法站稳脚跟的。</p><p class="ql-block"> 这种速度,就像蜗牛爬行,就是一天一夜也到不了家。还是那个车夫有经验,他说,风是雨头,屁是屎头,暴雨前必定狂风大作,但是不会持久,一会儿就会过去。与其这样慢慢爬行,莫如停下来,等狂风过去再走。果然,风渐渐地小了,可是那雨却在雷鸣闪电的催促下,越下越大了。环顾四周,天地混沌一片,整个是雨的世界。没有了风声,只有哗哗的雨声。我们赶紧骑上自行车,冒雨而行。可是走了不一会儿,道路的车辙里就积满了水,泥浆沾满了轮胎,骑着车子非常费劲。比步行快不了多少。还是下来步行吧。就这样,我们在泥泞的路上推着车子,冒着大雨一步一步向家的方向移动着。</p><p class="ql-block"> 大约走了两个小时,雨渐渐的小了,可是我们也精疲力尽了,浑身上下像散了架子,小腿大腿的肌肉酸痛。最痛的是腿弯的两条大筋,每迈一步,就像要扯断一样。我掏出出门时带的正痛片,放到嘴里,仰头张口接了几滴雨水,吞了下去,跟了那两个男人,咬牙忍痛前行。</p><p class="ql-block"> 这两片止痛片还真管用,不一会腿还真不痛了,可是却麻木了,像两根木桩,只是受大脑的支配,机械地向前移动着。我想那装假肢的残疾人也许就是这种感就吧。</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阴天黑的早,白头发显得老。晴天时晚上8点钟才是黄昏,可是那天刚到六点天就黑下来。这时离家还有30多里地。我们不敢怠慢,就加快了行走的速度。</p><p class="ql-block"> 雨完全停止了,也没有风,周围静悄悄的,凉森森的空气包裹着我们,而天是越走越黑了。到了7点多钟,就见远处有闪闪的点点灯光,那是一个苏木(蒙语,乡镇)。到了那里,找了个小店,买了些馒头,要了碗开水,狼吞虎咽吃了一阵子,身上觉得增添不少力气。看看表,8点刚过。就急匆匆出门,推上车子,消失在浓浓的夜色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个镇子离城里是18里,砂石路,要在平时,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到家。碰巧的是,那段路正在重修,不能行走,来往车辆行人只能走下面的自然路。可是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脚下的路根本看不清。只能深一脚浅一脚的跟着感觉走。跟盲人走路没啥区别。由于刚刚下过雨,那自然路的洼处就存满了水。也多亏了这些水洼,在黑暗的夜里稍有一片光亮。我们就从这个水洼走向下一个水洼,一点一点缩小着与家的距离。走着走着,突然面前出现了一堵黑黑的高墙。我一阵惊慌,心想,这不是闹鬼了吧?因为曾听说过鬼垛墙的事。鬼要害人,让走路的人觉得无处可走,就在行人面前垛一堵墙,让行人迷失方向。但我毕竟不迷信,知道自己可能是极度的劳累和困倦,可能出现的幻觉。于是硬着头皮往前闯,那堵墙也就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终于到家了。已是深夜10点半。整整一天一夜24小时,往返行程280多里路,而且回来时还是冒着风雨,踩着泥泞,还有几个小时是在极度黑暗中行走,想想都觉得后怕,真难以想象是怎样熬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到底是年轻啊,昏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竟没耽误去上班。中午回到家,就吃到了那几十个蘑菇丁做的汤,更觉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真的,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吃过那么好吃的蘑菇了。(完)</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