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 Walk(上海徐家汇)

东纯

<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11日,因贺芳芳同学邀请,我们高中同学一行6人,前往上海徐家汇地区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贺芳芳同学为这次同学聚会,提前做足功课。尽管她从南大毕业后就一直在上海市气象局工作直到23年退休,对单位附近的徐家汇周边景点十分熟悉,但她还是提前规划好了我们的游览线路,便于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看到尽量多的景点。</p> 徐家汇天主教堂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教堂是中国著名的天主教堂,位于徐家汇蒲西路158号,为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座堂,正式的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堂侧有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修女院,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时期法国哥特复兴式。</p> <p class="ql-block">主教府</p> <p class="ql-block">这座主教座堂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动土兴建,1910年9月大堂落成。整幢建筑高五层,砖木结构。法国中世纪样式,大堂顶部两侧是哥德式钟楼。</p> <p class="ql-block">在迷雾中的灰色建设是高380米的浦西最髙建筑——徐家汇中心A楼。</p> <p class="ql-block">教堂前有个广场,在这里拍教堂全景。</p> <p class="ql-block">堂内有苏州产金山石雕凿的64根植柱,每根又有10根小圆柱组合而成。地坪铺方砖,中间一条通道则铺花磁砖。门窗都是哥特尖拱式,嵌彩色玻璃,镶成图案和神像。主体墙上有巨大圆形花窗,其上镶嵌彩色玻璃,建筑造型挺拔庄严。</p> <p class="ql-block">大堂内圣母抱小耶稣像立祭台之巅,俯视全堂,为整座教堂之中心。</p> 徐家汇书院 <p class="ql-block">徐家汇书院总面积18650平方米,地下两层,地上三层,设近800个阅览座席,是一座具有开放、创新、融合性的集文献阅读、展览讲座、艺术鉴赏、文创集市、旅游导览等服务为一体的全媒体时代复合型图书馆。书院紧邻气象局,所以,这里是芳芳同学最常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芳芳同学主推三楼特色文献区,晚清至民国时期上海著名的报刊、杂志全套影印本也可在此查询到。</p> <p class="ql-block">书院二楼打卡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途中见到的徐家汇藏书楼、衡山电影院和圣母院旧址。</p> 徐家汇公园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公园是一座开放式公园绿地。公园建于2000年,保留了橡胶厂烟囱、唱片厂办公楼,传承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橡胶厂烟囱</p> <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始建于1921年,由中法营造公司设计,是一座假三层砖木结构的独立式花园住宅。其外立面以清水红砖墙面为主,局部采用黄砂水泥饰面,转角及重点装饰部位设有浅色石材,色彩对比鲜明。建筑风格融合了法国新艺术主义特征,红瓦坡顶和周身的红砖墙面使其被称为“小红楼”。</p> <p class="ql-block">百代小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中国音乐历史的象征。它记录了从京剧唱片到现代流行音乐的演变,承载了无数经典歌曲的诞生与传播,成为一座“记录声音的殿堂”。</p> 上海交通大学 <p class="ql-block">进校区参通过关注公众号“上海交大”进行校外访客预约,选择徐汇校区就可以进了。</p> <p class="ql-block">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是1896年由著名实业家盛宣怀先生创办的南洋公学。历经风雨洗礼,这座办学时间长达127年的古老学府,经历了从南洋公学,到南洋大学堂,再到国立交通大学,最后定名为上海交通大学。数次更名的背后,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探索与梦想。</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交大徐汇校区,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梦想的青春岁月。校区的每一栋建筑都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每一片树叶都在诉说着学术的繁盛。</p> <p class="ql-block">校友之家——盛宅</p> <p class="ql-block">百年校庆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红色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交大体育馆是中国高校最早建立的体育馆之一,建于1925年,今年刚好是百年。三层钢混建筑,底层有办公室、浴室、乒乓球室和小型游泳池,二层为室内篮球场,南侧有小型舞台,三层有室内跑道,也可作球赛看台。</p> <p class="ql-block">总办公厅</p> <p class="ql-block">新上院是在原上院址上新建,为中国古典主义样式的建筑,主体结构遵循苏联建筑风格,立面多以民族纹饰装饰,体现了当时建筑设计的时代趋势。作为我国现代设计建造工艺的典范,新上院曾与中院并称为“上海高校中最伟大的建筑”。现为学校内的图书馆和自习室。</p> <p class="ql-block">中院是交大现存最古老的一幢建筑,建于1899年,陪伴交大一同跨越了3个世纪。中院至今保存了建成之初的英式维多利亚风格,既朴实又精致。青砖砌墙,白灰勾边,体现了清末西方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异,是这一时期建筑中的少有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新中院(董浩云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中院建于1910年,辛亥革命的前夕。这座中西合璧、质朴典雅的2层小楼拥有青砖墙面,红砖腰线;建筑四周设有贯通的外廊,中央留有天井。</p> <p class="ql-block">现在内部是中国高校第一所航运专业博物馆——董浩云航运博物馆。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的儿子正是香港前特首董建华。馆内展示了古代航运业的历史,以及船王董浩云的传奇一生。</p> <p class="ql-block">馆外陈列着一只巨大的铁锚,看上去锈迹斑斑,它蕴含着交通大学以航运交通起步的寓意。</p> <p class="ql-block">交大小红楼</p> <p class="ql-block">铁生馆</p> <p class="ql-block">钱学森图书馆闭馆,所以没能进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从交大出来去往武康路,经过南洋模范初级中学(天平校区)。</p> <p class="ql-block">天平路上的老式小洋房</p> 武康路 <p class="ql-block">武康路是上海仅有的三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过去的武康路曾是上海有名的高级住宅区,洋人、达官名人、商贾富豪汇聚,因此留下了极具欧陆风情各类历史建筑。</p> <p class="ql-block">武康大楼</p><p class="ql-block">1924年建成,初名诺曼底公寓,建筑师正是在上海老建筑领域里影响极大的邬达克。大楼共八层,底层设置骑楼,形似一艘巨型航船,雄伟地屹立在六岔路口。它不仅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三栋船型建筑。其流畅的建筑弧线、浪漫的券廊拱门和怀旧红砖,穿越时光始终散发着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宋庆龄故居</p><p class="ql-block">故居不在武康路上,而是在武康大楼对面的淮海中路上。但不巧的是故居暂不开放,所以没有进入内部。</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艺术中心</p><p class="ql-block">旧时人称“黄公馆”,过去是黄兴故居的一部分(后期加盖的北楼),建于1933年,外观是一座装饰艺术派建筑。虽然黄兴只生活过不到4个月,但期间孙中山曾两次来这里与他共商要事。现在这里是老房子艺术中心(即武康路旅游咨询中心)。</p> <p class="ql-block">游客们可以进入厅堂,虽然门面不大,但是进去后会发现别有洞天。</p> <p class="ql-block">老房子模型</p> <p class="ql-block">墙上是介绍老房子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意大利总领事馆旧址</p><p class="ql-block">这里原为意大利总领事官邸,1995年起归属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从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辆桑塔纳轿车。透过铁艺大门,可见一座深色屋顶白色墙壁的建筑。平缓四坡瓦顶一层东、西,南三面均有敞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濒临绝种。</p> <p class="ql-block">德利那齐宅</p><p class="ql-block">知名的“蝴蝶结阳台”所在地,如今虽然蝴蝶结换成了向日葵,这座网红小楼是武康路上除了武康大楼外,另一件来自邬达克的作品。它过去的名字,叫德利那齐宅,建于1929年,西班牙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p> <p class="ql-block">密丹公寓</p><p class="ql-block">该公寓建于1931年,由法国赉安洋行设计,以其独特的装饰艺术派风格和仿生建筑的设计而闻名,外观形似大象,因此也被称为“大象屋”‌‌。</p> <p class="ql-block">公寓的窗户设计独特,局部窗台层层挑出,纵向窗间墙饰有几何图案,顶部装饰图案深受巴洛克风格影响‌‌1。建筑的入口处理别具一格,采用内凹的手法,形成装饰艺术特征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密丹公寓的原业主为民国时期的孔祥熙家族,曾一度作为办公使用,后作为民宅。1960年后,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王文娟夫妇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罗密欧阳台</p><p class="ql-block">阳台所在的建筑是典型的‌西班牙式洋房,具有红瓦屋顶和浅黄色水泥拉毛外墙面,半圆形的花园阳台十分优雅浪漫。阳台造型独特,宛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阳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巴金故居不开放,只能远远看一下。</p> <p class="ql-block">一日游虽因几个名人故居未开放而留下遗憾,但在芳芳同学一路讲解中还是收获满满,非常感谢老同学的安排。有机会还会再访徐家汇,弥补留下的遗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