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寿对晚清科技的三大贡献

李保田 老教材库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我国晚清时期的科学家,当首推徐寿。徐寿为清末著名科学家、翻译家,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先驱,西学传播的先行者,是少有的能理论联系实际,以实践出真知的科学家。择要概括其</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主要贡献有三:一是主持制造出了我国第一艘蒸汽动力船"黄鹄"号及"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船;二是向当局建议设立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并参与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多部;三是创办格致书院,有力推动了西学在我国的传播。他既是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又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实践者,为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b></p> 徐寿于1818年2月26日生于江苏无锡县社岗里,家族世居无锡,家境贫寒,自祖父兼作商贩以后,家境日渐富裕。不幸的是徐寿在五岁时父亲早逝,母亲宋氏含辛茹苦将他抚养成人,并为他娶妻生子。<br>  据程培芳《徐雪村先生序》记载,“无锡徐雪村先生奇杰士也。五岁失怙,事母尽子道。---幼娴帖括,习举业,思以为无裨实用,弃之。遂专究乎致知格致之学。潜心经济,讨论经史,旁及诸子百家。凡与格致有涉者,如数学、律吕、几何、重学、化学、矿学、医学,靡不穷源竟委焉。尝言格致之理必籍制器以显,而制器之学原以格致为楷,故于制器之学尤精。---当弱冠时,书铭于座右云:不二色,不妄语,接人以诚”。<font color="#b06fbb">(1)</font> 徐寿年青时也曾想走科举之路,并且还参加过科举考试,但感觉学习和考试的内容并不能经世致用,于是放弃了继续从科举找出路的想法。为养家糊口,便一面务农,一面经商, 而徐寿的家乡无锡,不但是著名的鱼米之乡,还是远近闻名的手工业之乡。当地有许多能工巧匠,其中还有人往来于日本等地。徐寿受这种风气所影响,也从小就爱好工艺制作,喜欢钻研各种技艺,当时中国尚无进行科学教育的学校,也无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徐寿学习近代科学知识的方法是自学。而坚持自学需要坚韧不拔的毅力,他不仅潜心研究中国历代的科技典籍,还对当时并不为社会关注的西方科技著作认真研究,期间结识了同乡的另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华蘅芳,二人经常切磋交流,其制作工艺器械的水平日渐提高。<br> <p class="ql-block">  1861年,曾国藩在安庆开办军械所,其主要任务就是研制兵器,徐寿和华蘅芳等八人被特招其中。徐寿回忆当时的情景,“昔曾文正公以‘深明器物,博设多通奏,保举在奇才异能之列,而以宾师相待’。”<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2)</span> 与徐寿一起被特招的八人中,还有徐寿的次子徐建寅,随后徐寿和华蘅芳被曾国藩亲自接见,要求他们研究西学制造的方法,建造中国自己的轮船。当时中国没有制造轮船的技术,没有参考资料,仅可从《博物新编》这本书上看到一张蒸汽机的略图,于是他们又到停泊在安庆长江边的外国小轮船上观察,经过反复研究,精心设计,仅用三个月的时间,于1862年7月制成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这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开端。</p><p class="ql-block"> 蒸汽机试制成功后,他们又立即着手试制蒸汽船。1865年4月,在徐寿、华蘅芳主持下,南京金陵机器制造局(今晨光机器厂)制造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蒸汽动力船一一"黄鹄"号。"黄鹄"号长55巿尺,排水量45吨,木质外壳,主机为斜卧式双联蒸汽机,每小时可行约12.8公里,共耗白银8000余两。曾国藩、曾纪泽父子出席仪式。在解释船名的意义时,曾国藩说:“古书说,黄鹄,大鸟也,一举千里者。”中国的第一艘蒸汽船在此启航,中国近代的造船工业也就此发端。</p><p class="ql-block"> 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译书事略》中也记载了这一段历史:“同治三年三月,时有御旨下,命两江总督稽查两省才能之士,能通晓制造与格致之事者,举为国用,故曾文正公选举八人,奏明皇朝,此八人中,有徐、华二君在焉。盖二君之名,久闻中外,总督遂召至安庆府,令考究泰西制造于格致所有益国之事。----唯此时总督派徐君之事与此不同,乃令制造轮船,以试实效。遂以《博物新编》中略图,制成小样,---至船成时,以西法量之,为二十五吨之船。于一千八百六十五年初行大江中,----华人之能自造轮船者,可唯徐君为首焉。”<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3)</span>此后,徐寿因其出众的才识为曾国藩等官员所赏识。其后,徐寿、徐建寅父子和华蘅芳等又设计制造了"惠吉"、"操江"、"测海"、"澄庆"、"驭远"等舰船,开创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新局面。</p> <p class="ql-block">  1866年底,徐寿被派往上海襄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事务,他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了四项建议,一为译书,二为采煤炼铁,三为自造枪炮,四为操练轮船水师。特意把译书放在首位,是因为他认为,办好这四件事,首先必须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译书不仅使更多的人学习到系统的科学技术知识,还能探求科学技术中的真谛即科学的方法、科学的精神。傅兰雅的记述也证明了这一点:“溯江南制造总局设翻译西书之事,起于西历一千八百六十七年冬。成此一举,籍无锡徐、华之力为多”。 <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4)</span>为了组织好译书工作,1868年,徐寿在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内专门设立了翻译馆,除了招聘包括傅兰雅、伟烈亚力等几个西方学者外,还召集了华蘅芳、季凤苍、王德钧、赵元益、徐建寅等略懂西学的人才,致力于翻译西书。</p><p class="ql-block"> 自1868年起,徐寿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从事翻译工作,专门翻译西方化学、蒸汽机方面的书籍。译著化学书籍和工艺书籍13部,包括《化学鉴原》(傅兰雅口述,1871年)、《化学鉴原续编》(傅兰雅口述,1875年)、《化学鉴原补编》(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化学求质》(口述人不详)、《化学求数》(口述人不详)、《物体遇热改易记》(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中西化学材料名目表》(口述人不详),以上译著再加上徐建寅译的《化学分原》,合称《化学大成》,对当时西方近代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以及化学实验仪器和方法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几本书和徐寿译著的《西艺知新初集》《西艺知新续集》这一套介绍当时欧洲的工业技术的书籍,被公认是当时最好的科技书籍。有资料显示,期间他还翻译了《测绘地图》(傅兰雅口述,1871年)、《汽机发轫》(伟烈亚力口述,1871年)、《历史记览》(傅兰雅口述,1874年《造管之法》(傅兰雅口述,1877年)、《回热炉法》(傅兰雅口述,1877年)、《匠海与规》(傅兰雅口述,1871年)、《回特活德钢炮》(傅兰雅口述,1871年)、《硫强水法》(傅兰雅口述,1871年)、《色相留真》(傅兰雅口述,1871年)、《周幂知裁》(傅兰雅口述,1871年)、《却水衣全论》(傅兰雅口述,1871年)、《火药机器说》(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燥湿表说》(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造船指南针法》(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物体遇热改体》(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实验铁煤法》(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宝藏兴焉》(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造橡皮法》(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造汽机等手工》(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质数证明》(傅兰雅口述,出版年代不详)等。<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5)</span>此外,<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徐寿在长期译书中编制了《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西药大成中西名目表》,在翻译中,他还发明了音译的中文命名方法,即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以此作为这个元素的汉字名称。例如,</span><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对固体金属元素的命名,一律用"金"字旁,再配一个与该元素第一音节近似的汉字,创造了钠、钙、镍、锌、锰、钴、镁等中文译名,一直沿用。并为日本所效仿。</b><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这些译书和他所创造的命名方法,都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随着一批批介绍国外科学技术书籍的出版发行,翻译馆名声大噪。在制造局内,徐寿对船炮枪弹又有多项发明,例如自制镪水棉花药(硝化棉)和汞爆药(即雷汞),还参加过一些厂矿企业的筹建规划,极大提高了他的个人声望。李鸿章、丁宝桢、丁日昌等争相以高官厚禄来邀请他去主持他们自己操办的企业,但是徐寿都婉言谢绝,1874年,徐寿与英国人傅兰雅等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科技学校类型的格致书院。“然虽译有成书,又恐学者难寻门径,拟于上海设立格致书院,以为会集讲论之所。此事亦与傅兰雅诸君创议成之”。以此为契机,傅兰雅创办了第一份中文科技期刊《格致汇编》,为推广西学提供了一块阵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1884年,徐寿病逝于上海格致书院,享年67岁。他一生致力于西学,且知行合一,是少有的能理论结合实际、身体力行的翻译家、科学家。他造出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主持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提议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并参与译书,翻译了一大批西学著作,将国外的许多科学技术介绍到中国,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和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发展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注:(1)、(2)(《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下册,王宗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59--460页)</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3)、(4)(《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下册,王宗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489-490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111, 187);">(5)、(《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传播》下册,王宗扬,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500-508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