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出版在即

赵大夫

<p class="ql-block">出版社的曾老师告诉我:第一本《急诊医生眼中的生命》已经通过质检,最近2天就准备印刷了。第二本《叙事医学的启迪之路》准备送质检。也就是说,经过5年多的准备终于可以确认小小的理想可以实现了。虽然不具备写书的天赋,也缺少写书的准备。偶然间把日常的随笔被人鼓励了一下,就不知天高地厚地把写书纳入了日式日程。当然对于我这位有着明确的医生职业,平常非医学知识很少学习,过问也不多的人,出一本自己写的书困难还是不少,中途也遇到了不少的周折。还好这一路走过来,不管是遇到哪个出版社的编辑老师都给了我非常有价值的建议和无私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成为一名专业的写者,需要极强的天赋,敏锐的观察力,成熟的思考和丰富的语音组织能力,这样才有可能写出一些被公众认可,喜闻乐见,值得反复阅读,甚至被历史长久记忆的作品。正向作家毛姆所说:只有超过百年历史的书籍才值得一读。当然能写出这样书的人一定是凤毛麟角,其书也能在各方面给读者带来巨大的获益。显然这些与我都无关,连自己的医生专业都不能做的风生水起,信手拈来,更别提连业余都谈不上的写书了。</p> <p class="ql-block">所以我的写书有些自娱其乐,写给自己,读给自己。既不敢想成名,也不敢想为利。如果能够有些人围观看一看,做的再好一点有人与你互动交流,也就心满意足了。有时想人活一辈子,能做些什么?除了尽自己的力,做好本职工作之外,是不是还能从自己的视角给这个世界一个小思考和不成熟的反思,应该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有句话: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个世界既需要精英的智慧,也需要寻常人简简单单,朴朴素素的实践总结。</p> <p class="ql-block">人生的意义就在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都按自己的目标去适应和挑战世界,这也就构成了个体都具备独一无二的叙事。从某种角度讲,人只要反思,就是在写作,而写作又成就了深度的反思,两者相辅相成。所以每个有思想的人都是天然的写者,如果不过多地苛求文学的表现性,人人都可以留下对这个世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人这一辈子就这几十年,人的成功不是取决于财富的富足,而是思想的充实。《美国生活品质全面调查报告》曾经指出:财务状况是影响人生满意度最微不足道的因素之一。不知这个调查是真是假?但它可以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可见的物质和金钱只能满足于一时,不是永远。而对宇宙万物的思考,对人世间所观、所感、所做的不断反思,才会让人从诸多的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所以人要有幸福感,活好情绪要高于活好物质和金钱。无疑写作会给情绪一个很好的释放空间,从而远离焦虑,远离悲观。当然有一天人生结束了,身体化为灰烬,但留下的作品,还可以让你的思想在这个世界上继续呼吸。这也就是所谓:著书立说以求思想的不朽。</p> <p class="ql-block">当然不管即将出版的这两本书的内容、水平高低。但这些年通过对工作、生活、情感的记录,确让对人活着的意义有了更加深思熟虑的思考。有时对生活中一个理所当然的事情也会引发不一样的敏感,产生触及心灵的反思。特别是在医院这种生死攸关的场所,光靠科学、技术还不够。许多时候不得不用书写才能让医学这个职业,在内心深处形成对人性、对情感、对病痛、对死亡超出理性的感性认知。也许这种认知一个人一个样,也许有时还不够严谨,可它恰恰给了人性思考的空间,能让人的精神世界更加活跃,为没有着落的情感找到归宿以及与大自然相处的更加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实际写作对我来讲也是一种记忆,不时让那些已经消失在大脑中的人和事,会随着留下的每个字,每一句话,又有了真实的和身临其境的感受。没有记忆,就丧失了以往累积的知识。有人说:生命没有记忆,就不能算是生命。记忆是我们的凝聚、理性、感情、甚至也是我们的行动。少了它,我们什么也不是。所以最有效的记忆就是文字的记录。除此之外,它还可以看到我们的成长,发现我们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虽然为写书说了不少借口,但真正要写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特别是敞开自己心扉,有一些深度认知的书,也是不容易的。好在一直在用努力克服自己的笨拙,也在用一些吃苦的挑战来验证生活的艰辛。不管大家对书的评价如何,只要学会做自己的主人,不受外界影响,确立目标,享受过程也就知足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