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江县顺河街的来历

古宝堂王长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涂山老房子就在小西门上马墩附近,十多年前他父亲在时去过他家。</b></p> <h1>  <b>  中江县顺河街位于县城之西的凯江河沿岸,北与中江火神庙相依,南与镇江寺相邻。它是顺凯江河而建,因此而得名。顺河街沉淀着深厚的中江历史,它与中江古城的历史变迁密切相关,让笔者顺便谈谈中江相关的史料。</b></h1><h1><b> 根据历史记载,中江古城在隋唐时期已具规模,从县城隋唐古建的灵皈寺及县城东边的玄武观和西山的集虚观等古建筑的“榫卯结构”和“梁架穿斗结构”,彰显了中江工匠继承了中国建筑鼻祖鲁班的建筑工艺的精髓。</b></h1><h1><b> 通过唐代著名的伟大诗人王勃、卢照邻、杜甫游览中江留下的诗文,我们得知;中江在唐代文化的昌盛和旅游业的发达,润育了中江的“三苏”,单算宋代的进士中江就20名。</b></h1><h1><b>从70年代改建县城时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元宋时代小十字和大十字一带,就是中江古城的商业中心。</b></h1><h1><b>  根据史料记载;中江文庙从“宋嘉定13年重建”,我们再从唐代史料考证;从北齐天保元年(公元550年),已经形成孔庙与地方学府融合在一起的规定。唐代贞观四年(公元640年),唐太宗诏令;“各地州、县皆建孔子庙”。我们可以断定中江文庙应该从隋唐迁移时,与灵皈寺基本同代。到了宋代的北宋时期,中国出台了《宋代营造法式》,使中国古代建筑有了统一规范,明确了中国“等级制度”级各阶层的建筑式样、营造技术及等级划分,什么样的人,该享受什么样的房屋式样,甚至连木料使用也有等级之分。以后形成“庙学合一”和“左庙右学”或者“右庙左学”的规定,所以中江文庙是历代学子的文化中心。全县学生的统一考试地点设在原大东街小学,古时候这里叫“考棚”</b></h1><h1><b> </b></h1><h1><b> </b></h1> <h1>  <b>  明清时期,中江县城的街道进一步扩建,中江的城隍庙因始建在“城壕”的城墙边,不知何因被毁后?明正统12年(1447年),县令胡叔宝开始原地重建,扩建大南街及槐树街,直通县城南门城墙。文庙的“万仞宫墙”之东,新建了“忠孝祠”,所谓忠孝,是指祭祀对国家和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清代乾隆时期,文庙巷又新建“节孝祠”,所谓节孝祠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妇女坚守贞节,孝顺长辈修建的祠堂或者牌坊。</b><b style="color:inherit;">嘉庆15年(1810年),文庙巷再建“昭忠祠”,主要祭祀清代与土匪斗争死亡的人士。所以南街这片的发展是在明清时期。文庙附近这三个场地,每年春的清明节,和夏季的七月半要搞祭祀活动。</b></h1><h1><b> 40年后的咸丰10年,因“李蓝事件”农民起义和土匪猖獗原因,为了保护西城门外的火神庙、镇江寺和万寿宫等重要建筑及民居的安全,清政府采取了“扩建新城”的计划;从城濠处新建了小南街下段及江西馆(原来的小南街小学),新建了盐市街、顺河街,扩建古城墙、新增了两道城门(小西门和小南门),小南门的城墙门向南开,与镇江寺相邻,顺河街便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如今,顺河街和盐市街是中江古城唯一保存的古街。</b></h1><h1><b> 解放前的顺河街从小南门城墙,至小西街城墙一段,在中江历史上曾是中江花石工艺的重要生产基地。顺河街的房屋属于明清时期穿斗梁架小青瓦古名居,一楼一弟的木结构装板房,雕花门窗,吊脚楼下的木刻撑拱和金瓜象征着房主美好的发财向往。前面属于铺面房,多数经经营菊花石,木楼和后房属于生活用房,所以 解放前也叫“花石街”。</b></h1><h1><b>中江的“菊花石”从唐代就成为文人墨客的馈赠物,每坨石头都有不同的花纹,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还有的像山水图案,坨坨花纹不同,千姿百态的纹饰犹如天然的水墨画。雕刻工匠经过精美的设计和精雕细琢,制作出精美的花瓶、手镯、戒指、墨盒、烟具、印章、及文房四宝和室内的动物摆件.....,变成文墨人和财富的象征。</b></h1><h1><b> 民国时期,顺河街已有数十户人家在此加工、出售花石,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石街。著名的顺河街涂花石涂孝臣和儿子涂兴治生产的手工作品工艺堪称一绝,他家的产品远销东南亚各国,曾经曾经过美国费城工艺美术展览赢得较高的国际声誉。1956年涂孝臣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手工艺人代表大会”,被周总理和朱德等领导亲切接见。涂孝臣的生平事迹被录入《中华全国著名手工艺人》一书,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在玄武观制作专题片,中江菊花石协会推荐涂山参加。</b></h1><h1><b> 中江顺河街能够出现这样优秀的能工巧匠,顺河街居住的涂山祖业房屋早已破败不堪,传统的手工制作菊花石工艺快要消失,希望政府将快要消失的顺河街和盐市街,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修复两条古街,与镇江寺和火神庙及中江文庙连成一片,将中江挂面、白芍、丹参、菊花石古董市场在这里发扬光大。使凯江河两岸锦上添花,使中江成为文化旅游业的一道亮丽的旅游景点。</b></h1><h1><br></h1><h1><b> 40年后的咸丰10年,因“李蓝事件”农民起义和土匪猖獗原因,为了保护西城门外的火神庙、镇江寺和万寿宫等重要建筑及民居的安全,清政府采取了“扩建新城”的计划;从城濠处新建了小南街下段及江西馆(原来的小南街小学),新建了盐市街、顺河街,扩建古城墙、新增了两道城门(小西门和小南门),小南门的城墙门向南开,与镇江寺相邻,顺河街便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如今,顺河街和盐市街是中江古城唯一保存的古街。</b></h1><h1><b> 解放前的顺河街从小南门城墙,至小西街城墙一段,在中江历史上曾是中江花石工艺的重要生产基地。顺河街和盐市街都属晚清和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以穿斗和梁架相结合的小青瓦古民居类型建筑,一楼一底的木结构装板房,有雕花门窗,吊脚楼下的木刻撑拱和金瓜,象征着房主美好的发财向往。前面属于铺面房,多数经经营菊花石,木楼和后房属于生活用房,所以 解放前也叫“花石街”。</b></h1><h1><b> 中江的“菊花石”从唐代就成为文人墨客的馈赠物,每坨石头都有不同的花纹,有的像人物,有的像动物,还有的像山水图案,坨坨花纹不同,千姿百态的纹饰犹如天然的水墨画。雕刻工匠经过精美的设计和精雕细琢,制作出精美的花瓶、手镯、戒指、墨盒、烟具、印章、及文房四宝和室内的动物摆件.....,菊花石成为文墨人和财富的象征。</b></h1><h1><b> 民国时期,顺河街已有数十户人家在此加工、出售花石,形成了远近闻名的花石街。著名的顺河街涂花石涂孝臣和儿子涂兴治的作品堪称一绝,远销东南亚各国,曾经曾经过美国费城工艺美术展览赢得较高的国际声誉。1956年涂孝臣参加了“全国第二届手工艺人代表大会”,被周总理和朱德等领导亲切接见。涂孝臣的生平事迹被录入《中华全国著名手工艺人》一书,几年前,中央电视台在玄武观制作专题片,中江菊花石协会推荐涂山参加。这条街也曾经是中江著名书法家张守泽的旧居,如今老房依旧,每当路过时,总要多看几眼他家的老屋,常常思念在京的老友守泽先生。</b></h1><h1><b> 中江顺河街能够出现这样优秀的能工巧匠,顺河街居住的涂山祖业房屋早已破败不堪,传统的手工制作菊花石工艺快要消失,希望政府将快要消失的顺河街和盐市街,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修复两条古街,与镇江寺和火神庙及中江文庙连成一片,将中江挂面、白芍、丹参、菊花石古董市场在这里发扬光大。使凯江河两岸锦上添花,使中江成为文化旅游业的一道亮丽的旅游景点。</b></h1> <p class="ql-block">下面是盐市街原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