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为了做《杭师情缘》这个影集,我几乎回忆了一生。往事如梦……</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小学时,班主任卢兴荣老师问我们,你长大了要干什么?要求每人说出《我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我很懵懂,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一个普通百姓的子女,没见识过什么,也从没听过父母的教悔。</p><p class="ql-block"> 我只能开始冥想…。哦!我要当个“护士”。因为,我曾在医院见过戴着漂亮护士帽的白衣天使,一袭白衣款款走来。觉得很美!很羡慕。班主任笑着说,你当护士啊?听他的口气,我的志愿应该更“高、大、上”。</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进了金华女中,被体育老师张亚凤看中,让我练体操。我爱上了体操,每天刻苦锻炼。1957年,在金华市体育运动大会上,中学生体操比赛,我荣获女子少年组全能冠军,拿了三块奖章。</p><p class="ql-block"> 平时体育课,我几乎成了张老师的“助教”。她讲完动作要领,我做示范动作。在近六十年后的初中同学聚会上,同学们还谈论着这件事,成了佳话。</p><p class="ql-block"> 毕业时,张老师想让我考上海体育学院,可是1957年不招生。 我放弃了代表浙江省去青岛参加全国体操比赛的机会,放弃了作为体育尖子报送金华一中、金华二中读普高的机会。最后,自我决定去报考杭州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张老师说,考杭师也好。杭师在南山路上,设备不错,有个健身房。而且,有个伏少芩体育老师,体操教得很好。</p><p class="ql-block"> 考杭师根本不是我的理想。当年,教师地位低下,“家有三斗粮,不做孩儿王。”的思想社会上还普遍存有。只是因为家里经济困难,为自己找个出路罢了!</p><p class="ql-block"> 结果,我考取了。这辈子我还就与杭师结缘!</p> <p class="ql-block">在金华女中体操队留下的好友合影。</p> <p class="ql-block">运动会中获得的证书、三枚奖章。</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初中毕业照。</p><p class="ql-block">初中毕业16岁,第一次离开家乡金华,第一次坐上火车到杭州,进入文二街杭州师范学校大门读书。</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校杭师大档案馆,在2022年回送给我的礼物,当年的入学档案。</p> <p class="ql-block"> 我自从1957年,16岁考入杭州师范学校读书,后在杭师(和附小)工作,在杭师成家,生儿育女。我住在杭师校园里的时间总共有35年。其中,文二街校区20年(包括读书3年),玉皇山校区15年。1984年,爱人余则楠调离杭州师范学校去杭州电大任副校长,我们还住在杭师玉皇山校园8年,和杭师的老师生活在一起。直至1992年,我们分到电大的房子后才移居校外。人生有几个35年,可以说,我的家就在杭师,杭师就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我采用制作“美篇”的方式来记述自己在杭师(和附小)的生活和工作,回忆记载杭师某阶段的历史,也许能更真切的呈现当年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我和杭州师范学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见证了杭州师范的动荡、变迁和发展。我一生与杭师结缘,这辈子和杭师有不了情!</p><p class="ql-block"> 至今,我们退休也有28年了,但是,我们与杭师还是有着亲密的联系。忆往事感慨万千,琐事点点滴滴记在心间。 </p><p class="ql-block"> 我耗费精力挑选整理出仅有的一些老照片,并征集了老杭师校友、同事提供的照片,做个美篇《杭师情缘》,寄托我的情怀, 表达我对杭州师范学校的深深怀念。我叙述回忆当年的所见,也能为杭州师范学校(和杭师附小)的历史沿革,提供点资料以作留念。</p><p class="ql-block"> 往事只能回味,留念可以永久!这是我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 一. 杭师60届</p><p class="ql-block"> 读师范学校虽不是我的理想。但是,也是我唯一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当年,国家正处于经济发展的低潮,全省所有中等专业学校一律停止招生,仅有三所师范学校(衢州师范、杭州师范、湘湖师范)招几个班,报考难度非常大。杭师是招两个班,当时我想,要考就考杭师!反正是拼搏。所以说,能考进来是十分幸运的。当年,投考杭师的录取率很低,金华地区考点最紧张,是60人录取一个。 </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我们这一届学生的质量是比较高的。一年后分文理科,602班文科,603班理科,培养的目标是初中教师。(当时,还有一个601班,是在职小教轮训班,一年后结业。)</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听招考的老师说,当年,他一看到我的材料是个体育尖子,马上把档案揣进怀里,是第一批优先录取的。</p><p class="ql-block"> 进校后,我知道同学们也都是一些家境贫困,和我一样上不起普通高中的初中生。那时,读师范学校是不用交学费的,而且有饭吃,毕业以后就能工作,以谋求出路。</p><p class="ql-block"> 杭师只有这一年是向杭州外地招生的。所以,我们这一届学生有几个特点,一是外地生多,二是学习成绩都不错,三是家境贫寒,四是当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当老师的志愿。</p><p class="ql-block"> 报到以后,学校对我们不断地加强专业思想教育。至今还清楚的记得,任从先副校长给我们上大课,其中一段话我至今铭记在心。他说:“做人的工作只有三种职业:一是医师,整天面对的是愁眉苦脸的病人,二是在监狱工作,和犯人打交道,只有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培养学生,和天真可爱的学生相处。将来你会桃李满天下。”当时,真的一下子脑子开窍了,不仅在认知上觉得新鲜,还感到真的有点道理。</p><p class="ql-block"> 在学校领导的教育下,我们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伟大,大家也都安心地努力学习,并立志毕业后“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要“红在小学,专在小学”!</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校读书,记忆中外出参加劳动很多,比较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老师带领我们参加劳动,采茶叶、炼煤焦、运砻糠、挖荸荠、插秧、割稻。觉得在文化课学习上提高不大。以至于在毕业时,有的同学自嘲说,我们的文化水平和原来的基础差不多。</p><p class="ql-block"> 1960年杭师毕业,绝大部分同学都分配在中学,其中有16位同学留在杭师。7位在师范部(其中3位搞行政工作),3位在函授部,6位在杭师附小。一届两个班,有这么多毕业生留校是以往杭师没有的。</p><p class="ql-block"> 1962年,在国家“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下,大家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先后调离杭师去中小学工作。</p><p class="ql-block"> 那时,正值国家困难时期,教师的地位还很低,每月35.50元工资。工作和生活都十分艰苦。但是,大家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们都热爱教师这个职业,一辈子兢兢业业地教书育人,在教育事业上各自都做出自己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对孕育我们成长的杭师,我们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同学们经常组织聚会,回校参观,拜访老师,积极参加杭师院校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杭师情缘》只是从我个人比较特殊的身份,以自己的角度,记叙我的回忆,叙述自己经历,寄托我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年杭州师范学校文二街校区的照片,进大门就是教学大楼。</p><p class="ql-block"> 1956年,母校杭州师范学校从南山路(现中国美院校址)迁址到文二街。</p><p class="ql-block"> 当时,文二街是杭州市的文教区地段。那里有文一街、文二街、文三街,都是各大中专学校所在地。除了学校,四周都是一片农田,附近是九莲社村。只有一辆10路公交车通往市区。文二街有个综合商店和菜市场,一个露天电影场。这是整个文教区师生的生活中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杭州师范学校教学大楼</p> <p class="ql-block"> 教学大楼后面就是操场。 </p><p class="ql-block"> 这张照片是1959年国庆节前夕,同学们在排练 艺术操,准备参加国庆游行。我也身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游行归来,许多女同学都去文二街照相馆拍照。这是在杭师体操生涯中,唯一留有体操动作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礼堂,也是食堂。</p> <p class="ql-block">当年用餐的饭票</p> <p class="ql-block">60年代的学生证</p> <p class="ql-block"> 二. 杭师是我成长的摇篮 </p><p class="ql-block"> 真值青春发育期的我,进杭师读书半年后,寒假回家,家人、邻居都惊奇的说,你胖了,长高了!一个原来面黄肌瘦的小女孩,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p><p class="ql-block"> 当年,杭师食堂的伙食很好,我第一次吃到花菜、酥鱼,真是太幸福了,鲜美的味道至今回味还会泛起口水。营养加上运动,使得我身体很健康。三年读书,我没有进过一次医务室,只是在一次短跑时崴了脚,同学们去给我要了点松节油涂抹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读书期间,自己爱好的体操运动能够继续地得到发展提高,在老师的指导下,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和荣誉。担任文娱、体育委员,带领班级活动培养了自己的工作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校期间经历的学工、学农、学军运动,参加了许多社会实践锻炼,促使我更好的成长。</p><p class="ql-block"> 毕业后又特别受到学校培养,留校当了俄语教师,还派到杭大外语系进修。</p> <p class="ql-block"> 在校读书三年,我是学校里颇为活跃的体育、文艺积极分子。</p><p class="ql-block"> 入学初,学校就安排在大操场举行一场活动,集合了全校同学,观看了老体操队员荣兴和我这位新入学的,57年刚获得“金华市少年女子体操全能冠军”新生的平衡木表演。我没有怯场,一跳上平衡木,轻松地完成了一整套动作,一个虎跳下场,赢得了全场的喝彩。一时间全校同学都认识了我。称呼我那个“长辫儿”姑娘。至今,还有同学在聚会时,回忆夸我当年的平衡木表演精彩。</p><p class="ql-block"> 在校时体育是我的特长,是国家体操三级运动员。1958年,曾获得杭州市体育运动大会,平衡木比赛第二名成绩。</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我锻炼非常刻苦,每晚睡觉前就把长辫子梳好。第二天,一起床洗脸刷牙完毕,就抓紧去操场跑步了。</p><p class="ql-block"> 当年读书,除了上课,作业,完成各科学业外,几乎所有时间都在运动场上。和班上各位同学交流不多。</p><p class="ql-block"> 我也爱好唱歌跳舞,是校舞蹈队的副队长。</p><p class="ql-block"> 在班上,我是文体委员,既要负责班上同学的体育锻炼,每天带领全班同学做课间广播操。又要负责开展班上的文娱活动。遇上集体舞比赛,要带领全班同学排练。有几位年龄比较大的男同学,连跑跳步动作都不会,要一个个的教会,真是急死人。</p><p class="ql-block"> 我的性格既开朗外向,但同时又持重而严谨。同学们都很爱护我,非常配合支持我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平衡木比赛第二名证书。</p> <p class="ql-block"> 我不仅擅长体操,还喜欢各类田径运动。跑步、球类、跳远、跳高,俯卧撑、铅球样样都行。是全校少有的达到国家劳卫制二级水平的女生。</p><p class="ql-block">这是参加杭州西湖环湖接力赛的合影。(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当年,国家体操三级运动员,劳卫制二级的证书。</p> <p class="ql-block">602文科班毕业合影(第一排左四)</p> <p class="ql-block">603理科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毕业前夕在教学大楼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毕业前夕,我在杭师附小实习,被临时召回学校学习俄语(共有三人),由张毅老师教我们。(张毅老师是台湾投诚的特务,安排在杭师图书馆工作。因为他精通各种外语,牛福地校长就大胆启用他来教我们。)后来才知道,当时,市里要求小学要开俄语课,杭师就得培养俄语教师,而杭师本身就没有俄语教师,只得就地取材,速成培养。</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体育但不愿当体育老师。(体育老师征求过我的意见)毕业后却因为形势需要,被抽调我学俄语,可能是我的音语能力比较强,发音掌握得较准确,阴差阳错地被留校当了俄语教师。担任621、622、631、632四个班的俄语教学。</p> <p class="ql-block">第二学期,学校来了位哈尔滨外语学院的肄业生任代课老师,我就被任从先校长派去杭大俄语系插班进修学习。第二年,中苏关系突然恶化,我又被任从先副校长召回学校,停止了在杭大外语系的进修。</p> <p class="ql-block"> 1960年,我在杭师工作期间,结识了余则楠老师。当年,他是政治组老师,任611班的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他大学毕业由总政治部直接分配在宁波空军预校当文化教员,教语文。1958年,预校解散转入地方,分配在杭州师范学校任教。因为是党员,学校要求他转教政治课。</p><p class="ql-block"> 611班当时有些学生年龄比他还大,他与学生打成一片,师生关系十分友好。1963年,杭师成立党总支,他被选为党总支委员。继续担任政治课教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他工作积极努力,1961年~1963年连续三年被评为杭州市先进工作者。他的政治课上得很出色,经常在省中等学校上政治公开课,为各地参观者开观摩课,颇有名望。很多学生毕业后几十年,碰到他还在回味他当年的哲学课。</p><p class="ql-block"> 62届的学生屠承先是杭大哲学系主任,教授,他在回忆录里写着:“听了你的哲学课那么有趣,哲学能解决那么多问题,促使我去考了杭州大学哲学系。一位老师教好一门课往往会影响学生一生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1964年,他代表浙江省中教界政治课老师,和浙江代表们参加全国政治理论课会议。和代表们一起受到毛主席的接见,并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一起去北京参加会议的浙江代表,在天安门广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三. 杭师是我的家</p><p class="ql-block"> 我与余则楠交往两年多,于1963年1月结婚,在杭师成家。我们在文二街杭师校区宿舍住了十七年。三个孩子都在校园里长大,都在隔壁的幼师幼儿园和附近的学军小学上学。</p> <p class="ql-block">1965年,儿子知越出生,同年,他也被提升为副校长。</p><p class="ql-block">我曾和他戏说,我是你的贵人!和你谈恋爱三年,你当了三年先进工作者。1965年替你生了个儿子,你又当上副校长。</p> <p class="ql-block">我们住在校园里。这是当年,我抱着儿子在杭师教学大楼前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儿子出生后,我们就从女生宿舍搬到食堂旁边的五间头简易平房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操场就是孩子的乐园</p> <p class="ql-block">小女儿知辛出生,一家五口人了,才被移住到大操场东头边上的十间头简易家属宿舍住,前后两间,有个小厨房。自来水是后面的两个公用水龙头。</p> <p class="ql-block">宿舍前面有一片油菜花地,围墙外面就是财经干部学校。</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家五口在文二街杭师校园里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杭师附小随着杭师的搬迁,1956年从南山路迁址到文二街下宁桥求智巷。</p><p class="ql-block"> 1961年下半年,因为中苏关系的突变,杭师不再开设俄语课。在杭大外语系进修的我,被学校召回,另行安排工作。当邹忠育书记找我谈话,问我希望留在附小工作,还是去中学任教时,我毫不犹豫的回答,去杭师附小。因为那里有我同班的许多同学,是我熟悉的地方。再说附小属于杭师领导,整体上是一个单位。</p><p class="ql-block"> 我在杭师附小工作了17年,对她很有感情,至今有深深的怀念。尽管那段时间是我最艰苦的岁月,从运动员到病号,一边工作,一边拉扯着三个小孩。但是,我工作是很努力的,在低段语文教学上作出了一定的成绩。即使是长病假期间,我还撰写教学总结。</p><p class="ql-block"> 当年,我经常上对外公开课和接待杭大朱作人教授带外地老师来我教室的随堂听课。均一致得到好评。</p><p class="ql-block"> 回忆起来,当年, 我的教学有自己的特色。一年级的作业全部在课堂上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保证作业的质量,不布置回家作业。要求学生只要认真听课,下课铃一响就下课,不拖堂一分钟,学生非常高兴。一年级就开始增设每周一堂的课外阅读课(注音读物),是全校借读图书最多的班级。一年级开始用拼音加汉字写话。反对重复、机械、单纯的抄写、默写生字。既提前培养了读写能力,又让识字在阅读和写作的运用中得到巩固提高。一年级就能出墙报,深受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我感到自己当时是比较爱钻研的,如果一堂课上下来觉得很满意,就会做课后笔记,积累经验。批改学生作业,总能边批改边摘录错误,发现错误比较集中的题,就在第二节新课前必做讲评、重做。</p><p class="ql-block"> 说到这里,我就更怀念起教导主任徐珊老师,是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培养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他是我们全校老师一致公认的好教导,被称为“老母鸡”。因为,每一位分配在附小教语文的老师都经过他的培养。他一个个地手把手地辅导,每一堂公开课都倾注了他的心血。他像“老母鸡孵小鸡”似的,抚育着一只只“小鸡”成长。杭师附小的教育质量好,闻名于省、市内外,这是他奠定的基础,有他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他像是一头老黄牛不停地耕耘,除了吃饭和睡觉,总是在办公室工作(住校内),没有上下班。他吸着一支烟,伏扑在办公桌上不停地读看、批写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子里,不能磨灭。</p><p class="ql-block"> 当然,当年附小的师资也好,杭师的每一届毕业生都可以优先选择留在附小。在文化大革命时,军宣队空五军老张主任就惊讶地对着我们说:“你们这个学校真不简单,你们这里的人,个个都可以出去当校长!”</p><p class="ql-block"> 我是1978年调离附小去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我在的时候,从56届到66届的同学都有(除了65届没有,因为62年国家困难期没招生)。我们既是同学又是同事,大家相亲相爱,氛围特别好。不少后来调离附小的同事,都特别怀念在附小的时刻,感到那时,同事间的感情是最真诚的。</p> <p class="ql-block">我站在当年杭师附小操场上的留影,后面是当年的教学大楼。</p> <p class="ql-block">当年在附小工作的我,时代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四. 我亲眼目睹特殊年代的杭州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1965年,年仅28周岁的余则楠老师,在下乡参加四清运动期间,提拔当上了副校长。文化大革命一开始,市里就召他回学校参加运动。</p><p class="ql-block"> 回到学校,进教学大楼看到的满大楼是学生批斗老师的大字报,学生开始批斗老师。语文组的徐浩老师失踪了,周采盛老师进了精神病医院。这一切让他完全适应不过来!</p><p class="ql-block"> 学校进了工作组,校党委在工作组领导下开展运动。杭一中的金亮校长调入杭师当校长。8月份工作组撤离,9月份成立师生文化革命委员会。他推掉主任和副主任的职务,当了一名委员。</p><p class="ql-block"> 曾听说,杭一中的学生当时来杭师要人,要揪斗金亮校长。余则楠以微薄之力阻止了他们,说:“金亮现在是我们学校的人,怎么能让外面的人拉去批斗?”金亮校长当时是杭州赫赫有名的中教育界四大金刚之一,他若被拉去批斗,就要吃点苦头了!</p><p class="ql-block"> 1967年“一月风暴”后学校被夺权,刚上任的副校长余则楠也成了当权派,靠边站了。</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血腥的斗争中,当权派党支部书记邹忠育,反动学术权威顾西林免不了受难,被戴高帽子在校园里游斗,是主攻的对象。有历史问题的几位老师,被称为反革命分子,一起集中关在教室里(关牛棚),每日参加劳动。台湾投诚的张毅老师被公安局带走。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开会,我见到了坐在草地上的张老师,我凑近问他,你目前在公安局里做些什么?他说主要是叫我写自传。看来在公安局里他是得到了保护。</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感到痛心的是顾西林老师,她孤身一人,年事已高。原来,学校照顾她,吃饭由食堂颜玉堂师傅送到房间。她爱喝点老酒,平时都要喝牛奶,吃水果,服用营养品。这些都被批判成资产阶级生活方式。造反派要她自己去食堂吃饭。我常看到她颤颤巍巍地迈着小步孤独的走着,没人敢和她说话。文革初期帖她的大字报最多,而且还贴到她的房间里,满房间都是大字报,一直挂到地上。在这样的环境下她身体一直不好。记得有一次,余则楠回家和我说,他看见63届的一位学生在做高帽子说要斗顾西林,就急着跟这位学生讲,“她都这么大年纪了,万一出了什么事,谁负责?”,这位学生还是听了,停止了行动。这才阻止了又一次灾难。</p><p class="ql-block"> 到1968年后,顾老师身体更差了,卧床不起,平时,只是由一位外勤徐宝福的妻子当护工,在身旁料理一下她的生活。某一天,听说顾老师突然去世了。我知道后忙赶去询问护工,顾老师是怎么去世的?她说,当时,顾西林说口干想吃西瓜,她去文二街买西瓜,西瓜买回来就发现已经断气了!身旁没有人。</p><p class="ql-block"> 顾西林老师是在文革中受精神和生活上折磨而死的。</p><p class="ql-block"> 接着,劳天恩老师跳楼自杀了。我赶去教学大楼看,旁边已围着不少人。我的身旁就是他的儿子劳博云站着,我们四目相视,都默不出声。当时,所有的悲伤只能强忍着埋在心里。</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会跳楼呢?他是关在牛棚里的其中一位,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只知道造反派头头应某在前晚找过他谈了一次话。……我含着泪写完了这段文字,劳天恩老师是我们的地理老师,他上的课语言生动,风趣幽默,深受学生喜爱。就这样不明不白的走了!</p><p class="ql-block"> 杭师这四位老师是在文革中非正常死亡的!</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杭州师范学校造反派势力很强,省里著名的特务大队成员就是杭师学生。但是,他们的主攻对象是在省里。学校里虽然两派对持,但没有发生武斗。师生都还是比较平稳相处的。</p> <p class="ql-block"> 1966年11月,学校师生纷纷走出校门,大辩论也不了了之。当时,余则楠已靠边站。他和我说,我也出去参加大串联。虽然,当时儿子才12个月,我也支持他出去,呆在学校还要受造反派的批斗。</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武汉途中遇到的学生,一起在东湖边的留影,也是这次大串联中留下的唯一张照片。</p><p class="ql-block"> 合影后,他告诉同学我要先回学校了。</p> <p class="ql-block"> 在制作影集的过程中,我征集到60年代后期,70年代,80年代前期的同学发给我的一些珍贵照片,记录了当年,他们在杭师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珍贵的照片是时代的印记。杭师王卫老师,向亦明老师也为我制作影集提供了宝贵的照片。他们和我一样,对母校有着深深地怀念。这些珍贵的照片也弥补并反映了在这一段比较动荡岁月里,杭州师范学校紧跟时代,奋勇向前,与时俱进,砥砺前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下面几张照片是由68届韩美凤同学在群里发起征集老照片活动,收集整理出来的。由66届、67届、68届同学提供的。有的是当年他们外出革命大串联的照片,有的是反映他们在校时学习、生活的照片。661班操声华同学积极捐献有关个人资料资料。663班孙海清同学把自己制作的《美好的回忆》影集也献上,我通过截图选用。老照片都已陈旧,我对每张照片都通过认真的处理,过滤、裁剪。并尽可能询问清照片的时代背景,加上文字说明。</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大串联到北京,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天门门广场留影。</p> <p class="ql-block">照片上的这支队伍,是由老师朱保莉、金章才、徐树铭、韩福富、王德超、顾逸君和学生操声华、韩美凤、石财庄、汤慧莉、王慈海、俞衡程等12人组成。他们从杭州出发带着铺盖,先步行到建德白沙。</p> <p class="ql-block">然后,坐火车到南昌,再步行12天才到达井冈山。途中经历十分艰辛,但是《跟着毛主席新长征》,意义重大。韩美凤同学至今记忆犹深地向我介绍这两张的来历。几张记载当年史无前例的革命大串联的照片,让人终身难忘。</p> <p class="ql-block">在钱江大桥下,蔡永祥纪念馆参观留影。(682班 王宇弘同学提供)</p> <p class="ql-block">661班操声华同学,在1964年代表浙江省参加全国第四次普通话观摩会留影。(右三)</p> <p class="ql-block">663班的四位女同学在表演丰收舞。</p> <p class="ql-block">暑假去留下驻军部队军训,校射击队队员与部队教练合影。</p> <p class="ql-block">663班的同学在留下部队军训时间留下的照片,《不爱红装爱武装》。</p> <p class="ql-block">朱保莉老师和部分同学在校园宣传牌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663班毕业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4年暑假,派往杭州市少年宫科技站,担任校外辅导员的学生。结束时,与科技站工作人员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 从大串联回来,余则楠就成了主攻对象。1967年1月杭师造反派成立了接管委员会,夺了学校的党政财文大权。他被靠边,而且通知他每天扫猪圈。东方红造反派来炒家,带走了一批书。我还被学生周某恶狠狠的恐吓,“要叫你成为孤儿寡母!”</p><p class="ql-block"> 特别冤的是1967年1月13日,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杭州教育系统揭发资产反动路线大会上,他被别有用心的人递上条子“要揪出余则楠”。他立即被几个不明真相的红卫兵拉上台,有人领呼“严惩杀人犯”,“打到余则楠!”,全场呼声雷动。红卫兵要他跪下,他不跪并高声问道,“凭什么说我是杀人犯?”几个不知真相的红卫兵就拳打脚踢,他被打倒在地。一批人高呼要文斗不要武斗,全场乱成一片。当时我也在场,只见蒋盛璋副校长边走边高声说:“好人呐,好人呐!”徐雷停止了发言,杭师造反派头头忙过来劝架。就在这个时候省联总一个头头上来宣布大会到此结束。要求全体造反派战士马上到省军区门口集合,准备冲军区!</p><p class="ql-block"> 我立即和几位同事一起冲上台,要主持人杭师造反派头头应某交出纸条,查明是谁写的“余则楠是杀人犯”,要揪出余则楠。</p><p class="ql-block"> 一回到家,就有几位杭师的毕业生赶过来问候。带来了他战友的话:“第一,向你致敬,第二,向你慰问。”</p><p class="ql-block"> 不久,三十几人的军宣队进驻杭师,促进大联合,成立革委会。</p><p class="ql-block"> 1967年9月,他因劳累加受气,肝病复发休息。11月,学校召开大会宣布解放。因在学校休息不好,病情还在加重就回老家休养了。一个月后,学校来信来电催回校。</p><p class="ql-block"> 病情稳定后,1968年,春节后回到了学校。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杭师革命委员会的成立。他高票当选任命为杭师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成立大会十分隆重,市革委会派代表宣布批复,驻浙三军派代表,部队文工团和红三司文宣队来校演出,以示祝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杭州师范学校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动荡。</p><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杭师被一小撮人称为是“封、资、凯”的修正主义摇篮,要炸烂。</p><p class="ql-block"> 1970年,杭州市下文,将杭州师范学校更名为十三中学,招收初中生,让杭州商业学校去办杭师。办了一年,国务院主管商业的部门要求收回杭州商校,继续招收商业专业学生。</p><p class="ql-block"> 1973年市委批复,将杭十三中恢复为杭州师范学校,仍旧承担师范教育任务。 </p><p class="ql-block"> 当时,中学资源也确实缺乏,在小学里出现戴帽子初中班,社会是迫切需要有一所普通中学的。余则楠是校革委会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参与了创建十三中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1968年就招收了四个班的初中生。 当时的杭师初中班就是杭十三中的前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71年,由于过度劳累,余则楠生病晕倒,肝病又复发,医嘱需要休息。 那时,学校有师范部,又有中学部,折腾来折腾去,工作十分繁重。他是凭着“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支撑着工作的。</p><p class="ql-block"> 1972年,市教育局调贺旭同志到十三中工作,任党支部书记。1973年,恢复杭州师范学校以后,贺旭同志任杭州师范学校党委副书记,余则楠仍担任革委会第一副主任。他们俩工作中团结互助,配合默契,合作得十分愉快。</p><p class="ql-block"> 在余则楠回老家休养期间,贺旭同志由顾文英老师陪同,专程前来学军小学看望我,令我十分感动。至今,铭记于心。</p> <p class="ql-block">当时,由商校在校内划出一块场地,给杭十三中作为新校址。1973年暑假后,杭十三中在教工路新址招收新生。将杭师副校长任从先同志调十三中任副校长。(任从先校长因病没有上任)</p> <p class="ql-block"> 杭州师范改办十三中,1970年~1971年杭师附小也归地方所属,下到拱墅区管辖。改名“学军小学”。我们感到失落!</p><p class="ql-block"> 拱墅区的教育在当时杭州市是比较落后的。区政府从附小抽调几位老师去担任区政府各部门的干部,又把一些不懂教学的机关人员调入学校做教师。学校没有了杭师毕业生的来源,进来不少代课老师和其它行业转入的人当老师。这种情况延续了多年。</p><p class="ql-block"> 后来,又回归到新的西湖区分管,但“学军小学”已经失去了分配杭师毕业生的优先权。附小也已另选南山二小。</p><p class="ql-block"> 杭州师范和杭师附小都随着时代的动荡而变动着。这就是历史!</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771班方阿娟同学,通过群里向同学们征集到的七十年代部分宝贵照片,也有向亦明,王卫两位老师提供的照片。反映了当年恢复杭州师范学校招生后办学的概况。</p> <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的杭州师范学校大门还是这样的</p> <p class="ql-block">恢复杭州师范学校招生后的第一届毕业生</p><p class="ql-block">75届语文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75届文科班委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75届语文班参加指南山学农点采风,学农活动时,在山脚下的全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1975年,参加浙江杭州市中专越野赛,杭师女子队获第一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杭师文科761班毕业照。(张仁豪老师提供)</p> <p class="ql-block">杭师首届,76届体育专科工农兵学员毕业留念。</p> <p class="ql-block">771班同学在临安横板中学实习</p> <p class="ql-block">杭师学校广播站工作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杭师数学专业772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杭师78届,数化专业全体毕业生留念。</p> <p class="ql-block">杭师78届体育专科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 在他的回忆录里我看到这样的叙述: 从担任革委会第一副主任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回忆这八年,自己是从漩涡中淌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复课闹革命后,首先,在市教育局领导下,在杭师设立了初中部,创建了十三中。从1968年到1974年共招收初高中27个班级,培养了初中毕业生1043人,高中毕业生96人,为缓解杭州市区小学毕业生升学难和发展中学教育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另外,招收工农兵学员和高中中专生,培养了一批初中教师。1973年到1976年连续四年招收工农兵学员,1978年又招收了一届高中中专生,两类毕业生共852人,也为缓解初中教师紧缺状况作出了贡献。1974年,还在临安指南山创立学农基地。各班学生轮流参加学农活动,同时帮助大队开展工作。</p><p class="ql-block"> 同时,给运动中受冲击的同志落实政策,让他们从受审查中得到解放,回到工作中来。</p><p class="ql-block"> 还为一些师生做了些好事,深受师生的信任。</p> <p class="ql-block">1978年,省政府决定在杭州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建立杭州师范学院。文二街的杭师校区留给了杭师院。</p> <p class="ql-block"> 六. 迁建杭州师范学校</p><p class="ql-block"> 杭州师范学校随着时代的变革又经历一次动荡。当然,时代在前进,变化是必然的!</p><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杭州师范学校迁建到玉皇山77号。事前,领导征求过余则楠意见,愿意留在杭师院,还是想去办新的杭师?余则楠觉得自己办中师还有些经验,去杭师更合适一点。</p><p class="ql-block"> 于是,市教育局当时的组织科长邹忠育找他谈话说:“党组决定调你去反修中学,任党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工作。给你的三项任务是:“掌握学校大权,撤销反修中学,筹建杭州师范。”</p><p class="ql-block"> 把反修中学撤了,把杭州师范建起来。这其中的艰难困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p><p class="ql-block"> 到反修中学不久,更名为长桥中学。后来,听说要撤销中学,调出一批教师,校内马上出现一场风波。老西湖小学的有些老师到省军区要求收回学校,动员家长去省市要求保留长桥中学。到教育局告状。余则楠单枪匹马完成教育局的任务十分困难,只能把工作做得温柔,细致一些。</p><p class="ql-block"> 11月,市教育局决定成立杭州师范迁建领导小组,由余则楠任组长。1979年3月朱保莉、张先庆、华铭中、潘定方、王清勤等五位老师来参加杭师迁建工作。</p><p class="ql-block"> 1979年7月1日,在长桥挂出了杭州师范学校的校牌。这就是杭州师范学校玉皇山校区。</p><p class="ql-block"> 8月份就在杭州招生,录取了学制两年的高中生,共六个班,288名普师生。于1981年毕业,这是杭师玉皇山校区的第一届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1980年杭州市革委会决定撤销长桥中学建制,更名杭师初中部,在校学生毕业后不再招生。</p> <p class="ql-block"> 1978年,随着杭师的搬迁,我们也离开了居住十七年的文二街杭师校区,搬家到玉皇山77号杭师校园。</p><p class="ql-block"> 住房是临时改建的,住在靠近校园门墙内的一排平房里。原来是两个小教室,简单地分割成四户人家居住。大家在户外共用一个水池龙头和公用厕所。原本,有老师总以为来了个领导,可以改善一下居住条件,起码在家里可以按上个水龙头。可是,我们什么要求都没提,他不想搞特殊,这令人有些惊讶。</p><p class="ql-block"> 虽然,当时的居住房条件差点,但是,我们也住惯了简易房,没觉得什么不好。</p><p class="ql-block"> 学校地处杭州西湖风景区,玉皇山脚下,长桥公园旁,四周环境特别优美。校园里满目树林,郁郁葱葱。后面靠山,上山就有通往凤凰山的小径。我家宿舍旁边就是池塘、亭子和两头石马,像住在公园里一样。</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在西湖区教育局教研室工作,可以给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读书,但是,我们还是毫不犹豫的让孩子就近读书。儿子就在校内长桥中学(原来的反修中学)读初中,两个女儿就近读长桥小学。后来,大女儿也毕业于杭师初中部。</p> <p class="ql-block">当年,儿子余知越在长桥中学就读,初中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女儿余知音在杭师初中部就读的毕业照。</p><p class="ql-block">(第二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 迁建到玉皇山校区,一缺教师、二缺设备、三缺房子。</p><p class="ql-block"> 有一大批杭师老师要来,首先要解决住房问题,就在山坡上盖起了三栋简易楼。1980年完工,我们也同时搬到山坡上居住了。</p><p class="ql-block"> 这里最早原本是省军区杭州西湖小学。听说当年林立果就在这里读书。后改反修中学(长桥中学)。</p><p class="ql-block"> 这地方仅仅是小学的建筑设施,没有学生宿舍,没有琴房,没有图书馆。要办师范学校得大量的添置和建设。</p><p class="ql-block"> 再说师资力量需要大幅度地调整,要调出一大批教师,补充一批能从事师范教学的老师。人事调动工作本该是由市教育局人事科负责的,但教育局要求他去完成。工作量之重,阻力之大,只有他能服从上级要求,忍辱负重前行。因为劳累过度加之受气,肝病又一次复发。</p><p class="ql-block"> 他从老杭师带领过去一批中层领导,各部门的主任和教研组长及部分教师,共20多人。还有部分留在杭师的反修中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把师范学校的架子搭成。</p> <p class="ql-block">迁建后杭师首批教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玉皇山77号重建的杭州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这儿环境十分美丽,绿树成荫。</p> <p class="ql-block">出校门,马路对面就是长桥公园,周日,我们就去那儿玩耍,风景特好。</p> <p class="ql-block">1979年,在山坡上新建二层楼教工简易房三幢。市里拨款5万,学校自筹一万。规定每套住房不超过50平方,每平方造价不得超过50元。只能精打细算,处处省钱。师生参加义务劳动,平整土地,请教工家属免费设计图纸。</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是近年拍的,外墙已经过包装)</p> <p class="ql-block">我们也从临时居住的宿舍,搬到了新盖的第一栋二楼。</p> <p class="ql-block">小客厅里简易的小方桌就是我们吃饭,学习,工作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每年初一的日子,我们全家登玉皇山游玩。</p> <p class="ql-block">在玉皇山顶游览</p> <p class="ql-block">三个孩子都在校园里长大。假期,各自在外读书回家,难得在美丽的校园里留有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79年,杭师玉皇山校区首届招生六个班,高中毕业生,学制两年,于1981年毕业。</p><p class="ql-block"> 下面的照片由80年代,81届的校友811班邹清同学,在群里帮助征集的老照片。向亦明和王卫老师我也提供了宝贵资料。</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杭州师范学校学生的毕业证书。</p> <p class="ql-block">在玉皇山校区,重建杭州师范学校后的第一届毕业生。(813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813班同学在参加“纪念一二九演唱会”上表演。</p> <p class="ql-block">811班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812班的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813班全体13位女同学,毕业前夕和班主任黄老师在杭师大操场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杭州师范学校816班毕业照</p> <p class="ql-block">这是杭师81届的运动队员,荣获杭州市比赛第一名。</p> <p class="ql-block">1981年,811班部分同学在饮马井巷小学实习,与小学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杭师81届,获杭州市中专越野赛第一名留影。</p><p class="ql-block">杭师男子长跑队获杭州市元旦环湖接力赛五连冠。(1981—1985)。。</p> <p class="ql-block">1982年,杭州师范学校女子长跑队全体人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七. 杭州师范学校五十周年校庆</p><p class="ql-block"> 1981年10月,在杭师玉皇山校区,第一次举办了“杭州师范学校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活动(当时还是从1931年~1981年算的)。</p><p class="ql-block"> 这次校庆活动,规模很大,有一千多名校友前来参加。著名来宾就有一两百人,其中有舒文、苏星、吕型伟、童超等。杭州市教育界的老前辈都来参加。中午聚餐放在大操场上,一共130几桌,由600多名在校师范生当志愿者。校庆活动的盛大场面,校庆活动中的讲座和座谈,深深地教育了在校师范生,对他们是一次专业思想和专业知识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这次校庆合影,校友、来宾加上在校学生约有2000人。据说,这张照片是杭州照相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张照片,送到上海去印的。</p><p class="ql-block"> 我走过延安路,看见杭州照相馆一直摆放着我们杭师五十周年校庆的合影照片,在橱窗里展览。我多次驻足观看。只可惜目前不知去向!</p> <p class="ql-block">老杭师的教师,对杭师都有着深厚的感情。老前辈陈友琴老师回杭师和老同事相聚。他们相约赶到玉皇山校区参观新建的学校。余则楠校长和他们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杭州著名的老前辈来杭师参加校庆活动。</p><p class="ql-block">牛福地、王鸿礼、崔东伯、金亮、黄有种。</p> <p class="ql-block">参加杭州师范学校50周年校庆活动时,我们部分60届同学和牛校长,徐雷老师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杭师迁建后,当时社会上急需教师人才,城乡都要求师范学校尽快输送大量的合格师范生。 </p><p class="ql-block"> 1980年,杭师招收了民办教师班,学制两年,毕业后仍回校任教。</p><p class="ql-block"> 1982年,学校又成立了进修部,负责市区在职小学教师的普师学历教育。从各区教师进修学校各借调一位老师来进修部任教。进修部由吕伟良副校长分管。他经验丰富,认真负责,作出了很大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同年,还开办了半年一期的,幼教培训班,共六期。</p><p class="ql-block"> 1983年,根据教育厅的要求,代办了一期浙江省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师进修班,由纽剑刚老师请来了浙江美院的知名教授教课,学员反映在进修班提高很快。</p> <p class="ql-block"> 在教学上,狠抓基本功过关,抓教育实习和管理能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训练是个难点,但这是教师的基本功。抓普通话比赛。1984年,杭州三所师范学校普通话比赛,杭师包揽了两个一等奖,还拿了两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p><p class="ql-block"> 一年级开始就组织学生分批去少年宫和儿童公园服务。给附近的小学派出辅导员,辅导美术,音乐,科技等活动。二年级的见习活动,三年级的实习活动,更是师范生与小学生交朋友的建立联系的好机会。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p><p class="ql-block"> 那几年,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曾三次来校视察,称赞学校管理得好。对学校推行班级值周制和班干部轮流制表示欣赏。1983年,《浙江教育》发表了《努力培养师范生的管理能力》一文,介绍了杭师的做法。</p> <p class="ql-block"> 抓教学质量,首先是抓教师。余则楠在任校长期间一直坚持上课,从未离开过课堂。当时,我一再劝他,你学校的工作已经那么忙了,就不要再去上课了。他说,我是管教学的,只有亲自上课才了解实际情况,才有发言权。</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要求自己上好课,还要求教师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总结经验。要求教师,特别是新教师能敞开课堂,随时接受领导检查。</p><p class="ql-block"> 这要求引起新教师的一些反应。有一次,他刚要进课堂代陆景涛老师的语文课,突然来了三位杭大刚毕业的新教师,对他说:“余校长,我们想听你的课。”他爽快地回答:“欢迎,请进。”</p><p class="ql-block"> 他回家后和我高兴地讲起这件事,感到欣慰。他课上得很好,让班上的学生都感到惊讶!本以为校长来代课,总是代代而已,没想到课上的这么精彩!新教师听了课也感到十分钦佩。</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是上课,而且还向全校上公开课,向外地师范来校参观的同行开课。他说,我要求教师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过去教政治,在省里小有名气,现在回归自己的专业教语文,也要教出水平。</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他为什么执着一定要上课的原因。一直到电大当副校长还继续兼课,直到退休。</p><p class="ql-block"> 当年上课根本没有钱,也不是为了评职称而上课。</p><p class="ql-block"> 这是在玉皇山杭师校区,余则楠校长参加杭师语文组教研活动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学校的课外活动丰富多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p><p class="ql-block"> 1982年,学校冬季训练开始,在平时长跑的基础上,学校组织了登山比赛。余则楠校长作了简单的动员,就与潘兴中副校长分别带领男女同学从操场出发,开始长跑。他带领男队跑到玉皇山。至今,他得意的回味,在一次教育系统登玉皇山比赛中,他带领杭师代表队,用了半个小时到达终点,而他只化了18分钟。</p><p class="ql-block"> 1982年,杭师被评为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当年,杭州元旦环湖接力跑,杭师男队连续第三次夺冠,流动奖杯永远留在了杭师。第二年,男女队双双获得环湖接力赛大学生组冠军。 杭师的体育老师,特别是王卫和向亦明老师立下很大的功劳。当然,这与领导的重视也是分不开的。</p> <p class="ql-block">1982年6月,接待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局理事会主席夏尔 . 于梅尔夫妇的访问,带他们参观了学校,交流了办学情况。</p> <p class="ql-block">八四届是余则楠校长即将调离杭师,去电大工作的最后一届学生。这是与842班的毕业生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八. 杭师情结</p><p class="ql-block"> 1984年6月,市里决定要调他去杭州广播电视大学去当副校长,分管教学一线。他听到这个消息,心里感到十分突然。</p><p class="ql-block"> 他回家把这消息告诉了我,十分感慨地说,我已经在杭师25年了,就想在杭师退休。现在要我调离杭师真有点舍不得。还说,现在全省,文革前的师范学校校长还在师范工作,熟悉师范教学的只有我一个人了。我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师范教育专家。离开师范教育,我感到可惜!离开杭师,更是依依不舍。</p><p class="ql-block"> 从1978年参加筹备市教育学会到1981年换届他都连任理事并兼任副秘书长,直到离开杭师以后还担任了一届理事。</p><p class="ql-block"> 当时,杭州教育界的许多老领导都有一句话:“要了解杭师就要去找余则楠。”</p><p class="ql-block"> 我们和杭师有着割不断的联系。杭师的、杭师院的领导、老师、同学也都不忘我们。凡有活动都盛情地邀请我们参加。我们都愉快赴约。</p> <p class="ql-block">1993年,我们一起参加杭师八十五周年校庆活动(从1908年两级师范算起)。</p><p class="ql-block">我俩一起在主席台就坐。(我是1985年获得“全国文字改革和推广普通话积极分子”和几位获得全国先进荣誉的同学一起上主席台的)</p> <p class="ql-block">1998年,我们回母校参加杭师九十周年校庆活动。到会的同学在大操场主席台前和余则楠、陈曰唐、方天培三位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8年,我们60届同学从各地赶来杭州,奔赴下沙区,参加杭州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活动。到会的同学在校门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2017年,应邀参加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教育学院举办的《阿大画传》首发仪式暨纪念俞乃大老师诞辰110周年活动</p> <p class="ql-block">会上,余则楠校长作了发言。充分肯定了原杭师美术教师俞乃大老师的功绩。(1957年~1974年在杭师任教美术)</p> <p class="ql-block">2018年,杭师大在余杭仓前校区举办校庆活动。我们60届到会参加110周年校庆活动的人数最多。全体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欢快地走在美丽的校园里。</p> <p class="ql-block">我俩一起参加母校110周年校庆活动。在大楼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在这次校庆活动中,我们还向母校杭州师范大学捐赠了各自撰写的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收到了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18日,杭师大档案馆何立芳馆长莅临我家,采访余则楠校长和我,在我家进行“传承恳谈会”。</p> <p class="ql-block">2021年6月,我捐赠了顾西林老师身前生活用品两件。捐赠给母校个人在杭师学习、工作时的史料。被杭师大校史馆永久收藏。</p> <p class="ql-block">2021年11月20日,杭州师范大学宣传部、档案馆授予我们《捐赠证书》,以此感谢。</p> <p class="ql-block">向我们颁发的捐赠证书</p> <p class="ql-block">何立芳馆长和我俩在家客厅里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2年,应邀参加杭师大举办的《纪念顾西林老师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全体人员在西林音乐厅大楼前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大会发言</p> <p class="ql-block">和一起参加会议的杭师66届贾敏、汪莉莉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王家祥教授和恩师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4年,应邀参加《杭州师范63届母校行》活动。并和全体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应邀参加聚会的三位老师,接受63届同学代表的献花。</p> <p class="ql-block">会议热烈,欢畅。</p> <p class="ql-block">同学们见缝插针与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吃饭前的餐桌旁留个影。“施老师你不记得我了?我是王小军,当年很喜欢听你的俄语课的。”</p> <p class="ql-block"> 同样,我们追忆似水年华,寻找与杭师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人和事。参加杭师老教师的聚会活动,回杭师旧址看看,这是我们经常做的事,令我们十分快乐。</p> <p class="ql-block"> 2018年,我专程让儿子开车,余老师陪伴去义乌寻找记忆中的“白塔”。当年,我投考杭师的老地方“义乌中学”金华地区考点。</p><p class="ql-block"> 找到了!我欣喜若狂。这座古老苍劲的白塔就是见证我当年投考杭师的的巨人,这个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梦想成真,圆了我的心愿。</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义乌中学已经改为“义乌四中”,但是,我还是站在当年,这奠定我一生的考场门外,留影一张。</p> <p class="ql-block">2016年,我们在指南山游玩。他说,忆当年,这地方是他亲自定点的杭师学农基地。</p> <p class="ql-block">2017年,在白沙避暑时,我们又去指南山游玩。他特地去打听了当年的村书记卻田耀是否还在?我们幸运地打听到他还健在,十分高兴,就询问住在哪里?依据村民的指点,在一条偏僻的小路旁找到了他的家。房子已很陈旧,就他一个人住着。我们首先自我介绍,并说起当年杭师学生在这里学农的事,卻田耀书记对学生来他村里学农的事还记忆尤深。两个同龄人就坐着交谈起来。交谈甚欢,我偷拍了一张。</p> <p class="ql-block">他多次参加由苏琪老师牵头的杭师部分退休老师聚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我们一起参加杜超产老师组织的聚会活动。(杜老师早已调离杭师去杭报工作退休)我们在附近茶园拍照。</p> <p class="ql-block">在农家喝茶、吃饭。</p> <p class="ql-block">替四位男老师合个影留。王德超、余则楠、金章才、杜超产。</p> <p class="ql-block"> 退休以后不久,我们俩就奔赴各处看望老杭师的退休教师和老领导。当然,去看望20多年的老邻居方载洪老师夫妇次数最多。</p><p class="ql-block"> 我们曾去看望了王鸿礼书记、金亮校长,邹忠育书记,蒋盛璋副校长。去白荡海杭师宿舍看望住在那里的张毅老师、危文智老师、吴自强电工。去下宁桥教工宿舍看望邹士润老教师、邵全球老师、倪锡能老师夫人、洪肇地老师。去沈塘桥看望生病卧床的医务室谭复华护士。去凤凰南苑看望陈曰唐老师,华铭中老师夫妇。去金祝新村看望朱保莉、苏琪等、张先庆等老师。也常去看望方芃、方志娟和顾文英老师。数次去医院看望潘定方老师。</p><p class="ql-block"> 我还千方百计打听到图书馆裘复娥老师居住在儿子家的地址,跑到当年90年代很偏远的城西益乐农村。她已经卧病在床,令她十分感动。</p><p class="ql-block"> 我们还组织部分老杭师邻居的聚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总之,我们和杭师老师的关系十分融洽、友好。时间和分离都割不断我们的情意。</p> <p class="ql-block">专程拜访张先庆老师</p> <p class="ql-block">去城西,去龙坞拜访顾文英老师。</p> <p class="ql-block">2014年,由我们发起了文二街杭师老邻居聚会,得到了热烈的响应。(主要是校内十间头宿舍的)。没有来的邻居听说后要求再组织一次。</p> <p class="ql-block">小辈们和我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我们和方载洪老师家的后代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我们的下一代,部分居住在玉皇山校区的老杭师邻居,八个人聚了一次会。有余则楠儿子、女儿,朱保莉女儿,陈曰唐儿子,华铭中儿子、女儿,王金恒儿子,苏琪女儿。杭师情缘又把大家聚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 他应邀参加各届同学的聚会活动每年不断。不仅因为他是校长 ,还是授课老师。杭州师范学校这所培养教师的摇篮,为杭州市小学输送了数千名人才,很多都成了小学教育界的骨干。他在杭师工作25年,杭州市各区,每个学校都有他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p><p class="ql-block"> 他爱学生,即使在电大工作,每到一处电大工作站,总会抽时间去看看杭师的学生。学生也爱他,常常有学生专程来家看望他。</p> <p class="ql-block">参加杭师60届同学聚会</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27日下午,67届周发根,68届韩美凤、王继兰三同学结伴专程来江新苑家里看望余则楠校长。</p> <p class="ql-block">2024年春节前夕,王家祥同学专程来家看望余校长。</p> <p class="ql-block"> 退休之后,我们几位同学在小聚聚的基础上,为方便联系,于2015年建立了《杭师情》小群。同学们知道后纷纷要求参加,就成了我们两个班的60届《杭师情》的微信群。</p><p class="ql-block"> 我为大家的团聚提供了这个平台,同学们非常感谢我这位群主!说实在的,我是无心组群成群主,不爱当官做管家。我全心全意地为大家服务。2018年,我为大家收集老照片,精心制作了两集美篇影集《青春好年华 悠悠同窗情》,并为同学印制成美篇书。受到了同学们的一致赞扬。这册美篇书也同时赠送给了杭师大档案馆。</p><p class="ql-block"> 每次群里开展活动,都得到同学们热烈的响应。现在,大家能在这个群里,尽情地享受着对杭师学校生活的满满的回忆、感受着快乐和同学间的温暖情谊。我觉得在读书期间,同学之间都没有现在说的话多呢!</p> <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杭师情》群友在郭庄聚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全体到会者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杨一青同学和余老师亲切握手问候</p> <p class="ql-block">杭师附小(学军小学)是我成长的地方,它是我走向教师进修学校工作的摇篮。我深深地怀念她。退休后,我多次去参加他们的退休教师活动。和一些好同事几十年保持友好往来。“君子之交谈如水”,但在关键时刻总会出现在眼前。</p><p class="ql-block"> 和我教过的一年级小学生,至今,还有不少保持着微信联系,参加他们的聚会活动。</p> <p class="ql-block">2001年,我参加老杭师附小的教师聚会活动。这里有不少位是当年在南山路老杭师附小工作过的老教师。</p> <p class="ql-block">到会时,曾一起在杭师附小工作过的602班同学合影。</p> <p class="ql-block">2004年新校舍建成,我们的同班同学杨一青任学军小学校长了,他召集我们回校参观团聚。</p> <p class="ql-block">2008年,我和一起参加100周年校庆活动的同事李汉老师及学生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参加杭师附小五、六十年代教师的活动。很怀念那些年的同事,那些年的生活。</p><p class="ql-block">那时,我们这批单身老师住在校宿舍。晚上,一边在办公室批改作业,一边经常恶作剧,打闹嬉笑。李敏如校长曾说,“白天学生闹,晚上老师闹。” 白天是一本正经的老师,晚上是调皮捣蛋的孩子。难忘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退休许多年后,我还参加学军小学的退休教师活动。</p> <p class="ql-block">去良渚随园嘉树养老公寓,探望原杭师附小副校长张启华和教导主任李丽仙老师。</p> <p class="ql-block">去上海时,独约在学军小学工作过的老同事朱巧云老师到酒店见面畅谈。</p> <p class="ql-block">张胜乐老师患重病,我们即赶去望江山疗养院探望,后又去他家里拜访。</p><p class="ql-block">与唐淑华、张胜乐夫妇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特别没想到的是,在2016年,杭师附小67届五甲班的学生,费劲周折找线索,要找到他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一年级班主任施美姣,要和我来一场聚会。终于如愿找到了,他们立即筹划聚会,开车来接我。</p><p class="ql-block"> 几十年的分别,我还能依稀的辨认出当年许多名学生,叫出他们的名字。他们还兴奋地回忆讲述起,当年到老师家做客的情景。在美国的学生,还当场打电话来给群主,他说,施老师是我当年“心中的女神”。</p><p class="ql-block"> 我们没有什么仪式,见面了就促漆交谈,只有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之间热热闹闹,开怀大笑的场面。这次聚会,真是让大家喜出望外,激动万分!会后,我和同学还分别制作了影集。</p><p class="ql-block"> 聚会后,我把一直保存着的,当年有的小朋友入学时送给我的半寸小照片找出来,照片背面还留着稚嫩的笔迹“送给亲爱的施老师”,作为礼物回送给她们。转发在他们群里,又掀起了一阵热烈的反应。这次聚会,真是让大家喜出望外,激动万分!</p> <p class="ql-block">这一个班的聚会已经参加了许多次了。当年最顽皮的学生是最早的积极组织者。他们的情谊都在我制作的影集里永恒!</p> <p class="ql-block"> 我们居住在老杭师玉皇山校区不远。前些年,我们几乎每年都要去一次看看母校。杭师后来又归杭师大所属,成为杭师大基础教育学院。接着又改为杭师大音乐学院,最后成了杭师大美术学院。不管怎么改,这儿仍然是我们的老杭师,我们的家。</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25年,我们又一起去看看母校。我们感到年事已高,以后可能不会再来了。</p><p class="ql-block">我们仅仅是再看看,再走走。</p> <p class="ql-block">他一定要再走上去看看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再抚摸一下他亲手栽下的泡桐树,都长得那么粗大了!</p> <p class="ql-block">即将离开学校,我们在操场旁又坐了一会儿。我喊住了路过的员工,请她替我们拍了一张照。</p> <p class="ql-block"> 后记</p><p class="ql-block"> 2022年,我参加杭师大举办的“顾西林老师诞辰130周年纪念活动”后,就想着要做一部美篇来回忆记叙我与杭师的情缘。因为年事已高,这部美篇要叙述的事很多很多,还要收集老照片和参考一些资料(看一下余则楠的回忆录),觉得工程比较大。一直拖到今年才动手。</p><p class="ql-block"> 我已是耄耋老人,今年86虚岁。虽然记忆力还不错,但是要完成它,体力上有些不支,确实需要有点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可是,我还是想做成,在杭师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今天终于完成。谢谢所有关注并帮助我完成这项工作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杭师 602班 施美姣 2025.3.13日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