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一条挂壁公路打通了沟里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青山绿水、悬崖峭壁等迷人的风光正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避暑、休闲。因此,这个被大山阻隔了几个世纪的沟里人终于敞开了开放的大门,迎接着八方宾客。很多村民也因此吃上了旅游饭,过上了富足的小康生活。这便是远近闻名的锡崖沟。</p><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到锡崖沟是在1974年7月。那时,我们正在古郊中学读高中。我们全班60多名学生分别来自古郊、六泉和马武寨三个公社,是古郊中学高中历史上唯一一届通过考试选拔招收进来的学生。同学们基础较好,也很热爱学习。给我们代课的教师学历都比较高,事业心强,有来自山西大学的,也有来自天津的……他们为了我们的学习都兢兢业业。记得我们的数学老师为了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讲得更加直观、具体,让学生容易接受,他通过个人的努力制作了很多教具:为了把坐标这一数学知识讲透彻,他用小黑板做成了坐标图,拎来就能使用;他还用木头、泥土做成了讲述立体几何用的模型,如立方体、锥体、棱台……从天津来的孟老师给我们讲物理课,尽量利用实物教学。一次讲电动机的原理时,他从农机站请来了工人师傅,把电动机搬到了教室里进行讲解,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我们多数学生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的劲头鼓得也很足。但好景不长,正当我们努力学习之时,从上面刮来了一股不正之风,把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说成是“教育回潮”。于是,一股反“教育回潮”的风气自上而下刮了下来,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破了。学生应该到生产实践中去,到生产第一线去,开门办学,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到学校开垦出来的荒地进行劳动,还经常到古郊村参加生产队的很多劳动。为了体现出开门办学的实际行动,经学校领导决定,我们高中三班的全体同学要到锡崖沟实践锻炼一周,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p><p class="ql-block"> 锡崖沟和我们同属一个公社,由于大山的阻隔,道路崎岖难行,就像一个近在咫尺的异乡。从沟里走出来的人少,从外面进去的更少。除锡崖沟本村的同学外,对于和我一样的其他同学,锡崖沟给我们的感觉就是一个隐藏在大山里的村落。独特的地理特征、村庄的历史以及风俗习惯吸引着我们每一位同学,我们都很想借此机会去揭开蒙在心头的那层神秘面纱。当学校开过动员会后,我们每个人的积极性都很高,盼望着那一天尽快到来。</p><p class="ql-block"> 7月25日是我们去往锡崖沟的日子。清早起来,我们每个同学都准备好了到村里去的部分学习用品,有的同学还带上了换洗的衣服。灶上又给我们每个同学发了两个馒头,作为午饭。把所有带的物品装在一个简易的背包里,吃过早饭,我们朝着锡崖沟的方向出发了。我们高中三班是学校的老大哥班级,为了给其他班级的同学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古郊村民留下好的印象,出发时我们在学校站好了队列,整整齐齐地走出校门,走过古郊村的街道。出了村后,我们才自由地行进。</p> <p class="ql-block"> 七月底八月初的太行山区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炽热的阳光炙烤着广袤的大地。大田里的玉米、谷子都已抽穗,玉米棒上的红缨在阳光的照耀下格外耀眼,青青的谷穗在微风的吹拂下不停地摇曳。</p><p class="ql-block"> 我们沿着赵马公路爬上柳江沟的盘山公路,穿过有着神话传说的七里辿,经岭东、汲好水,再攀上榆树沟村的大山沟,便上到了东庙华。站在东庙华的山岭上,太行山的雄奇伟岸让我们惊叹!奇异的山峰、壁立的悬崖,山沟中弥漫的雾气都让我们大开眼界。放眼望去,层峦叠嶂的山野就像大海中卷起的层层波浪,一直延伸到天际尽头。向下看,处在大山深沟底部的锡崖沟隐约地进入了我们的视线。</p><p class="ql-block"> 时间已来到十一点左右。我们在山岭上休息后,沿着一条蜿蜒在山间的人行道盘旋而下。刚开始,坡度较缓,和我们村里的山路基本一样,走起来比较随意。但是越向下,道路越来越陡,向上望去,感觉高高耸起的大山似乎要从头顶倒了下来;向下看,几乎走在了悬崖边上。对于还没有走过这条路的每一个同学来说,都有一种恐惧的心理在心中徘徊。大家两眼盯着路面,小心翼翼地向下挪动,丝毫不敢松懈,只管专心走路。</p><p class="ql-block"> 不多久,我们便来到了最险的一段路,是一段在悬崖上凿出来的路。路基大约有两米宽,路边上就是几十米高的崖壁。像我这样有恐高症的人来说,丝毫不敢向路边看一眼,每个人都只管专心走路。恰巧这时,一位同学可能是由于太紧张,不知怎的把来时带的馒头掉到了路上。随着路面的倾斜,馒头向下滚去。于是他立即趴下去,伸长手臂才捡回了即将掉落悬崖的馒头。这惊险的一幕让我们很多同学都惊恐万分。几十年过去了,直到现在,很多人还能想起来。</p><p class="ql-block"> 穿过挂在悬崖边的道路,我们便沿着陡峭的“之”字形道路继续向下走去。快到沟底时,便看见清澈的泉水从山涧汩汩流出,在低洼处形成了一个个小水潭。水潭清澈见底,成群的小蝌蚪在水中自由地游动。周边草木在水中形成了倒影,一个个的小水潭就像是一幅精美的图画,舒心养眼。下得沟底不久,我们便来到了沟里的第一个村庄——西崖村。下山的路终于走完了。</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刚下来的这条山路是20世纪60年代修筑的。后来听村民给我们演讲课时专门讲到了这条路的来历。这条路未开通前,锡崖沟人到公社或者县里开会办事走的是一条盘旋在椿树磢的一条窄窄的山间小道。道路陡峭难行,只有身体健壮的人才能从这里走出来,一些妇女老人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村里的大黄梨、山楂、柿子等山货,村里人吃不完只能烂掉。道路难行成了困扰锡崖沟人生产生活的重大障碍,也成了上级领导时常关注的事。</p><p class="ql-block"> 有一年,县里的一位主要领导要亲自到村里看看。由于不能通车,只好找来了两匹马,一个人陪同他前来。他们骑着马匹来到锡崖沟周边的山岭上时,看到险峻陡峭的山路,马也吓得不敢向下走了。因此,锡崖沟道路的艰险,群众出行困难立即引起了领导的重视,于是县里给村里拨来了3600元的款项,让村里修一条出山的路。当拿到这笔巨款后,村委会决定要重新开凿一条出山的道路,不仅要让人员顺利通行,还要能走驴,把沟里的山货驮到山外面变成现金。</p><p class="ql-block"> 修路这一重大的决定得到了村民的积极响应。于是,由村干部、退伍军人、民兵、村民组成了一支修路队伍,开始了在悬崖上筑路的艰难行程。他们用的是镢头、钎、撬、扁担等简易的工具,在大山上挖出供人和大牲口走的道路。要修一条走出沟里的路,需要在悬崖上开路,这是一块硬骨头,但再硬也得去把它啃下来。一位退伍老兵带领村里的年轻人攀上崖壁的上面,用绳子固定好,把人从崖壁的上面吊在空中。他们用钢钎和铁锤艰难地打出了一个又一个炮眼,把炮眼里装满炸药。经过爆破,岩石被炸裂落在了崖壁下面。经过他们一次次的艰难付出,路终于完成了。从此,锡崖沟出山的道路变得宽了起来,不仅人走在上面有了安全感,还能让大牲口在上面行走。路开通后,沟里的黄梨、山楂等山货运了出去,变成了现金。</p><p class="ql-block"> 我们走进西崖村,一座座石头垒成的房屋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放眼望去,整个村落完全是一片石头的世界。房屋用红石板砌墙,墙壁的石头是一层厚石、一层薄石,村民把这种结构叫作“一抖一卧”。并用石灰勾勒出一道道显眼的白缝,看上去整齐划一,就像一幅精美的图案展示在人们的视野里。很多房屋的顶部都用了当地生产的青瓦,和红石的墙壁结合,端庄大方。居民的住房有独家小院,也有许多人家聚居在一个大院里,院墙都是用石头垒成的。猪圈、茅厕也只是用几块红石板围成。窄窄的街道上铺着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板。此外,还有石磨、石碾等传统的生活设施,保留了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村民们在院里院外、路边岸边栽种了桃树、杏树、大黄梨。大黄梨是锡崖沟的特色农产品,它皮薄肉厚,脆甜可口,堪称梨中上品。正值七月的高温季节,宽阔高大的山体上到处都是一派郁郁葱葱的夏季景象。</p> <p class="ql-block"> 走出西崖村后,我们沿着通往生产大队办公地点的道路走去。走在青石板铺就的道路上,向上望去,高大陡峭的大山在锡崖沟村庄周围高高耸起,直插云端。朝南眺望,被大山围起来的深沟蜿蜒着伸向远方。向下看,绝壁红崖形成了又一条深沟,看得出锡崖沟是一个沟套沟的地方。在红崖和陡峭大山的接壤地带形成一个缓坡,这便是锡崖沟村民居住的地方。在居民的院落、道路两旁、荒坡、到处生长着各种果树,很多树上都是果实累累。一些早熟的水果已经成熟,让我们垂涎三尺。但是我们得遵守纪律,那时候“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革命歌曲是我们在学校经常唱起的。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是我们的行为准则,不能有危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所以,锡崖沟生长的水果没有因为我们的到来而丢失一个苹果,一个桃子。锡崖沟村民生活的缓坡地带在我们当地老百姓把它叫作“二道辿”。住在这种叫作“二道辿”的村落还有很多,如附近的昆山村、郭亮村……锡崖沟则是南太行地区“二道辿”村庄的一个缩影。</p><p class="ql-block"> 村干部对我们来锡崖沟搞开门办学非常重视,尽最大可能为我们提供了好的生活条件,让我们吃好饭、睡好觉,保证我们的安全。现在想起来,在20世纪70年代的农村,农民生活都比较困难,能让六十多名学生来搞“开门办学”并提供食宿,体现了锡崖沟村干部和老百姓宽广的胸怀和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我们来到生产大队的队部后,受到了村干部的热情接待,并把我们男同学领到了睡觉休息的地方——大队部的楼上。被子、褥子整整齐齐地放在两排苇席上面。从学校出发,经过五个多小时、五十里路程的艰苦跋涉,很多同学的身体都像散架似的,躺下来好好休息是最好的享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