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散文/图:月生水工/水工Ai</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背景音乐AF:《卡尔贝尔的忧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编辑:以文挥戈</p> <p class="ql-block"> 近五十载悠悠岁月,如穿越时空的摄像机。老家陬市镇那昔日的古朴与今天的繁华交织。我的乡愁在时光中沉淀,幻化成底片留存往昔,见证发展。那是我对故乡的深深眷恋,是变迁中永恒不变的温暖牵挂。——题记</p> <p class="ql-block"> 已年过半百的我,心底那份乡愁的深处珍藏着一叠泛黄的底片,它们浸透着沅水潮润的雾气,浸润着武陵山脉的灵秀,尽显陬市镇五十载岁月的沧桑。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暮色到二十世二十年代的晨曦,九张底片在脑显影液中缓缓舒展,一连串老地名老风物在胶卷上执着地闪烁,如同孔家河渡口的渡船,始终游荡在时光的巷口,摇曳着我系满乡愁的思绪。</p> <p class="ql-block">第一张底片:1976 年晒谷禾场上的铜。晒谷场的土墙之上,“农业学大寨”的标语若隐若现。身着蓝布衫的赤脚医生背着药箱穿过稻田,裤脚沾满了黄泥。田间村民边劳作边听老辈人港″上街咚咚锵,中街买婆娘,下街当铜缸″醒头话和“三洲三街三楼三码头”陈年往事。陬溪区石灰厂揭煤盖、采石灰石放炮或是生产队队长的铜锣一响,整个镇子乡村都回荡着“呷饭哒——”的吆喝声。观音桥头的老篾匠用武陵话责骂偷竹片的孩子:“你这个化生子,莫跑!”黄昏时分,队里的煤油灯下,会计拨动着算盘核对工分,算珠的碰撞声与沅水的呜咽交织成麻绳。隆冬时节,人们围着火坑烘火,听着老头儿神秘地讲述,前几年沅水河水暴涨时,犀牛岩水面底下冲出一只有“四川娥眉”字样的木桨,还涌出红尾红眼鳊鱼群的故事。这张底片映照出那个物质匮乏却充满干劲的年代,人们在简单与质朴中编织着生活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第二张底片:1983 年木排坊的苏醒。改革开放的春风裹挟着桐油香而来。沅水河滩再次响起古老的“嘿嚯嘿嚯”号子,扎排汉子用河洑关土话高唱:“洞庭湖里浪打浪,陬市伢儿行头昂。”柏油马路上一群往街上蹦跶的小伢儿欢快地唱着:“上街的饺儿下街的糖,河洑的饺(油)条一排长”。汽车站门口“花生瓜子辣萝卜”“呷圆地还是呷扁的”的叫卖声也搭乘上了长途客车。解放街的剃头铺子飘出邓丽君的歌声,中街电影院里《少林寺》的打斗声馋得候场的水老官吹起口哨,东风闸东边纸厂门口的黄昏,挤满了观看《霍元甲》电视剧的后生们。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靠在“常德卷烟厂”的广告牌下嬲卵谈,还有的提着四喇叭的录音机骑着摩托车,在大街上“一希一条浪”。官码头的石阶上,身着卡叽布的老妈子售卖着麦芽糖,玻璃罐里黏稠的金黄,那甜味历经五十年仍未消散。这一幕,仿佛是时代变革的序曲,传统与新潮在碰撞中相互交融。</p> <p class="ql-block">第三张底片:1990 年录像厅的霓虹。下街瘸子老板的喜来登店铺、桥港桥头的邓师傅照相馆的客人开始变得稀疏起来。镇西南岸的鸬鹚洲陡然竖起了第一台电视机天线。河堤下的纸厂又开始炫耀式安装起第一台大彩电。解放西路的录像厅亮起了霓虹灯,港片的枪声惊飞了屋梁上的家燕。老板娘用普通话+方言呼喊:“今晚放《英雄本色》,是颜色的色,不是好色的色哦——那个周润发那个若干帅——硬是帅得你看到哒,心里几得气人!”木排工段的最后一批排古佬蹲在沅水河坡的青桩下抽着红盒子芙蓉王牌香烟,看着货轮拖着汽笛声碾碎河面日干长的倒影。上街的窑货铺老板将从新窑上贩来的坛坛罐罐换成了塑料桶盆,嘴里絮叨着“塑料片子革了陶器厂的命”。中秋节老月饼的渣渣儿落在地上,成了鸡鸭的零食和蚂蚁的年夜饭。在这里,我们目睹了时代发展的匆匆脚步,人们的生活逐渐被新的元素所充实。</p> <p class="ql-block">第四张底片:1998 年洪水中的端午。“还在天天打广告,喝了没有一点暖用!”在众多村民还在骂<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株口服液”的时候,</span>沅水却如黄龙般猛涨。长乐院河堤的扎实已内化为村民的踏实。二洲十八村的龙舟赛却在暴雨中照常擂鼓,桡手们高喊“压浪——压浪——”冲进漩涡。老粮站的麻石门槛被内涝淹了半截,戴着斗笠的镇民划着澡盆转移腊肉坛子。镇郊高湾村搬到堤院里的村民,乘着破旧的小船,抱着吓哭的小伢儿,又躲进了山窝窝里的老屋。水退后,昔日遍地“浪架柴”的欢喜变成了今天到处“渣子坨”的讨嫌。红坡峪土地庙前晾晒的族谱洇出墨痕,散发霉味。“湘航客运站”“陬市电影院”“徐溶熙苏维埃”几个字反倒更加清晰。胆大的村民在洪水里捞了他人在鱼塘里养了几年的大鲩鱼,还不忘“火哈蓝星(过分自夸)”:“想呷鱼不用养,洪水来了张哈网!”。幸运的孩童在泥浆里捡到光绪年的铜钱,挂在颈间当作护身符。那肆虐的洪水,冲不垮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第五张底片:2005 年消失的吆喝。“大米调米粉啰——”“黄豆换酱油啦——”“磨剪子嘞——戗菜刀——”的尾音被超市促销广播截断。走街窜户的货郎已成为记忆中的风景。不绝于耳的BB机寻呼声、电话亭里煲电话的身影,已然消声匿迹。老茶馆拆除了雕花门板改建成前卫时尚装饰的网吧,穿着校服的少年在《传奇》《红警》《帝国时代》里疯狂砍杀时,柜台玻璃下还压着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粮票。澧家洲的渔民以摩托艇取代乌篷船,却依旧在船头供奉着龙王菩萨。杜家湾板壁屋的影子都被小洋楼的阴影所吞没,经常失火的呼救声已然成为夕日湾场里故事和事故中的呐喊。乡间小路常能听见水牛哞哞声,最后都消逝在菜市场屠宰区的喧嚣中。冬至打糍粑的石臼被捐赠给民俗馆,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摄时,糯米香早已消散在中央空调的风里。传统的吆喝声渐行渐远,但那些曾经的记忆依然深深烙印在人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第六张底片:2012 年铁路穿过稻田。黔张常铁路的桥墩扎进茶林稻田,刺破晨雾暮雪。推土机的轰鸣声中,六棵松下的土地公像被悄然请进祠堂,供桌前多了瓶红牛。东林村与东风村合并,村民为保留使用哪个村名争得面红耳赤。几位村民边乘坐“慢慢游”,边嫌弃看某农庄卫生环境“窝比”的同时,却不断地<span style="font-size:18px;">“火暖行”:港归港,这个农庄的</span>“狗蛋包天”做得真的日干好呷!他们全然不管高挽的裤脚,大大方方地拥进了高铁站的候车厅。穿着高铁制服的姑娘用普通话报着站名,背包里却揣着母亲塞的桐树叶粑粑。老水泥厂改成管桩场,老供销社改建成物流站,比邻杜家湾的数个湾场一起被填建为“亿都国际装饰城”,老搬运工休息时刷着抖音,外放的“我们一起学猫叫”与仓库深处残存的算盘声尴尬对视。现代化的交通设施带来了便捷,也让古老的乡村与外面的世界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第七张底片:2018 年抖音里的傩戏。这一年,乡村振兴的春风吹遍了陬市镇的每一个角落。乡村振兴的标语爬上明清时期的马头墙。抑叶大道将数个农村送进了城中村的朋友圈。网络和那个叫“漏油漆”的“猫”跑进了家里,而自来水管龙头、天燃气阀门成为村民最明白最喜欢的“漏油器”。大妈大嫂把冰箱当作收纳柜,里面的土鸡比活鸡的寿命还要长。一年只加一次油的私家车住进了农家小院的偏房。宋家生态园的游客举着自拍杆拍摄傩戏,面具后的老艺人用陬市土话念咒,直播间的弹幕飘过“666”。小马山村的无人机在稻田喷洒农药,智能音箱用塑料普通话播报天气时,晒谷坪上的石碾子突然裂了一道缝,露出民国三年的谷粒。古老的文化在现代科技的映照下,绽放出崭新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第八张底片:2020 年口罩与族谱。2020 年,疫情的阴霾笼罩,但陬市镇的温暖从未缺席。疫情防控喇叭用常德话循环播放:“我吹过你吹过的风,不算相拥算密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不算相逢算次密接——打疫苗啰!打完疫苗才算相拥,才算相逢啰!”捐修杜氏祠堂的收款二维码盖住了“天地国亲师”牌位。穿着防护服的镇医给独居老人送药,竹篮里却不忘放一包陬市桂花糖。几位曾经问我“现在哪个当毛主席”的老人家也平安走出疫情。他们的后人从此将历代主席画像请进了堂屋。修谱理事会在微信群争吵了三个月,最终将“女性入谱”条款印在宣纸上。那夜,青龙村的百年香樟落了满地老叶。在困难面前,人们相互扶持,传统与现代在特殊的时期找到了新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第九张底片:显影中的未来。未来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充满了希望与憧憬。此刻的底片正在定影。工业园区的光伏板吸收着阳光,飞沃新能源的机械臂节奏,竟与当年排古姥扎筏的韵律暗自契合。桃三中改成中小校的教室里传来双语朗读,走廊墙上挂着沈从文《长河》的选段,有孩子用荧光笔在“故乡”二字上画了颗爱心。新修的小洋楼屋子盖上了光伏网,生活除了“晒太阳“又多了个“用太阳”。二楼还设置了无人机快送阳台,贴上了大大的收件人信息二维码。走人家拜年时打跑胡子胡了牌,只需把明堂和息说明白,人工智能牌盒子就会告知上下家各出“多少等”,政务中心的指纹机取代了公社印章。但办证老人裤腰上,仍系着 1976 年晒谷场分的那串铜钥匙。时代在进步,而那份对故乡的深情始终未曾改变。</p> <p class="ql-block"> 我摩挲着底片边缘齿孔,听见桥港铜铃、龙舟鼓与长乐坪高铁呼啸在时空交织。那些被沥青覆盖的青石板、被普通话稀释的乡音、被二维码折叠的族规,原来都悄悄隐匿在胶卷的银盐颗粒里。当无人机掠过沅水时,某个排古佬的后裔正在操控台前哼起沅江号子——有些东西,连时光的显影液也无法使其褪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编撰者简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以文挥戈</b>(笔名):属京兆郡宝田堂楠竹铺<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杜氏</b>(今湖南桃源);字辈名:“<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胜江</b><b style="font-size:20px;">”</b>;号:“<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月生水工</b>”,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名:<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水工Ai</b>;曾事学、农、商、工、技、兵、军、政,现供职某地市政部门,业余好思政、军事、教育、宣传、诗文、音乐、围棋、摄影、兵器、兵法、融媒、烹饪、垂钓、易经、八卦、五行、四柱(八字)、风水、卜筮、梅花易数、谱牒、命(取)名、品鉴、预测、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等。诗文作品曾见诸《解放军报》《战士报》《中国人口报》等;崇尚融媒传播并成功统筹导制多部军地专题片;善用美篇融媒编辑,追求诗文、音画、视频和谐统合,先后有《诗词赋“五常”数学通“万象”》《痛》《花妖·翻唱版》《桃花源之歌(歌词)》《一碗常德米粉 一碗不绝乡愁》《不忘初心 永怀信念》等<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2000+</b>篇作品获美篇平台“加精”特别推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