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的建筑画第十一集,德县路(上)

老嘎

李老师近照 1德县就是现在的德州,在德占时期,该路被称为霍恩洛厄街(也被译作哈楼威路),是为了纪念当时的德国首相霍亨洛厄而命名。霍亨洛厄没有德国的首任首相俾斯麦的名气大,但他在德国出兵胶州湾一事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凭借这份“功绩”,他在胶澳(青岛)的道路命名中占有一席之地。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德县路改名为治德町,1922年12月,中国政府收回青岛后改称德县路。百年老街德县路,是德占时期围绕着观海山,划分华人区与欧人区的分界线(德县路以南为欧人区),她与沂水路一样,是德国人在青岛首先建设的城市干道,也是链接大窑沟建材基地到总督府,迎宾馆等运输通道。该路上有法院,教堂,医院,学校,别墅,公寓,浴池,商店等等建筑。见证了青岛历史的百年风韵,沧桑故事。<br>  德县路基本呈东南、西北走向,东南始自湖南路、经明水路、湖北路、安徽路、曲阜路、浙江路、平度支路、肥城路、博山路、潍县路,西北抵达中山路与保定路交口,全长约840多米。 德县路最南端是从总督府广场开启,这里是青岛最美的地方,画面左边是总督府,对面是小青岛,中间的是开治酒店,右边是胶澳帝国法院。德县路也是根据北单南双的门牌牌号,胶澳帝国法院排在了前面。 胶澳帝国法院旧址坐落在原总督府广场的西侧,此前法院长期在原清总兵衙门(现市人民会堂前身建筑)办公。地理位置对于彰显一座建筑的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胶奥帝国法院与其北侧的总督府相得益彰,一起显示着德胶澳政权的威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院大楼从它建成后就一直属于司法系统使用。建筑的拱形大门内,门楣装饰有橡树叶纹样的木雕。内厅高6米,厅内设一巨大的石椅,有大小审判庭、办公室等房间31处,室内使用了大块的毛面花岗岩装饰门框,看上去非常独特而厚重。主入口处于其内部功能分区的十字交叉点上。<br>  1914年11月日本占领青岛后,在此设立了青岛军政署,实施军事统治,1917年1月,军政署撤销,设立青岛民政署。 这是胶澳帝国法院的西南面,这座历时两年(1912——14年4月),由德国人汉斯·费特考尔设计,两层砖石木结构,建筑面积3 126.53平方米,大小房间31处,并有地下室和阁楼。红瓦蒙莎屋顶,黄色拉毛墙面附浅壁柱,蘑菇石勒脚,立面的窗体深入墙体50厘米左右,巨大的三联长窗,以粗花岗石贴脸,曲线山花和粗条石檐口呈纵向,间或横向分隔,构成良好的遮阳设施,并赋于整个立面以立体感和生动感,使整个建筑具有厚重,粗犷的特点。 1922年12月北洋政府收回青岛后改为胶澳商埠青岛地方审判厅,1929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将审判庭改称青岛地方法院,1935年分为山东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和青岛地方法院。1938年1月,日本再次占领青岛,于当年12月成立青岛地方法院和青岛高等法院。1946年1月南京国民政府又恢复了山东高等法院第二分院和青岛地方法院。1948年1月,山东高等法院第二分院改为山东高等法院青岛分院。1949年建国后相继为青岛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市南区法院,现为市南区检察院。 这是建筑的北立面,建筑摒弃了古典柱式,趋向实用。主体为花岗岩墙基,东北角转角为弧状,转角处有一设计独特的角便门。北侧面延续有一大坡面屋顶的两层建筑,与建筑南部构成完整的E形平面。无论从内部的使用舒适度来说,还是从外观的生动与精致来看,这栋建筑都极有风情 这是帝国法院的鸟瞰图画。帝国法院筹建时间较晚,总督府前的核心地带当时已经建筑林立,留给帝国法院的地块形状和地势都不佳,建筑师汉斯·费特考只能依据地形把几组形制不同的建筑有机地组合起来,所以这座建筑从北面、东面和南面看起来各有特点,十分灵动。这座造价不菲、体量庞大。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德县路周边的地图。图中标明了各个院落的门牌号 这是1910年在观海山的视角看到的鸟瞰图画,从左到右依次为总督府,帝国法院,德县路1,3,4,5,6,7号建筑,在当时,由于安徽路因大花沟还未填平,许多建筑并为建设,但,那时的岛城已形成红瓦绿树的欧式风貌。 这是局部放大图,当时还没有观海路,也许观海路20号是后来划分到观海一路上的。 以上都是局部放大图 这是德占时期青岛的德县路与明水路路口的图画。右边的建筑是路德公寓。 这是1910年明水路20号建筑的北立面,从规划的角度上来讲,从明水路这条之路上开门对于德县路上交通更加有利。资料上没有找到其最早的房主, 这也是局部放大图,右边的建筑是路德公寓,左边是明水路1号建筑。 德县路1号址最初有一栋建于1901年的住宅,小巧玲珑,带阁楼,是德县路建成最早的住宅。1901年1月5日的官报有一条记载,称赫尔曼·沃尼格竞购此地。沃尼格的职务是海军高级军需官,1902年的住址在德县路,可推测德县路1号的最初业主就是此人。而此人1905年起不再出现于行名录的外国人名单中,估计已离开青岛,但其住宅作何处理未知。 这是德县路1号建筑的背立面。 这是德县路3号(左边)和1号(右边)最初建成时的样子。 过了几年,德县路1号和3号又扩建了,但是,周边依然大都没有被开发。显得有些荒凉。 这是德县路1号和3号楼的局部放大图。 <p class="ql-block">德县路1号楼在1913年地籍图中,该地块的主人变成了那位研究青岛德占时期老建筑绕不开的人物:因贪污被革职后,1909年起以德国籍夫人名义在青岛购置大量地产的前津浦铁路北段总办李德顺。大约1930年代,李德顺将这处小楼拆除,新建一座三层现代主义风格住宅。1938年1月,日军第二次占领青岛,李德顺叛国投敌,任伪治安维持会常务委员。1945年,李德顺卒于德县路1号住宅。解放以后,德县路1号曾是青岛市教育局办公楼,直至1990年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