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逛豆腐池胡同

六渡桥土著(李民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胡同·杨昌济故居</span></p><p class="ql-block"> (2025 . 03 . 13)</p> <p class="ql-block">豆腐池胡同位于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钟鼓楼北侧,胡同西口就是鼓楼北边的小广场,距鼓楼步行分分钟的距离。历经沧桑的鼓楼鼓声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让人心生敬畏;钟楼的钟声飘荡在胡同的上空,又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转。</p><p class="ql-block">豆腐池胡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的重要居住区,汇聚了众多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胡同的名字来源于当年附近的豆腐作坊,那时这里的居民多以制作豆腐为生,因而得名。</p><p class="ql-block">暮鼓晨钟、寒来暑往,豆腐池胡同还保存着一处名人故居。杨昌济北京故居,毛济东和杨开慧在这里相识、相知到相恋,毛泽东和蔡和森曾在这里居住过。</p><p class="ql-block">杨昌济长沙板仓镇人,教育家,毛泽东和蔡和森是他的学生。杨昌济北京故居位于豆腐池胡同15号,是一座民国时期的民居建筑。1918年杨昌济被校长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全家从湖南迁居至此,当时为豆腐池9号,大门上挂“板仓杨寓”的铜制门牌。该故居为两进院落,坐北朝南,前院有南北房各三间, 后院有北房四间,占地面积约360平方米。杨先生及夫人住外院,其子杨开智住里院;外院北房为居室,杨昌济夫妇住东里间,其女儿杨开慧住西里间。</p><p class="ql-block">同年8月,毛泽东为组织湖南青年赴法勤工俭学,应老师杨昌济邀请从湖南首次来京并居住此地,与蔡和森暂住南房靠近大门房间。不久,由于来京的新民学会会员居住分散,不便开展活动,转住北京大学附近的吉安所左巷8号。毛泽东一方面协助勤工俭学事宜,一方面在职求学,请杨昌济帮忙找个事做,杨先生就把他介绍给了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李大钊,李大钊请校长蔡元培批了个条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份差事。</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毛泽东曾说过:“我年轻时曾经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工作过,那是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有很多书可以看,马克思主义就是在那里认识的。”</p><p class="ql-block">北京之行,打开了毛泽东的眼界,迈出了他从湖南走向全中国、全世界的第一步。豆腐池胡同、杨昌济故居,毛泽东早期投身革命的红色地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