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庄舞的艺术魅力/起源/文化遗产

工程师许(爱摄影的小学生)

<p class="ql-block">‌锅庄舞‌,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锅庄舞主要分布在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孜,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区。‌‌</p><p class="ql-block">起源与发展</p><p class="ql-block">锅庄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吐蕃时期,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舞结合的圆圈歌舞形式。早期的锅庄舞与宗教和盟誓活动密切相关,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由“礼俗”向“民俗”转变。</p><p class="ql-block">舞蹈形式与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锅庄舞的舞蹈形式一般由男女各排半圆拉手成圈,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包括“悠颤跨腿”、“趋步辗转”、“跨腿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p> <h3>萌芽时期锅庄舞是随着藏民族生产生活的发展而丰富完善的。由于对自然界的种种现象迷惑不解,原始社会的先民们产生了种种迷信和宗教的形态,如巫师与巫术,拜物教与图腾。这种宗教信仰渗透了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也融合到了民间歌舞艺术里。远古西藏的六大氏族均为崇拜图腾的氏族。《西藏王臣记》中写道:“上部阿里部分是大象和野兽区;中部卫藏部分是野兽和猿猴区;下部多康部分是猿猴和罗刹区”。图腾偶像的树立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神合一的思想。源于这种思想方法的基础,模仿图腾形态动作的舞蹈便产生了。摹拟飞禽走兽而舞,是人神合一,氏族神秘互渗的思想方法再现。</h3> <h3>锅庄舞的起源<br>历史渊源综合概述关于锅庄舞的起源,并无确切的史书记载,但从锅庄舞的表演形式和动作构成的舞蹈语言来剖析,可以确认这是一种原始的舞蹈形式。这在青海湟水一带出土的大通县土家孙寨古墓彩陶盆原始舞蹈图上也可以得到印证。这只彩陶盆据测定其真实年代约为五千至五千八百年前。锅庄舞可能是在原始时期图腾信仰、巫舞(模仿部落图腾动作的巫舞)、祭祀盟誓仪式舞蹈等综合性因素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