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二班《道德经》37章成志主任智慧分享3.13

心念若水

<p class="ql-block">第三十七章 </p><p class="ql-block">道常无为而无不为。</p><p class="ql-block">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p><p class="ql-block">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p><p class="ql-block">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p><p class="ql-block">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孩子面临高考可能会有一些反常的行为,玩游戏、不上学,请假外出等,家长们焦虑不已,难以接受,结合37章智慧,家长应该怎么做?</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成志主任:</b></p><p class="ql-block">其实,这往往只是孩子想要休息一下的简单愿望。我们应当将其视为单纯的休息,不用想得太多。因为我们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所生发出来的念头和行为,会给孩子带来不必要的负面反馈和复杂的情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交流时,我们的语气、眼神、表情都可能传递出错误的信号,让孩子觉得我们不支持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这就是叛逆情绪的来源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把问题想得太复杂了。只要我们一动念,就可能陷入错误之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37章告诉我们,“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意味着,在面对变化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与简单,不要过于思考和复杂化问题。</p> <p class="ql-block">对于高考前的孩子出现的问题,我的建议是让他们发泄出来就好,或者附和他们,不要想得太过复杂。一旦我们给予他们过多的反馈和意见,试图用一大堆教育的道理去纠正孩子的错误,孩子可能就不再愿意与我们沟通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要保持正知正念,以简单、朴素的心态去面对孩子的情绪和反应。这时候可以帮助他们去放松,一起做一些简单的事情,如爬山、看电影、玩手机等。这样不仅能缓解孩子的压力,还能增进亲子关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夫妻相处中,有时候爱人只是为了喝一点酒而已,但爱人却会想太多。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只要我们能坚守自己内心的正知正念,一切都会往好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生出很多不一样的变化,但我们只需简简单单的对待就好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爱人认为少兰是有能量和能力的人,一直在背后默默托起这个家,那么如何理解能量和能力?有为和无为?</span></p> <p class="ql-block">成志主任:</p><p class="ql-block">能量和能力是如何显现的呢?</p><p class="ql-block">能量是在无为中显现的,</p><p class="ql-block">而能力则是在有为中展现的。</p><p class="ql-block">为学和为道是两个不同的系统,</p><p class="ql-block">从道的角度彰显的是能量,</p><p class="ql-block">而从学的角度展现的就是能力。</p><p class="ql-block">学是需要有所作为的,而道则是不需要刻意去作为的,它是自动呈现的。</p><p class="ql-block">当我们没有具体的事情呈现出来让别人感受到我们的能力和能量时,我们就做到了无为而产生的能量。</p><p class="ql-block">光想着无为而不去做任何事情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先有作为才能达到无为的境界。</p><p class="ql-block">善财老师为什么带孩子走进大自然?</p><p class="ql-block">为了感受万物的能量并得到能量的回归,我们需要走进万物中去接触它们。</p> <p class="ql-block">我们鼓励大家开屏,其实从道的角度来看可能是错的,因为道法自然,但如果你不主动去接触和体验万物,那么所有的道法都不会自然地得到体现和回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道德经告诉我们阴阳平衡的根本原因,而“万物自化”则需要我们去深入理解和领悟。无论是自动发声还是自我发声,都要靠自己去实现和完成。别人无法替代我们的发声和进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二班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需要靠自己去成长和进步,我们只能做到提醒和召唤,但最终醒来还是要靠他们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五化合一老师强调“自我消化、自我德化、自我进化,因缘点化”,这一“化”字便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需要我们深入感悟,与身边的人产生共鸣,同频,方能领悟其真谛。因此,我们在行事时,不应给自己设置无谓的障碍和枷锁。烦恼往往源于内心的束缚,而大道至简,我们只需保持简单的思维,顺其自然地去做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化而欲作”,如同孙悟空七十二变,但我们要看清,那只是一个化身,真正的源头在于本质就是那块石头。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从而增添了许多不必要的烦恼。面对事情,我们应冷静处理,“清静为天下正”,以静制动,因为心若安定,万物自然也会安宁,你安心了,孩子,家庭都安了。</p><p class="ql-block">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当我们以开放的心态去看待他人,就会发现他们各自的闪光点。</p> <p class="ql-block">在传习社的日子里,我与众多学长交流,深知他们的需求,与奎哥相处也是如此,我们主动寻求同频,而不是强求别人与自己一致。</p><p class="ql-block">善财老师之所以能与孩子聊得投机,是因为他懂得孩子的心声。同样,我们也要学会倾听他人的心声,与他们产生共鸣和同频。</p><p class="ql-block">金刚经有云:“我以32相观如来。”我们众生应以不同的视角去关注世界的变化。菩萨会根据不同身份的人去布道,或樵夫、或屠夫、或圣贤。</p><p class="ql-block">因此,在与大家交流时,我们应因材施教,不要千篇一律。这就是老师所说的无常之道。</p> <p class="ql-block">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中,探索二班不会有一成不变的规定。我们鼓励大家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来决定如何行动,尽力而为,但不强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学会融入环境,主动适应变化。当我们主动去适应环境时,才会发现世界的美好与神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习道德经时,我们将原文原句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慢慢领悟其中的智慧。你会发现,学习之路越走越宽广,越学越有劲。今天的分享完毕,明天继续,感恩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