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乡愁与正义的交响乐章</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文/任志民</b></p><p class="ql-block">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情。杨恩章是我的老政委,也是我的山西老乡,因为文字不泯的诱惑,感谢首长接纳了我。</p> <p class="ql-block">杨政委1945年出生在山西省河津市庄头村,1965年2月应征入伍,同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历任65集团军宣传处长、193师政委和炮14师政委等职务,凭借其好人品和严谨的工作作风,受到上级的认可和部属们的尊敬。他曾被65集团军通报表彰为优秀师职干部,先后两次在原北京军区大会上介绍过人品官德修养的体会,一次介绍过所在师经常性思想工作的经验。退休后,三次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一次被授予“文明休干”称号。</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省河津市庄头村,提起老政委杨恩章,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虽然离乡从戎60年,现已经退休他乡多年,仍对家乡充满深情,关心村里建设和发展,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无论是村里改建学校,建设文化活动广场,还是整修道路,他都踊跃捐款。杨政委是家乡戏剧迷,又是普及戏剧文化的助推者。十多年前,他回老家发现一些戏剧爱好者因对音像设备缺乏认知,苦于不能随身携带随时收听收看,他便花钱买了几部播放器送给几位老者,还购买了十多张SD卡复制好剧目精彩唱段,送给周围的戏剧爱好者。一传十,十传百,村里不少戏剧爱好者,很快都购置了便携式收音机或唱戏机。每当晚饭后,村头巷口的蒲剧唱腔就此起彼伏地响了起来。老同学杨喜科跟他开玩笑说:“你这次回老家,是专门促消费来啦!”他笑答:“有钱不花,走了白搭。花点钱买乐呵太值啦!”</p><p class="ql-block">杨政委对家乡的深情,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行动上,更融入了他的文字里。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着家乡的优良传统。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军,登门给杨政委送来村志稿,让他修改,并委托他写篇序言。杨政委夜以继日,仅三天时间,就写出了四千余字的序言。在阅改30余万字的村志中,一丝不苟,尤其是涉及本村变迁的历史年代和史实,翻阅史书,反复核实。他还从省市县的政府网站中,认真查找有关本村的报道,新发现了村志中未涉及的几处新资料。他先后五六十次与村志编写组成员在电话和网络上进行商榷。村史编写组的联络员郭安福深受感动,在去年九月份发帖称赞安慰说:“恩章哥,我对工作就够认真了,谁料你比我更认真。好大哥,完成修改时间到12月份了,有的是时间,你要注意休息,保持身体健康。”</p> <p class="ql-block">他在写的几篇乡愁散文中,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家乡的美丽风光和悠久历史,倾吐了游子爱乡恋乡之情。在《乡颂》一文中,他表达了故乡是灵魂归宿和永恒港湾,深情地说:“岁高年迈的游子,双脚很难再踏到故土,而弥满乡愁的赤子之心可以常常抵达!”</p><p class="ql-block">在《永难泯没的红枣情》中,又这样发自内心的表述:岁月留痕,环境造人。少年在故土度过的短暂时光,在每个游子的心内身外,刻下了永远抹不掉的印记!久居他乡的游子,即使到了古稀、仗朝之年,不仅难改家乡的口音(乡音),从小在故土养成的独特口味(乡味),更是依然如故,一成不变。这是因为游子总是把乡愁乡爱寄意于记忆中的家乡食物,揉进自己舌面上分布的每个味蕾。在脑海深处,也将 “儿时的味道”“老家的味道”“老娘亲手做的饭的味道”,铭记为最贪馋的味道。 </p><p class="ql-block">还有,在另一篇写乡戏的散文中,他这样描写恋乡之情:家乡戏蒲剧的唱腔很有特色,慷慨激昂和委婉柔和兼备,粗犷豪放和细腻缠绵共有。流传的许多剧目的剧情戏词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生哲理。看了听了使人激奋,令人陶醉,又深受教益。俗话说:人遇喜事精神爽,时逢盛世歌声多。如今,我辈乐享晚年,思念故土,对家乡的戏剧的兴致愈加浓郁,更加痴迷,本人也随之由“小戏迷”发展到了“老戏痴”。这些话,从心底道出了杨政委对家乡的深深眷恋。</p> <p class="ql-block">老政委对事业和正义的追求,体现在他的官德与人品中,体现在他为人处世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他心胸坦荡,为人正派,诚恳直率,与人为善。无论对工作还是对同志,他既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又讲求实际,讲情讲义。尤其是他对部属公正公平相待,又严又爱,奖惩分明,该批即批,当提照提。时间虽然过了近三十年,但提起老政委人们仍称赞有加。原《战旗报》主编孟祖眉,曾在老政委手下当过科长,他在政委《人品与文品》一文后写道:“人品好,官品正,文品直!杨政委是我的好老师、好领导,也是做人的好榜样!”原老部下何德成这样说:“文心亦人心。依今看来,文以盛人心载政道。</p><p class="ql-block">老首长的文章文心之纯文品之正,体现了一个老党员对党之忠、对业之勤、对民之敬、对友之爱、对兵之亲。我每篇必读,是鲜活的传统教材。”书画家杨俊亮,看过老政委赞赏老部属的文章后,发文让《丰融春秋》主编齐志峰转告老政委说:“看到老首长杨恩章的这篇文章,百感交集,肃然起敬!杨政委真是个有情有义之人!这么多的老领导、老同志、老部下都能回忆起来,并用详实的文字大加赞扬,深情厚谊跃然纸上!我没有在杨恩章政委手下工作过,但同在六十五军政治部共事,杨政委为人处事、高超的领导艺术和文字水平却是人人称道,有口皆碑的。”“跟您这样的领导三生有幸!我还第一次读到赞赏下级的文章!有的人官当大了就再看不起曾经同级下级的人了!这种让人寒心的人不在少数!敬佩您,真正的德才兼备,德艺双馨!”杨俊亮还在刊物上发表了赞老政委的题词:“机关工作大手笔,文章精道众称奇,严于律己保清廉,尊师爱下重情义。”</p><p class="ql-block">我发现在老政委写的《别样的战友情》一文中,曾受过误批或过头批评的四位部属,对他仍热情相待,高度称赞。他曾工作过的193师政冶部,曾有这样的说法:“谁挨杨主任批评多,谁的进步快。”看起来,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虚妄。曾挨他批评最多的老科长马振环,在一次发帖中说:“不忘曾经,永记恩德!政委确实倔而直,刚而硬!追随你一生,死而无憾!文章写得好!可见政委笔力地道,知识深厚。足可以警世人,戒官人,育后人。”曾受过过头批评的电影家协会原副秘书长李景富,在文后这样写道:“您的人格魅力令人佩服。您的文章既是老首长的经验之谈,也是警世通言,还是醒世恒言,大赞您! 您文、人合一,真实、真诚!”原579团政委付献山,在文后发帖作了如此评价:“向老政委致敬:难得好领导, 无私品刚正。治军要求严, 当面敢批评。对事不对人, 功过是非明。 日久见人心, 久别显真情。”</p> <p class="ql-block">老政委退休之后,仍执着地坚持真理,追求正义,挥笔痛斥官场上的丑恶现象和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尽力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贡献微薄之力。他先后写了《说官德》三本书,近五年又为纸刊和网刊写了百篇文稿,有45篇被有关刊物评为精品,其中一多半为剖析恶习俗风的内容,为端正官场和社会风气奋力鼓与呼。他对官场及社会上跑官买官、笑里藏刀、互相算计等腐朽庸俗之风,进行了较为尖锐深刻的剖析。他对跑官买官现象深恶痛绝,这样痛斥道:这些人信奉的腐朽哲学是“奶多者是娘,钱多者是爹,权大者是爷”,对自己向上爬用得上的高官,自认小三辈,溜舔跪拜,夜暗钻穴,跑官买官,送钱供物,一副奴才相,乞丐样。</p><p class="ql-block">他在文章《势利眼的“变色术”解析》中,深刻揭露了势利小人的丑恶嘴脸和卑劣行径。他认为,势利眼是一种人性的迷误和人品的恶俗,更是官德的毒瘤和为官从政之祸端。他呼吁人们要警惕势利眼,加强人品和官德的修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交际观和价值观。正如素不相识的网友孙朝健这样评价他的文章:“杨老,喜欢您文章犀利的风格!有的如战士手中的匕首,白刀子进去, 红刀子出来,刀刀见血;有的像大夫手中的手术刀,刀到病除。向您学习!向您致敬!”</p> <p class="ql-block">在我与老政委的接触中,他对党的事业热忱忠诚和对部队建设的负责精神,他的正直诚实公道的人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炮兵第14师任职期间,为了力克用人上主观随意性和讲私情私利的弊端,立规矩,设关口,集体把好用人关和用钱关。根据用人的德才能绩四大要素 ,设立了政治素质、军事技能、民主测评和政绩评估四道考核“关卡” ,并通过操作性较强的具体措施严格把关。在不到两年时间内,全师共提升近300名干部的职务,另有多名优秀士兵和志愿兵提干转干,上上下下普遍反映良好,没有出现一起告状的。对于师的这种用人经验,65集团军政治部通报转发,原总政治部的有关刊物上也做了推广。杨政委说,用硬梗梗端正用人之风,对领导干部来说,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解脱。</p><p class="ql-block">在杨政委和党委“一班人”的共同努力下,仅经过半年的时间,过去较为散乱的状态明显改变,出现了众口称赞的喜人局面:领导班子心齐风正,机关关系协调,上下步调一致,乱告状现象再未发生,各方面的工作都出现了显著进步,出色完成了实弹射击和谐拍电影等重大任务。在他任职一年零8个月的时间里,全师没有发生刑事案件和行政亡人事故,也未出现严重违纪现象。上届班子留任的政治部王七军主任,甚为感慨,他在几个公开场合说:“真是出乎意料,仅半年时间,师的面貌就大变了样!”</p><p class="ql-block">军委原副主席张震考核师班子之后,给予高度评价:“党委是合格的党委,领导是坚强的领导”。杨政委代表师党委,在65集团军班子建设交流大会上,介绍了题为《用学理论凝聚人心,靠强班子打翻身仗》的经验。然而,在上上下下的赞扬声中,老政委却主动向军区领导请求调到地方部队。但他一如既往地坚守岗位和履行职责。</p><p class="ql-block">一天,他正开师常委会并拍摄有关录像时,接到了去大同军分区报到的电话通知,当即对录像员说:“别录了,免得以后还得重拍”。然后对大家说:“我在咱们师的使命到此结束,我该退场了”。说完,便提起文件包离开了会场。对老政委的这一举动,当时好多人不理解,甚至感到惊讶,说在顺境之中、赞扬声中不该主动请退,老政委坦然地说:人应该有自知之明,见好就收,我年过50,也该给年轻人腾位置了。</p><p class="ql-block">杨政委人品和言行,曾深刻影响了周围的同志们。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相信在老政委等老一辈长者中,会更多地用自己的行动和言论传递正能量和正义,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b>作者简介:</b>任志民,军旅作家。山西芮城人,现定居天津,曾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多次获得全国和全军奖项。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津散文研究会会员,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天津日报》《天津工人报》《学习强国》《山西日报》《运城日报》等媒体和平台,其中散文作品《紫藤花又开》《最爱槐花香》入选2022年中考试题百度题库,并被列入中学生课外读物拓展阅读读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