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建议(一)——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龚清鼎

<h1>  历经漫长的岁月沉淀,“时间+汗水” 的传统教学方式尽显疲惫,遭遇了瓶颈,难以再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更难以适应当下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此时,县区新一轮课改的浪潮汹涌而来,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希望。然而,在这股浪潮中,我们必须保持冷静与理性,切勿陷入“标新立异”, 企图“一鸣惊人”的误区。在此我想元末农民起义军朱元璋的战略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也许可以给我们的课改几点观念建议。</h1><h1> <b style="color:rgb(51, 51, 51);"> “高筑墙”</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在课改语境下,<b>一是</b>指筑牢坚实的基础,如营造氛围、建立制度、规范课堂秩序等。我们基层学校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优势,更应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课堂教学要求抓起;<b>二是</b>抓住核心摒弃干扰。作为教学管理者与一线课改专家,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课改的本质与核心。回顾课改发展历程,国内涌现出了众多颇具影响力的教学模式,但教育部并未将其全面推广,也未将其否定,原因就在于每种模式都有存在的价值,也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既然是这样我们的起点与终点在哪儿呢?我们要明白——课改初心是改变“课堂练得少”,反之我们就应从课堂“练得多,练得好,练得有质量”下手,提升“课堂练”的强度与质量,使其能真正巩固知识、培养能力,便是一切课改的核心要素。其它一切手段、方式、程序、规范等都是为做好“课堂练”服务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在众多的模式面前迷茫。</h1><h1> <b style="color:rgb(51, 51, 51);">“广积粮”</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是指要广泛积累各类资源与经验。从当前各种成功教学模式中汲取精华,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课改中,丰富我们的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水平。另外,从2011年到今,我县的课改已走过了14个年头,14年间教育技术、脑科学、心理学、学习科学研究又对学习的产生机制与发展原理提出了许多新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学习特点以及心理发展需求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因此,我们也要加强这些理论学习,才能保障我们的课改不陷入经验主义的泥潭。</h1><h1> <b style="color:rgb(51, 51, 51);">“缓称王”</b><span style="color:rgb(51, 51, 51);">,</span>警示我们在课改过程中,切勿急于求成,过度追求表面的成果与声誉。在课改初期,我们不应将精力过多地放在打造独特的品牌或模式上,而应专注于核心工作,至于教学模式的名称、呈现形式等细节,当我们将基础打牢,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成果后,特色与价值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位教学副校长曾感慨:“我也是深感责任重大,一直担心这次课改我们没有形成自己的东西,学校滞后,没有改变。” 这种忧虑在众多管理者心中普遍存在。但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急于打造独特的模式或成果,渴望独树一帜,彰显与众不同,恰恰是最应规避的风险,将大量精力耗费在追求形式独特、名称响亮等细节上,这无疑是舍本逐末。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