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2017年2月24日教育部办公厅提出《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2022年开始在我们当地各学校逐渐开启了课后服务模式,各种争议声音不断。</p> <p class="ql-block"> <b>一、开展课后服务目的的解析</b></p><p class="ql-block"> 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p><p class="ql-block"> 1.目的应该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2.帮助集中解决按时接送学生的困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应该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p> <p class="ql-block"><b>二、当前乡村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出现的新问题</b></p><p class="ql-block"><b> (一)增加了学生的负担</b></p><p class="ql-block"> 分,学生的命根,考,教师的法宝。当前文化成绩是每位教师、家长关心的重点。高考考试制度成了搞一切应试教育的挡箭牌。</p><p class="ql-block"><b> 1.从课程设置来说。</b></p><p class="ql-block"> 九年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国家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国家未来的建设者。也正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来的教育应该思考的三个问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那么中小学开展的课后服务也理应要在回答这个问题上进行。</p><p class="ql-block"> 课后服务主要为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等。注重启发式教育、自主学习、兴趣培养方面。一天的文化课程“负重”很大,课后服务应该是放松的、快乐的。</p><p class="ql-block"> 根据笔者的了解,在各学校中,文化课仍然是课后服务的主流,占80%以上,虽说课后服务可以是做作业,但基本上呈两种形式。一种非常负责任的老师,会用来上课或者讲练习,对未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是不公平的;一种坐在讲台“守课”,效果有待考究。</p><p class="ql-block"> 农村很大一部分学生,各种原因导致学习一般,学习兴趣不高。一天到晚都是紧张的学习任务,必然导致厌学学生骤增。本来还有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现在倒好,每天就是课堂,就是作业,就更加厌学了。</p><p class="ql-block"> 劳逸结合,尽可能激发学生活力,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才是教育该有的状态。</p><p class="ql-block"> 因此,课后服务安排艺术类、知识拓展类、科学兴趣类最为恰当。这些内容应该是国家课程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的补充。这些课没有固定的教材,需要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同时又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选修课程,才能让学生在日常“主科”学习中释放压力,同时又增强了音乐、美术、体育、科技等其他方面的素养。</p><p class="ql-block"> <b>2.从学习时间的来说。</b></p><p class="ql-block"> <b>睡眠不足。</b>在国家双减政策下明确提出了睡眠管理,小学生应当达到十小时,初中生应有九小时。但据笔者所了解到的数据,很大一部分乡村学生的睡眠是不足的。早上6:00起床,晚上21:00以后睡觉,占50%以上,这些学生睡眠是远远达不到要求的。有了课后延时服务,乡村学生回家做作业到十点钟以后仍是普遍现象。学校学习本就紧张,这样不仅没有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相反还挤占了学生课余时间。</p><p class="ql-block"> <b>上下学时间。</b>现代经济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乡村孩子上学时间并未得到“便利”。大部分学生住的离学校并不近,小学生8:00前赶到学校,公交车并不会像城市那么多趟次,如果赶不上就会很麻烦,因此不管初中生、小学生只要是坐公交车的都会早早的六点或更早时间起床。放学基本上小学16:30,初中17:00以后,课后延时1小时,学生就得晚回家一小时,农村公交车没有那么准时,往往放学后从候车到发车再到回家基本上1个小时左右,大部分学生回家还要走十几分钟路,远的要走个把小时。特别是冬天,五点多放学,还在坐车就天黑了,还有几十分钟摸着黑走回家。</p><p class="ql-block"> <b> 在校学习时间。</b>以往没有课后服务,学生在校学习与休息时间还是比较科学。但增加一节课后服务后,为了在放学不是太迟,势必缩减中午时间,提前或取消早读时间,推迟放学时间。给学生早上到校,午间休息带来不便。特别是很多学校还上着2节课后服务,有些有早自习、晚自习的笔者就不加以论述。</p> <p class="ql-block"><b>(二)增加了家长的负担</b></p><p class="ql-block"> <b>1.时间上的负担。</b>课后服务的背景之一是解决孩子放学早、家长下班迟的问题。乡村学生的家长分为2种。一种父母在外务工,学生为留守儿童,多坐车上下学。一种父母在家,有少部分接送,多数也是坐车上下学。乡村学生家长大部分没有城市人那样十分规律的上班时间,或做点杂事,或干点农活。课后延时服务也是考虑家长上下班时间而出台的,但农村家长大部分不存在这个问题,所以不延时,不会造成家长上下班与接送冲突,相反,延时了,农村交通不便,更造成了新的矛盾。</p><p class="ql-block"> 相反,学生过早的到校,过迟到家给家长带来很大麻烦。在家的家长95%会下地干活,学生早、晚餐过早过迟都增加了负担。</p><p class="ql-block"> 因此,课后服务的开展用来帮助家长解决按时接送学生困难,在乡村并不是共性问题。</p><p class="ql-block"> <b>2.经济上的负担。</b>农村家庭虽经济条件好转,但在当前高生活成本的时代,收入低的仍是普遍现象,生存压力仍然很大。每学期每个学生300元以上,多的可能500元、600元,如果家里有2个小孩就更多了。乡村学生在工作日放学后去培训班参加文化培训极少,减轻家长让孩子在校外培训的负担不是普遍问题。</p><p class="ql-block"> <b> 3.心理上的负担。</b>课后服务原则上是自愿参加,但具体操作上会产生问题。</p><p class="ql-block"> 统一延时服务必定伤害部分学生,个别条件差、交通不便的不情愿上课后服务。课后服务大部分时间都有作业任务安排,一周5节,一个月20节,一个学期不上就是近百节,肯定有影响,另外,你不上课,有些老师是有想法的。</p><p class="ql-block"> 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在做文化类课后服务时,会有意无意追求教学成绩,势必会要求每一位学生参加,如果不参加,成绩又不好,老师很难做到心理平衡;另一方面只要是收费,肯定是会动员更多的人参与。那么就算是学生本人不愿意,或者是家长心里不接受,但碍于怕学生在学校学习受到“偏见”,不得不“自愿参加”。这与课后服务增加家长幸福度相违背的。</p> <p class="ql-block"><b>(三)增加了安全隐患</b></p><p class="ql-block"> 1.过晚到家,增加了很大的危险性。这主要是春冬季,天黑的早,住在偏远的学生较多,坐完车还有一段山路要走。农村不像城市到处有灯光,人口密集,路面较好。</p><p class="ql-block"> 2.交通不便有潜在的危险性。因为公交车发车频率比较低,车次少,那么学生上下学就会比较赶,车上又比较挤,路况并不好,增加了危险性。另一方面家长为了方便用农用车辆接送,或者村里学生一起“包车”上下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农村留守儿童多,家长不在家,都是老人家监管,延时以后,给老人接送增加很大麻烦;老人不接送的留守儿童,如果遇到回家晚,老人家会提心吊胆去找人。</p> <p class="ql-block"><b>三、建议与思考</b></p><p class="ql-block"> 1.取消课后延时服务,恢复正常上下学时间,学生就会有更多的空余时间进行自主学习,缓解学生学习时间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助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p><p class="ql-block"> 2.国家课程设置十分科学,要落实好就需要加强监督,强制执行。地方要落实国家课程全面发展,像当前重视体育一样也重视音乐、美术、科学、道法等课程,全面开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3.解放思想,避免过度内卷。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兴趣培养。可以在不延时课后,不压缩中午或课间时间的情况下,在下午开展1-2节适合学生综合发展的艺术课程,解放教师也解放学生,激发教育活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当然,笔者见识有限,只做个人思考,未必科学,但绝无坏心,若有不当请读者与同行谅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