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写作之——读写结合和课后改稿会(一)

玫瑰之心

<p class="ql-block">11月16日,大课间,集合七(15)班几位同学,就最近的“写出人物的精神”主题写作,结合读写结合的方式,开了个小型的改稿会。</p> <p class="ql-block">作者李奕瑶,写自己身边的同学,取题实是随意。对于“她”的外貌描写也不精准,可参照《列夫·托尔斯泰》一文,通过夸张、比喻等方式去写她的外形,达到生动传神的效果。另外,对于选材,不够典型,可有意去观察,记录,可向同学了解,寻找到更好的素材。</p> <p class="ql-block">文章学习《邓稼先》一文的标题式写作,写了赖老师生活的几个片段。本文同样存在选材的问题,不够典型。典型的选材是怎样的——是邓稼先面临井下信号测不到时说“我不能走”,是闻一多在群众大会上指着特务大骂。也就是说,典型的素材最能体现人物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笔调轻松写意,写日常小事,只能叙述在“松”和“紧”之间,在“庄”和“谐”之间没找到最佳的平衡。要搞清楚,文章你想塑造谁?可参照谢子萱《小王》一文,“她拎着一个袋子,满脸杀气地走进来”“她的嘴皮像火车一样快速驶过”“一改往日‘灭绝师太’之风范”,此类语言轻松幽默,又带着郑重,极富表现力。这应该是你努力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拿母亲下班回家,还在洗一家人的衣服来说,这类素材并非不可写,类似的小事几乎经常发生,我们也借此感受到母亲的辛劳和隐忍。</p><p class="ql-block">我们的描写为何总局限于母亲洗衣服时的场景,她的动作和神情,她的身影,总拘泥于她的皱纹和白发。</p><p class="ql-block">不妨将注意力,转到那块木质洗衣板,它原本凹痕清晰,日复一日,转角竟磨得光滑,刻痕也正变得这样浅。</p><p class="ql-block">素材这样一处理,是不是面目一新了?</p> <p class="ql-block">记叙文中的语言描写,一定要真实,文中的“不怕,有妈在”就丧失了真实性。另外,雨夜母亲背孩子看病的素材,或许陈旧,即便写,也必须出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朴实的题目,并非不可,文章语言有些作文腔,少了些文学性表达,改变这点的捷径,就是读书,学以致用。</p> <p class="ql-block">《我的班主任》选取了日常的几件小事,塑造了一个平易近人、勤劳、有教育智慧的老师。可语言读起来,总觉过于平淡,有些无味,可参照胡适《我的母亲》和学生佳作《石榴和橙子姐》,多读,定会新的体会。语言的生动不一定依赖于技法,类似修辞和写作手法,更重要的,应该是用心。</p> <p class="ql-block">以人名取题,不可取;写“最强优点”,事例典型,但限于笔力不够,运动会800米跑,场景紧张吗?激烈吗?如果是,请让这种氛围流淌于笔尖。因为这可以充实人物的形象;人物的神情或动作,是否用心留意过,或者是否有类似经验,如果有,请把她写丰富,因为这可是让人物特点更真实鲜明。</p> <p class="ql-block">总之,大多数人,存在选材不典型的问题,所选素材,应该是最能反映人物的精神。第二,要明白,我要怎样写,以怎样的角度,最能把人物写生动,——语言、动作、神态等角度细腻刻画,这是其一;其二,对比、欲扬先抑等手法也要存于脑海,并能灵活运用。第三,写出一篇好文章,不要相信“一见钟情”,要相信“蓄谋已久”,久久为功,要耐得住性子,多思索,多读同类题材,更要百遍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