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十里扬州路

锡蜴44468807

<p class="ql-block">3月10日与初中同学一起参加国康公司组织的扬州三日游,上午九点多钟即到达了扬州瓜洲。本拟游览张若虚纪念馆,无奈是周一,为全国统一的博物馆、纪念馆休息日,无法享受此高雅的文化艺术盛宴。改为在瓜洲古渡公园游玩。</p> <p class="ql-block">瓜洲古渡在扬州城南,是长江北岸伊娄古运河的起始点。古往今来无数的旅人和文人墨客从这里经过,他们喜爱于此的古运河风光,从隋焬帝到明清际扬州八怪都写下诸颂诗,故瓜洲又被人称为“诗渡瓜洲”。其中有盛唐时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我等古稀老人则对其“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最有感悟。到此一游,五十多年前下乡插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同学们回忆起来不胜唏嘘。</p> <p class="ql-block">邗沟与扬州的缘分,始于诸侯争霸的东周。春秋后期,地方诸侯势力相互兼并,继晋楚争霸之后,长江下游的吴国崛起。基于西征楚、南攻越、北伐齐,与晋争夺盟主的军事策略,吴国依托境内众多的江河湖泊,大兴开凿水道之举,以便运兵输粮。邗沟就是在此背景下,由吴王夫差开凿的。就连著名的扬州,也是公元前486年,由吴王夫差在蜀冈修建邗城所开启的。</p> <p class="ql-block">瓜洲紧依古运河是扬州现在的水利水文风景区。我们一行绕过瓜洲船闸,步行至瓜洲古渡公园。这里绿树成荫,曲径通幽,十分恬静。园内有御碑亭、望江亭、沉箱亭、银嶺塔、园中园等古址新景。我们漫步其间,欣赏园林,边走边看,拍照留影,感古颂今,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到近期经考古发掘出并复建的扬州宋夾城。宋夹城位于保祐城和宋大城之间,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地在瘦西湖公园东面不远,是个免费的城市公园,时下桃红柳绿,春色宜人,正适合春游,我们走走看看,拍拍照也逗留了二个多小时,再去扬州职业大学附近的悦享电竟酒店住下。</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早餐后,乘坐大巴车前往享有“园林之盛,甲于天下”美誉的瘦西湖公园。瘦西湖它原名保障河,是宋保障城的护城河,因身形清瘦而得名,全长约4.3千米 ,水域面积约5万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这里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身。长堤春柳是瘦西湖的招牌美景,春日里,柳丝摇曳,如烟似雾,行走其间,满心惬意。五亭桥更是惊艳,桥上五亭风姿绰约;二十四桥承载着千年诗意,让人不禁遥想“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浪漫意境。</p> <p class="ql-block">五亭桥左旁白塔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史载借鉴北海琼岛春荫之白塔,高28.5米,由十三天、龛和塔基三部分组成,它是我国现存砖砌喇咻塔为数不多的代表作。扬州至今还流传着“一夜造塔”的传说。著名学者陈从周在《园林谈丛》中曾将北海塔和扬州的塔进行对比,认为白塔比例秀匀,玉立亭亭,有别于北海塔的厚重工稳。</p> <p class="ql-block">上午游罢瘦西湖,下午即去著名的东关街。它位于扬州市中心,由一块块石板铺成主街,走在路上,不时能看到青砖灰瓦的盐商大院,而美食与当地特产小玩意的集中,又给游客增添了逛街的乐趣,不愧为“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号称扬州四大名园的个园就在东关街上。公元1818年由两淮盐总黄至筠在寿芝园的基础上改建成家宅,该园区分为南部住宅、中部花园、北部万竹园和东部花局里商业休闲街区四个部分。园中的假山将四季美景巧妙利用结合到一个空间,融合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被园林泰斗陈从周誉为“国内孤例”,非常值得一看。</p> <p class="ql-block">东关街上还有一座道观,叫作武当行宫,是扬州城区内唯一的道教教观,原名真武庙。始建于明代,因供奉真武大帝而得名。在明宣德三年(1428),知府陈贞在原址上重建了这座庙宇。到了嘉靖四十三年(1564),安徽人耿氏在真武庙立“武当行宫”碣,用以祈福,从此,真武庙便被称为武当行宫。</p><p class="ql-block">道观东墙有一块碑记,略述清咸丰三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光绪初年重建道观,后改为新式学堂,解放后又改名东关街小学的历史。逛完东关街,在马可波罗骑马雕像的广场前等车,回悦享电竞酒店休息。</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细雨蒙蒙,享用完早餐之后,我们乘车前往参观旅游工厂店。由工厂店请用午餐,餐后即驱车回无锡的家。这次春游,享受生活的感觉特别强烈,看到疫情后经济迅速恢复,各方面努力发展内需消费,连我们老年人也自觉作出贡献,心情好,玩得好,真是“春风十里扬州路,白塔亭桥又晤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