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r></h1><h1> 三百五十年前,一个七百年辉煌文明的高原古王国突然消失,只留下一处处断壁残垣的殿堂庙宇,城堡洞窟。是瘟疫,是兵燹,还是地质灾难?至今仍是一个谜。</h1><div><br></div> 古格遗址在暮色里,显得有些孤独,有些苍凉。(上下图) <h1><br></h1><h1> 这就是神秘的古格王国,王国的中心就在距离西藏阿里扎达县城西面十八公里的扎布让区,象泉河畔。我们贪恋札达土林的美色,在土林耽搁的时间太多,很晚了才驱车赶到这里,只能从外面眺望古格王国遗址。</h1><h1> 虽然昔日风光不再,还是能看出当年规模浩大、气势宏伟的高原古城的遗韵。可能是出于防御的考虑,王国都城的城池建在一座黄土山上,有三百多米高。山上建筑、洞窟自上而下按等级排列,王宫高居山顶、官宅,佛殿、僧舍依次往下,最下面是民窟,洞穴。</h1><h1> 正是日薄西山,千年的古城残迹静静的耸立在暮色里,显得有些孤独,有些苍凉。</h1><p class="ql-block"><br></p> 古格遗址房屋、洞窟、佛塔(上下图) 红庙(上图)坍塌的房屋(下图) <h1><br></h1><h1> 古格遗址是一座庞大的建筑群,占地总面积十八万平方米,房屋、洞窟、佛塔六百余座,原来外面有一围城墙,四角筑有碉堡,现在只能依稀辨认。其实王国的遗迹还远不止这些,这里只是原来古格王国的政治中心。因为没开放,我用长焦镜头拍下红庙、白庙、佛塔,又察看了下面密集的洞窟群,觉得这有可能是僧人的住处而非民宅。从门口的大理石牌子得知,古格遗址于1961年便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div><br></div> 密集的洞窟群(上图)古格遗址正门(下图) <h1><br></h1><h1> 史料记载,吐蕃王朝末年,王室动乱,两位接班人,攻伐不止,最终导致王朝分崩离析。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兵败逃到阿里的扎达,被拥立为王。晚年,他把王土分封给三个儿子,即西藏所谓阿里三部(阿里三围)。其中幼子德祖衮占据扎布让(扎达)建立了古格王国。此后,古格王国弘扬佛教,开疆扩土,遂统一阿里全境,兴盛繁荣达七百余年。佛教的复兴使得阿里地区经济也空前繁荣,当时来古格朝拜的僧人,商贾很多,古格王国所辖十万之众。</h1><div><br></div> 加盖的新建筑破坏了遗址风貌(上图)底层民居(下图) 皮央遗址数不清的洞窟(上下图) <h1><br></h1><h1> 为了一窥究竟,我们第二天继续寻访古格王国遗迹,自然要去东嘎、皮央。皮央遗址在象泉河北岸,是一片土山,上面布满当年开凿的洞窟,很密集,说有上千洞窟,山顶上几处红色的断墙大概是当年的佛殿。我们的司机扎西很快找到一位叫强巴次仁的守护人,带我们到山上去看石窟的壁画。山不是很高,但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对我们这两个六七十岁的人来说就是挑战了。</h1><h1> 正在犹豫,看到山前竖着一块牌子,写道:皮央遗址北距托林镇六十二公里,山壁上散落着数千个洞窟,号称“里千户,外干户”,该遗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佛教古石窟遗址之一,素有“第二敦煌”的美称,洞内壁画内容多为佛教典故,人物造型优美,栩栩如生,从其绘画的特点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交流的痕迹。</h1> 皮央遗址洞窟(上中下图) 山顶皮央寺庙(下图) <h1><br></h1><h1> 称古格遗址为“第二敦煌”似乎有点夸张,不过这里洞窟数量远比敦煌莫高窟多,只是这里发现晚(1992年才被发现),保护缺失,且难逃文革一劫,损毁严重。但说古格的佛殿、洞窟的泥塑、壁画非常精美,艺术和历史价值极高,并非虚言。后来我们在皮央看到的壁画印象就很深刻,很独特,感觉深受外来文化影响,应该是来自最早的犍陀罗造像艺术(希腊与印度融合),也确实是多元文化。资料也证实:古格王国为了巩固其统治还曾把西方基督教引入阿里,王后、王子及王室一些人进行了洗礼,学习圣经,当然毕竟阿里苯教、藏传佛教的根基深厚,最终引起佛教徒的暴动,但西方文化已经深刻影响了古格王国应当是不争的事实。</h1><div><br></div> 域外风情的壁画(上图)反应商贸的壁画(下图) 佛教人物壁画(上图)守护人强巴次仁(下图) <h1><br></h1><h1> 文化瑰宝不能不看,鼓足劲随着强巴上山。<br> 通过扎西知道,强巴老人今年七十四岁,笃信佛教,终身未娶,家就住在山下的皮央村,一辈子守护着皮央遗址。<br> 爬到接近山顶,老人拿出一串钥匙打开一间洞窟,漆黑,扎西把照明灯提在手上,让我们进去,灯光很暗,但能看清楚精美的壁画。我们不能不惊叹,距今近一千年,壁画色彩竟然如此鲜艳!画的内容大概是迎请阿底峡大师的盛况,佛教人物等,用笔简练,风格独特,看上去确有外来文化影响的印记。无疑都是稀世珍宝,强巴老人说这里的石窟和壁画大都是文革时被毁坏,这间是他作为仓库保留下来的,听罢,又是一阵感叹唏嘘。据说,皮央还出土了古格银眼,是用金、银、铜等不同的才质混合熔炼制作,是金银佛教造像的最高成就,也是古格人的独门绝技,传世很少,非常珍奇。只是这里没有人知道,当然也无缘一睹真容。</h1><div><br></div> 深受西方艺术影响的古格遗址壁画(上下图) 表现生活的壁画(上图)经书殿门口(下图) <h1><br></h1><h1> 经他允许我们拍了照片,又随他去看经书。经书散落一地,架子上也乱成一团,还有火烧残损,撕毁的,看来还没遇到有识之士整理收藏。我注意到还有几捆黑色的经书。以前听说,古格有一种经书分别用金、银汁,一行金,一行银在黑色的纸上书写,很漂亮,该不是这种吧?仔细查看确实是金银两色。看着这么乱,这么多,心想他肯定不重视这些经文,就提出买一张做个纪念。没想强巴老人一口回绝,说这是神物不能卖!不知怎么,我一下子想起了莫高窟的王道士,他为了几两碎银,把十几箱绘画、经卷卖给外国人。同样贫苦的守护人怎么差距就这么大呢?恐怕只能从信仰上去解释了。</h1><div><br></div> 经书散落一地(上图)火烧残损的经书(下图) 金银汁书写的经书残片(上图)成捆的金银汁经书(下图) <h1><br></h1><h1> 从山上可以看到山下只有十几户人家的皮央村,守候着已经空空荡荡的千年佛教石窟。扎西告诉我们这些人并不是古格人的后裔,谁也不知道古格人的踪迹。根据十三、四世纪到古格传教神父的记载:古格王国当时繁华富庶,盛产羊毛,应该是片绿洲,而不应该是现在这样干涸的荒漠。再看远处的象泉河,水流小的可怜,我猜想古格王国的消失,战争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大概率是因为自然环境的改变,失去了生存条件所致。</h1><div><br></div> 山下的皮央村(上图)东嘎遗址(下图) <h1><br></h1><h1> 离开皮央村,又驱车去看东嘎遗址,这是古格王国建于十世纪的八大寺庙之一,当年也是香火很旺。这里洞窟少,但壁画比皮央保存的好,2013年被列入国务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由地方文化局管理,有点官气,爱理不理,我们提出要参观壁画,说拿钥匙的人不在,我们要等,说拿钥匙的人不一定能回来,只好带着遗憾走了。<br> 还会再来吗?也许,阿里的诱惑谁也不能抵抗。</h1><div><br></div> 扎西和老白(白镜汉)公路边进餐(上图)玛尼堆(下图)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