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燕太学”今何在?

教育研训与历史文化

<p class="ql-block">与老会长冯所海先生交流时提到遵谭镇养所冼夫人庙军坡节问题,今年军坡节主题突出冼夫人建置崖州的历史功绩和民众的感恩深情,也是落实海口市冼学会名誉会长吴永坤提议的实际行动,可喜可贺!</p> <p class="ql-block">红旗镇石窟冼夫人庙今年军坡节,百凤祭神,隆重纪念冼夫人建置崖州的历史功绩,倾情表示当地民众切切缅怀深情,以及坚决落实海口市冼学会名誉会长吴永坤提议,真是学习的榜样。</p> <p class="ql-block">冯会长介绍,这是海南最先于隋代建造的冼夫人专庙,坐落在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明大学士丘濬奏请皇帝赐冼夫人封号“陈村郡主祖殿夫人”,故此后庙称“陈村郡主祖殿夫人庙”,王学萍老领导为庙大门题书庙名匾额。</p><p class="ql-block">今年军坡节,该庙隆重纪念冼夫人建置崖州1485周年庆典,缅怀冼夫人的历史功德,落实海口市冼学会名誉会长吴永坤指示切实举措。国人习俗“逢五逢十”大庆。当时建置崖州,把时隔无政府状态历经586年之久的海南,重新恢复行政,纳入中央朝廷的直接管辖,至今这种统属关系从未中断。冼夫人功莫大焉!</p><p class="ql-block">一直以来,该庙十分重视传统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近两年来,承办省社科联社科月活动“七朝海南首府旧州城遗址”的专家参观考察,以及协办相应的专题讲座,还组织编辑出版《冼祖婆故事》、独幕小琼剧集《冼夫人置崖州》两书,做出了突出贡献。赞!</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冯宝和冼夫人的“崖州政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冯宝</b></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冯宝,字君珍,号元善,北燕皇族后裔,高凉太守冯融之子,冼夫人的丈夫。</p><p class="ql-block">主要政绩:</p><p class="ql-block">促进民族融合:冯宝与冼夫人结婚后,在岭南地区积极推行汉文化,促进了俚族与汉族的融合。</p><p class="ql-block">稳定岭南局势:在南北朝时期,岭南地区局势动荡,冯宝与冼夫人共同努力,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p><p class="ql-block">发展岭南经济:冯宝积极推动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的农业和商业繁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冼夫人</b></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冼夫人,名英,高凉郡人,俚族首领。</p><p class="ql-block">主要政绩:</p><p class="ql-block">维护国家统一:冼夫人一生历经梁、陈、隋三朝,始终致力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稳定岭南局势:冼夫人在岭南地区拥有极高的威望,她多次平定岭南地区的叛乱,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p><p class="ql-block">促进民族融合:冼夫人积极推动俚族与汉族的融合,促进了岭南地区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发展岭南经济:冼夫人重视岭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她积极推动农业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冯宝和冼夫人在岭南地区的政绩显著,他们共同推动了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为岭南地区的稳定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b>三燕太学</b>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燕、后燕、北燕三个政权在龙城(今辽宁朝阳)设立的高等学府。</p><p class="ql-block"><b>历史背景</b></p><p class="ql-block">慕容氏政权的建立与汉化:慕容氏是鲜卑族的一支,在东晋十六国时期逐渐崛起并建立了多个政权。慕容廆时期开始积极推行汉文化,鼓励农耕,开垦土地,实行汉文化教育,为慕容氏政权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都城的营造与文化发展:前燕慕容皝于公元342年定都龙城,并在龙城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龙城成为当时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为太学的设立提供了良好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太学的设立与发展</b></p><p class="ql-block">前燕时期:慕容皝在龙城设立太学,这是三燕时期最早的高等学府。太学以儒家文化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培养贵族子弟和官员的文化素养。慕容皝还亲自参与太学的管理和教学,对学生进行考核和选拔。</p><p class="ql-block">后燕时期:后燕继承了前燕的太学制度,并在龙城继续发展教育。后燕皇帝慕容垂重视文化教育,太学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p><p class="ql-block">北燕时期:北燕时期,太学仍然是龙城的重要教育机构。北燕皇帝冯跋在龙城营建太学,扩大了学校的规模,增加了学生的数量,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的管理和教学。</p><p class="ql-block"><b>太学的影响</b></p><p class="ql-block">文化传承与人才培养:三燕太学的设立和发展,为慕容氏政权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汉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和发展。太学的学生不仅学习儒家经典,还学习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为东北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民族融合与社会稳定:三燕太学的教育活动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通过学习汉文化,鲜卑族逐渐接受了汉族的政治制度、经济模式和文化观念,推动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p><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遗产:三燕太学的存在和发展,为今天的历史研究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朝阳作为三燕故都,保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迹和文物,如龙城宫城遗址、北燕冯素弗墓等,这些都是研究三燕时期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燕太学”今何在?</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 冯宝、冼夫人的“崖州政绩”</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张松</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辽宁国际传播中心主任记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一)</p><p class="ql-block">冯宝、冼夫人向朝廷“请置崖州”后,立即演兵巡防、剿匪安境、促进生产、发展经贸,使贫困落后的海南迅速恢复生机,冯冼夫妇掌控海南政绩斐然,留下千古佳话,如今盛行海南的军坡节非遗习俗,正是当年冯冼军演震慑、保境安民的艺术呈现与历史记录。</p><p class="ql-block">冯宝冼夫人总领崖州军政事务后,随着在全岛实施州政建设,梁大同十年(544 年)底,城池修缮初具规模,崖州治从初址湳(nǎn)滩浦迁到南渡江下游东岸的汉珠崖郡故城址(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旧州城遗址),是为崖州新迁治所。</p><p class="ql-block">汉珠崖郡治具有地理、物产、人口、交通等优势。此外,郡治城根下南渡江畔的埠头渡,是一个非常优良的渡口。埠头湾水深岸陡。渡口处一块表面平坦的巨石,从水下斜卧上岸边,坡度平缓,十丈见方,恰是得天独厚的天然渡口,且顺流百里便出海口。出得海口,沿岸向东或向西环行,可达环岛各港湾码头;若向北行,也很快抵达徐闻大陆。小船溯流而上,直通中部山区。也就是说,埠头渡是海上来的大船和南渡江内河小船承接驳运的码头,亦是水陆转运的码头。</p><p class="ql-block">(之二)</p><p class="ql-block">海南史学家梁统兴在《汉珠崖郡治今何在》中说:旧州村“前为大江,后是一片很开阔的平坦地区,直至几里之外的旧州岭,也就是梁云龙所说的琼崖岭。其岭高200米,四周皆平畴,称得起平地起峰……这里土地肥沃,坡地可耕面积大,而邻近今新坡镇一带是肥美稻田。这里水系发达,物产丰饶,岛西南各地可经南渡江到达城下,岛东南各地可经陆路或乘船经南渡江入海口到达旧州,交通便利。这里农业发达,是人口较为集中的地区,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考查,旧州镇都符合古代择治的标准。旧州村今残存遗址的城垣是结实的夯土,东西长约400米,南北阔约300米,最高处7米,其西残存一段城壕,长约50米,宽2米,深半米。旧州城遗址之后那片较高的平地,可以耕稼,可以安居。”</p><p class="ql-block">2025年3月5日,笔者随冯所海、黄进勇等海南学者考察古崖州城,红土堆砌的城墙遗址犹在,一条残破的青石古路通向南渡江,那是一条控制进出海南的重要水路,漫步江边,还能拾到清代的瓷片,说明直到清末民初,这里还有人居住。</p><p class="ql-block">冯所海先生感叹说,20多年前,这条千年石板路还比较完整,而今已残破不堪。千余年前,冯宝、冼夫人所建的崖州城,似乎被人遗忘了。</p><p class="ql-block">(之三)</p><p class="ql-block">建置“州”的行政区划,振兴武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于是,冯宝、冼夫人在州城四隅建立了四座军营。这四座军营除了防卫州城外,还兼有另外功能。</p><p class="ql-block">据旧州镇文化名人张运美和陈嘉禄介绍:东营(今旧州镇池连十八坡一带)兼为习训营,负责教授道德品行、文化知识、军事知识。此集训军政文武官员,相当今天的行政学院。</p><p class="ql-block">南营(今旧州镇文新十六坡一带)兼为步兵训练营,负责单兵习练徒手格斗、枪械功夫。</p><p class="ql-block">西营跨江在沙源峒(今新坡镇新坡墟一带),为扼守州城水路之要冲,责任重大,兼有队列演练、阵法演练。</p><p class="ql-block">北营(今旧州镇麻钗坡一带)兼为骑兵训练,专为训练骑兵、将领之营。</p><p class="ql-block">同时,还在大屯坡(今太乙村水塘南岸)建供给营,在饭勺岭(今称旧州岭)上建堠台,了望州城周围的军事形势。</p><p class="ql-block">如此,形成了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攻守护卫的军事部署。</p><p class="ql-block">随后,冯冼大军便在海南全岛展开大规模的剿匪战斗。</p><p class="ql-block">在石玉坡伏击战中,据传冼夫人和儿子冯仆左右夹击顽匪,冼夫人在战斗中左臂中箭受伤;在狗俚山攻坚战中,冼夫人的侄女冼柳冲锋在前英勇牺牲……</p><p class="ql-block">又如惨烈的黑山剿匪战。陈朝时,在州治北 50 里处山林(即今海口市美兰区灵山镇灵山墟一带),苍翠蓊郁,盘踞着一股土匪,常年拦路抢劫,图财害命。人们谈匪色变,都不敢到这片山林地区来,称此山为“黑山”。</p><p class="ql-block">冼夫人派三孙子冯盎剿匪,经几番突袭、拦截、周转、搏斗,终于剿灭了土匪,烧毁匪巢,但有六位将士阵亡。</p><p class="ql-block">为了纪念这六位英雄,峒人在黑山高处建庙,奉六位英雄为神明,称“六神庙”,亦称“灵山祠”。明洪武间,朱元璋赐六神衔号,分别称“灵山、香山、琼崖、定边、班帅等”。</p> <p class="ql-block">(之四)</p><p class="ql-block">冯宝、冼夫人几乎每年都举行规模不同的阅兵比武活动,最大规模的那一次发生在农历二月十二,全岛各县峒的令长、峒主都前来参加。冼夫人逝世后,此习依然盛行,遂发展成为军坡节日。清《光绪定安县志》载有这段史事,说:“儋耳千余峒归附冼氏……二月十二为夫人出兵日,俗人每年此日必列旗鼓,显往日威风。”</p><p class="ql-block">经过集训的峒主、峒勇,冯宝、冼夫人分派他们回归乡峒,或分派到各县去,主理当地的政务和防务。</p><p class="ql-block">他们按照冼夫人的指令,在村峒训练峒勇,形成准军事队伍,维护当地治安,并与毗邻的村峒结成军事连营,联防辖境治安。</p><p class="ql-block">各县和各峒,每年亦组织峒勇举行比武。因为他们是土制的地方行政组织,不是军队建制,故只能是临时穿上军装,仿效军队的程序,在山坡上举行操演、比武,称为“装军”。</p><p class="ql-block">如此从上到下,即州、县、峒,形成三级的纵向有效指挥,以及军营与村庄的横向联防、峒和峒之间的相互联防,使得山里土匪无处藏身,无从下手抢劫。土匪减少了,社会安定,峒人安居乐业,海南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p><p class="ql-block">军队是朝廷的,是保卫江山社稷的,是维护州县安定的。村峒仿效冼夫人指挥军队的"装军",是借助军队的风采、军队的威严,振武备,传承冼夫人保家卫国的传统,震慑一方,从而让民众自觉不自觉地增强国家观念,提高军民联防的治安意识,无形之中亦演练了峒与峒之间的联防本领,提高了协作能力。</p><p class="ql-block">因冯宝、冼夫人练兵军演形成的“军坡节”在海南传承千年,盛况空前。以2025年海口琼山区三江镇军坡节为例,来自四个镇11支装军队伍计1000多人,集中到美兰区三江冼夫人文化促进会麾下,举行隆重游军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领袖语录牌方队、人装扮冼夫人骑马巡境、非遗项目军坡节代表性传承人方队、冼夫人封号方队、拥军爱民鉴席、穿杖等。几公里长的街道两旁,人头攒动,鞭炮响不停,手机拍照,视频传向四面八方。媒体人、无人机等不停采访摄像……民间蕴藏有丰富多彩的冼太信俗在海南民间的文化呈现竟是如此丰富多彩!</p><p class="ql-block">(之五)</p><p class="ql-block">冯宝、冼夫人和进村峒、访峒主,宣喻朝廷的政令,传播中原文化,传授防病治病方法,推广大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p><p class="ql-block">唐刘恂《岭表录异》:“新、泷等州,山田拣荒平处锄为町畦,伺春雨丘中聚水,即先买鲩鱼子散于田内,一二年后,鱼儿长大,食草根并尽。既为熟田,又收鱼利。及种稻,且无稗草”(新,今广东新兴;泷,今广东罗定)。《龙城录•老叟讲明种艺之言》载:“深耕穊种,时耘时耔,却牛马之践履,去螟螣(téng)之戕害,勤以朝夕,滋之粪土,而有秋之利,富有年矣!”</p><p class="ql-block">上述两段古籍说的虽是唐朝岭南采用熟化荒地的养鱼技术和深耕细作取得丰收的情况,但亦可追溯到此前 300 年的冼夫人年代,那时的景况与之应相差无几,当然海南的农耕情况亦是如此,或者更为落后。</p><p class="ql-block">在琼中县毛阳地区,过去的“牛踏田”发展成为今天黎族传统文化节日的“斗牛竞赛”项目。</p><p class="ql-block">在海南学者陈雄所著《冼夫人在海南》一书中载有“倡导垦植”的故事。</p><p class="ql-block">话说梁朝时,崖州的生产方式是刀耕火种,相当落后。冼夫人在州治西 3 公里的沙源峒,指导峒民开垦田亩,兴修水利,用牛耕田,又指导多种薯芋、藠(lěi)葱、桑叶等作物,并从高凉运来种苗,提供给村峒。</p><p class="ql-block">峒人没有辜负冼夫人的苦心,辛勤劳作,薯芋连年丰收,并广泛地推广开来。</p><p class="ql-block">此后,每当冼夫人到州城来。峒人家家户户都把收获的薯芋、藠葱、桑叶、橘叶等,摆放路旁迎候,要向冼夫人报喜,犒劳大军,表示感谢。一次,冼夫人边吃边高兴地说:“薯芋繁殖快,象征子孙和事业兴旺发达,事业发展;藠葱根白且长,象征长寿;桑叶、橘子象征吉祥发财。”</p><p class="ql-block">(之六)</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航海业、渔业已有起步性发展。海南岛是大陆通往东南亚的水路必经之地,从福建、广东南下东南亚诸国,或从东南亚诸国前往我国大陆的商船,途中可在海南的港湾泊船,以资补给和船员休息。</p><p class="ql-block">冼夫人有一支用犀牛角制作的手杖,是从波斯(今伊朗国)进口来的。这说明当时高凉的海上贸易已经远达中东一带。这手杖非常珍贵,冼夫人把它送给了陈武帝。</p><p class="ql-block">日本淡海真人著《唐大和上东征传》载:唐代中期,海南岛上生产了珍珠、玳瑁、香料、槟榔、荔枝、龙眼等珍贵物产,不仅取代了从南海诸国进口,而且以“土贡”的方式,或由商人贩运到大陆地区,使海南岛与大陆地区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p><p class="ql-block">唐朝天宝年间,海南的海外贸易已相当发达。日人小叶田淳《海南岛史》载:冼夫人的后人“万安州大首领冯若芳,每年都劫掠两三艘波斯船,夺其所载的货物,又掠其人为奴婢,让这些奴婢散居在南北三日、东西五日行程范围以内的各个村落里。如有客来,常用乳头香为灯烛,一次烧掉一百余斤。他拥有巨额的财货,据说在他的住宅后面露天放置的苏芳木堆积如山……乳头香主要产地在阿拉伯南部。”</p><p class="ql-block">海南学者冯所海先生认为,这段文辞,记述了乳头香和苏芳木是海外进口的物品,唐朝和波斯的贸易来往相当频繁,途中在海南靠岸卸物和补给,应是事实,但说冯若芳“劫掠”波斯船队,实是侵华日军海南海军特务部作者基于日本占领时期的文化统治目的,对冯若芳,对海南人的沫黑和污蔑。</p><p class="ql-block">2016 年,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蒙曼(现教授、全国妇联副主席)在南方日报上说:冼夫人对海外并不陌生,冯冼家族通过“海丝”贸易,把从东南亚获得的财富输往中原,也把岭南、中原的财富输往海外,实现了中外经贸交流。可以说,古时冯冼家族在海上丝绸之路有巨大的能量,也把族系延展到广泛地域,向北延展至中原,向南延展至东南亚。</p> <p class="ql-block">(之七)</p><p class="ql-block">建置崖州,冯宝、冼夫人总领崖州的军政事务。历史学家吴永章《黎族史》载:“根据冼夫人的请命,在儋耳地置郡治理。这标志着历史上黎族土官制的正式建立……冼夫人对儋耳的管辖施政,是通过归附的千余峒首领来实现的。实行土官制结果,使海南地区局势日趋稳定,从而有利于黎族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这种“土官制”,是结合当时情况推行的一种汉俚更为融洽地和平共事的制度,简要归纳就是“以俚治俚”,类似今天的“民族自治”制度。</p><p class="ql-block">从汉珠崖郡一一梁、陈朝崖州——隋崖州(前)珠崖郡(后)——唐崖州——宋初琼州,今海口旧州镇旧州城遗址旧州村曾在千余年间是古代海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真正意义的创始人,正是“请置崖州”的冯宝、冼夫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海南民间蕴藏有丰富多彩的冼夫人信俗文化。</span>琼山区三江镇军坡节,来自四个镇11支装军队伍计1000多人,集中到美兰区三江冼夫人文化促进会麾下,举行隆重游军活动。最引人注目的是领袖语录牌方队、人装扮冼夫人骑马巡境、非遗项目军坡节代表性传承人方队、冼夫人封号方队、拥军爱民鉴席、穿杖等。几公里长的街道两旁,人头攒动,鞭炮响不停,手机拍照,视频传向四面八方。媒体人、无人机等不停采访摄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