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我是农村生农村长的村娃子,尽管后来走出农村进了城市里,也吃了村里人向往的“公家饭”,但我知道,其实,这世上要说最辛苦的还是农村人。到了今天,虽说种地的机械化水平高了,有很多的体力劳动也减轻了不少,村里也确实有了难得的幸福感,但村里人的那种幸福还是用他们一年四季勤劳辛苦的一颗颗汗珠浸透出来的。</p><p class="ql-block">相对而言,到了冬季地里的活就少了些,村里人也就稍微清闲点。但是,只要进了腊月,人们就又开始忙碌了,只不过这一次忙碌的最终目标就是享受。腊八一过,平常在街头上晒太阳拉闲话的人们就少了许多,在家里准备过年了。先前的几天是收拾外围,刷家打扫卫生,拆洗被褥衣服;村里的碾子大磨格外地忙起来,一家挨一家地碾磨过年食用的面。进入了后半月,就开始了准备食物,先是蒸窝窝,烙花儿,炸三道,压粉条,后几天则是质量比较高的,比如蒸花馍馍,煮肉等。那几天,一阵阵饭香肉香气从每家每户的窗口上门缝里飘扬出来,随着西北风顺着巷子和街道弥漫在村子里。整个空间都是那种久违的让人馋涎欲滴的年味。</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里,老爸也是最忙的人。我们先后参加工作后,也要买些食物回家。老爸的任务就是加工。这几天,我们家院子里的灶台的大锅里每天都要煮一顿肉食。老爸先是进行清洗,然后用砍刀把一些大件带骨的,比如猪头、牛蹄等剁成小块放进锅里。等把过年全家的吃食就全部准备停当后,老爸就开始给所有的屋子烧炕加热了。我们家人多,住处也多,连正窑带南房共有七个炉灶。头一天傍晚,老人就准备好了各个炉灶的柴炭,第二天一早就一个个地点燃。其间还要多次添炭暖炕保温,接连十多天的烧坑保暖,让孩子们一进家门就置身于温暖的包围之中。</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除夕这天,孩子们都回家了,大家心情格外的好,老爸也是一样。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打扫院子,干干净净迎新年。早饭后,就收拾上坟祭祀用品,和家族兄弟们一块上坟敬供先祖。从坟地回来,已近中午,天高气爽,阳光通透,老爸就把早已准备好的对联拿出来,贴在大门院子里。贴对联对于农村人来说,是一件花钱不多却大喜特喜的事。花上几毛钱,买上两张红纸,写上自己祝福生活的喜庆词句,往院子里一贴,在阳光的照射下,顿时就是一个红彤彤的世界,也是主人家来年喜庆丰收的预兆。</p><p class="ql-block">下午家里人都围坐在炕上包饺子,孩子们各自汇报着自己一年来的工作生活情况。人们手里不停地包着饺子,但耳朵则是一句不漏地听着各自的汇报,脸上都洋溢着满意赞美的微笑,一阵阵笑声从窗户里传到了院子里。</p><p class="ql-block">老爸没有参加包饺子的活动。进入80年代后,白面一天天多了起来,吃饺子的时候也就多了起来。家里人包饺子也从用手捏更新为用小面仗杆了,速度和质量也进步了不少。家里人干活的多了,老爸就在院子里垒旺火,等到大家把饺子包好时,老爸的旺火也成功了,只见老人家把提前准备好的“旺气冲天”的旺火钱往最顶上一贴,后退几步点上一支烟,悠然地吸了一口,就像一个艺术家在得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一样。</p><p class="ql-block">年夜饭也是越来越丰盛了。这时的老爸虽说退出了主厨的位置,但仍然在灶台前忙前忙后,扒葱倒蒜,取盐拿醋。等到饭菜上齐后,二老也坐到了炕上。老爸还是往常一样把酒瓶子拿在手上。今天的年夜饭当然不吃酒花了,老人给我们每人和自己倒上一杯酒,边喝边和我们讲述着一些和过年相关的故事。老爸还是有些酒量的,一般来说喝个半斤八两是不会不误事的。我们知道老人的量,也就迎合着边喝边说笑着。饭后,我们大家都坐在炕上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老爸这时换上新衣服,去给村里长辈们拜年去了。等返回来时,村子里已经是红光映天,鞭炮四起了。</p><p class="ql-block">在乡村里过年,除夕夜半子时的这个时辰是最红火最热闹的时候。春节晚会也进入了尾声,在外熬年串亲戚的人也纷纷地回到了家里,大家出门走到院子里的旺火前。大家都穿上新衣服,把进入梦乡的孩子们也叫醒了。男人们准备点燃旺火的各项准备工作,女人们站在旺火四周观看着即将点燃的旺火。大家神情庄重地进行年夜里最热闹、最具仪式感的活动--接神点旺火。</p><p class="ql-block">晋北地区的旺火是人家甚至是政府单位在重大节日、重大喜庆时庆祝的一个特有的仪式。家庭的旺火就是在一个架子上用块炭垒成一个空心的下大上尖的形状,中间放的是木柴,为的是引燃四周的炭块。单位的旺火比人家的要大得多,几米、几十米的有的是,所以就干脆就在地面上垒。虽说家里的旺火在小得多,但要把旺火点燃了也是一件特别费功夫的力气活。虽说我们兄弟几个也早已成人进入了青壮年,但像点燃旺火这样的力气活,还是老爸打头阵。只见老人把身上的新衣服脱下来放在窗台上,用打火机点燃了早已准备好的引火柴,放进旺火的燃火口里,等旺火里的木柴引燃后,就拿(piapia,是一种村里人用高粱杆串起来用来盖米缸的盖子)先慢后慢地扇了起来。点燃旺火是个急活,必须在木柴燃尽后把炭块引燃。所以,这一阵子里,所有的人都要参与进来,从几个方向扇着把火苗逼着朝上冒。由于速度快,用的力气也大,我们几个往往是扇上一阵子就退了下来,休息一会儿,而老爸则是一直在不停在扇着,直到等旺火没有了黑烟,红色的火苗蹿满旺火后,老爸放下手里的piapia,说了声,响炮吧。</p><p class="ql-block">生活好了,家里过年的烟花爆竹的品种也多了。小鞭炮也不再是一个一个地放了,而是一点就是一挂。已经那二踢脚也不是一个一个地响了,而是几个十几个放到了一个圆形的铁盘子里,点燃一个后,盘子里就一个接着一个地蹦向天空,就像是战场上的排炮一样。另外,烟花的各类也是各式各样,冲到夜色的天空里,那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放烟花是我们最热闹最开心的时刻了,大家争先恐后地拿起自己喜欢的烟花来,从旺火上点燃了火苗,放起烟花来。孩子蹦啊跳啊,大人们喊啊笑啊,而这时的老爸也是满脸笑容地看着大家,手里却在一个一个为大家扒开了点炮的捻子。</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欢乐的时刻总是短暂的,团聚的时刻总是急迫的。过了正月初三,家里人就要陆续离家上班了,每当一个孩子要走的时候,家里人都要送出村口,说着一些类似注意安全,多回家看看之类的话。而这时的老爸却站在送行人们的最后面,嘴里也不说话,只是深情地望着即将离去的孩子们,那只苍老的手在左右摇摆,直到看不到人影了,还是不肯放下……</p><p class="ql-block">我们这个大家庭祖孙四代近四十口人,在正月过生日的就有三个,正月初三是三弟惠宇、正月十一是我的女儿杨瑾,老爸的生日是在正月十六。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也和现代的家庭一样建立了自己的群,有些需要商量的事发到群里征求大家的意见建议。在平常利用群相互问候问好。每有人过生日时,大家都会发祝福语,发红包进行祝福。这个家庭群,也就成为了悼念老爸的最好平台,自从老爸走了后,虽说正月十六的聚会就再没有举行,但是每到这一天,儿女孙辈们都会在家庭群里以各种形式来追念老爸。有的会在微信里发一个老爸以往的图片,也有的会写一段自己怀念老人的话语,还有的会讲一个有关老爸的故事,以这种最现代的平台演示最古老的祭祀方式。我想如果真的有另一个世界的,老爸也会接受我们这种现代的祭祀方式的,也为我们这个大家庭能够熟练掌握现代技能,融入现代社会而高兴,而自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