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母亲,您是新中国第一代女工程师,您为家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我为您感到无比骄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您于1920年6月17日出生在广东东莞,家境贫寒,但从小就勤奋好学,刚毅自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凭借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超凡的毅力,您半工半读,完成了中学和大学的学业,最终获得了中山大学的工程学士学位。新中国成立后,您怀着报国的热情,于1951年毅然放弃了香港的高薪工作和优越生活,带着家人回到祖国,投身于广东省水利电力局的工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工程师,您常年风餐露宿,与勘探队的队员们一起奋战在荒郊野岭,为祖国的建设默默奉献。您在艰苦的环境中,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您的付出和奉献精神让人感动,真可谓是可歌可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947年,您与父亲邓卓华成婚,育有四儿一女。在我们心中,您是最美的母亲,既相夫教子,又彰显了中华女性的美德。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我们,教会我们如何做人。您的大爱和智慧,让我们的家庭和睦,事业有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妈妈,您为儿女们感到骄傲,而我们也为有您这样的母亲而自豪。您不仅抚养我们长大,更教会我们如何面对生活。您慈祥的笑脸永远融入我的血液,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想您了,妈妈!您是伟大的母亲,我们永远爱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星辰为灯照河山记新中国第一代女工程师邓徐肖荷先生(一)岭南木棉初绽放1920年夏天,东莞的小巷里传来一声响亮的婴儿啼哭。这位未来的女工程师,邓母,从小就知道:知识是照亮黑暗的星星。她用竹简当书,沙地当纸,在动荡的年代里努力学习。最终,她戴上了中山大学工学学士的帽子,珠江边开出了一朵永不低头的“铿锵玫瑰”。(二)香江明月照归途1947年,邓母和邓卓华先生结婚,四年后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1951年,香港的灯火璀璨,但挡不住他们对祖国的思念。于是,他们放弃了维多利亚港的繁华,带着孩子回到了祖国。行李里装着的,是一代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三)山河作证写丹青在广东省水利电力局,邓母用圆规和计算尺画出了大地的脉络。她在岭南的山间跋涉,麻花辫上沾满露水,工装裤上全是汗水。当珠江两岸的灯火亮起时,她帐篷里的煤油灯还在画着明天的水利蓝图。她的勋章,刻在了每一道堤坝的土里。(四)春风化雨润芝兰脱下工装的邓母,是五个孩子最温柔的港湾。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她用数学公式演绎母爱:把有限的口粮变成孩子成长的营养,把毕生的学识变成做人的道理。当孩子们都成了社会栋梁,她的笑容里,满是比珠江还宽的欣慰。(五)长河不息映星辰2017年冬天,90岁的邓母化作天边的星光。她的血液在儿女的脉搏里流淌,她的笑容成了家族的精神图腾。如今,珠江的潮水依旧涌动,水利学院的课堂上还在讲述她的故事。那些她亲手测绘的河道,正把新时代的航船送往辽阔的海洋。(六)深深的家国情怀江河入海处——记一位女水利工程师的家国人生一、珠江畔的星火邓母的书箱里珍藏着民国三十七年的成绩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朱批至今未褪色。在动荡的广州,这个梳着麻花辫的倔强少女白天在岭南大学听教授讲“实业救国”,晚上在洋行当抄写员,铜板在布袋里叮当作响——既要攒自己的学费,还要接济舅父(胞弟)上学。1948年的某个清晨,她将连夜誊抄的账本换成银元,把胞弟送上了开往香港的渡轮,自己却转身汇入了反内战的游行队伍。二、水文里的青春当年的抗日军歌“枪口对外,齐步前进!”六十年后,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邓母仍能完整唱出当年的进行曲。1953年水利局的大院里,她是唯一着列宁装的女工程师。在珠江三角洲的勘测船上,这个体重不足百斤的女子背着经纬仪,在咸涩的江风中记录下每秒0.8米的流速、3.2米的河深。那天当钱正英部长在北京会议厅拍着她肩膀说‘小徐,咱女工程師也能干水利,很好!”‘从那时时起,她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数字已化作水坝的钢筋铁骨。三、生命的分水岭四十岁那年的体检单像道残酷的闸门:230/130mmHg的高血压值宣告了野外勘测生涯的终结。但书房的台灯总在子夜亮着,她用颤抖的手为《广东水文志》校对数据,将西江流域23条支流的水质参数编成儿歌教我们吟唱。1998年长江抗洪时,退休二十年的邓母盯着电视里的水位线,突然清晰报出汉口水文站1954年的警戒水位——那些沉睡的数字始终在她血液里奔流。四、不逝的浪潮最后一次住院时,邓母握着我的手说:“珠江多年平均径流量3412亿立方米,要记得…”。她最终没能说完这个数字,但我知道这不仅是水文工作者的执着,更是一个时代女性对家国最深情的丈量。如今每当我经过邓母测绘过的东深供水工程,总能听见江风送来断续的歌谣,那是“枪口对外的抗日军歌,是水文数据的吟诵调,是永远向着大海的潮声。后记:邓母的工程学不仅建造了有形的水利工程,更构筑了无形的精神丰碑。她以毕生实践证明:真正的工程师,是用生命丈量家国,用智慧浇筑永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妈妈。您慈祥的笑脸永远溶进我的血液中,铭刻在我的脑海里。想你了,妈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老家的样了,东莞你还记得吗?</b></p> <p class="ql-block">印象老家</p> <p class="ql-block">父亲携我和妹妹(刚回国)。</p> <p class="ql-block"><b>我们和下一代。</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