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博尔赫斯曾经说过,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迷宫,里面藏着无数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我步入的是博尔赫斯的小说《虚构集》。一个虚构的迷宫里面藏着无数的可能和真实。而我只能眺望到一些零散的光点。这个守着“天堂”的阿根廷图书馆馆长,他的文字在现实与虚幻之间,像晶莹的露珠或着说像多棱的镜子,闪烁着哲思和诗意。却也打破现实的幻影透出真实的宇宙——无限的循环。</p><p class="ql-block"> 不厚的一本书,却用了我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因为太难懂,需要反复读。(虽说是短篇却隐藏着大量的信息。哲学、神学的,虚实交织,各种象征和隐喻,包罗万象的知识)因为要求证,也一起读了很多的辅助材料。(但其实是清晰了又模糊了,自己又掉入了另一层迷宫,屏蔽了直觉感受)</p><p class="ql-block"> 整本书读下来,博尔赫斯的创作主题有几个关键词:“迷宫”“镜子”“时间”。看到的辅助资料里总结的博尔赫斯的创作特点:1.特隆世界:幻想与现实,熟虚熟实。2.圆形废墟:梦境与人生,孰先孰后。3.另一个自我:此我与彼我,孰是孰非。4.皇宫寓言:文学与现实,孰真孰假。带着多少有些导读指南一样的总结,进入一个个故事,像他在小说《结局》里写的“音符无休无止的纠缠在一起然后又解开……”在他虚构的故事里一次次的回想到现实的点滴,惊叹于他预言式的断言了如今这个数字时代的种种困境,人类自身的缺陷和认知的危机。</p> <p class="ql-block"> 在《虚构集》里头两个故事是阅读最困难的,却也让人觉得很有魅力。</p><p class="ql-block"> 《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中博尔赫斯虚构的星球最终吞噬了现实世界。预言了数字虚拟时代如何左右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危机。作者写到“特隆的事物不断复制,当事物的细节遭到遗忘时,很容易模糊泯灭。”“同特隆的接触,对特隆习俗的了解,使得这个世界分崩离析。”“特隆也许是一个迷宫,不过是人策划出来的迷宫,注定将要为人破解的迷宫”。博尔赫斯在小说结尾写到“世界将成为特隆,我并不在意,我仍将在阿德罗格旅馆里安静的修订我按照克维多风格翻译的托马斯.布朗爵士的《翁葬》未定稿。”终是有一个出口等待着救赎。</p><p class="ql-block"> 《吉诃德》的作者皮埃尔.梅纳尔这个故事中,博尔赫斯通过一个虚构的20世纪法国象征主义作家皮埃尔.梅纳尔“重写”《堂吉诃德》的荒诞计划。探讨了文学创作的本质,作者权威的虚妄以及文学的流动性。梅纳尔写出了和塞万提斯一模一样的某些章节。但却因为文字语境的不同,而使文本随着一层一层解读者的堆叠理解,最终不在局限于原作者的意图,而由读者决定了。博尔赫斯说梅纳尔这种新的技巧——故意搞乱时代和作品归属的技巧,使得最平静的书籍充满惊奇。梅纳尔想回到十七世纪,但他的尝试更加证实了时间的不可逆性。贯穿始终的存在只有作品本身。而每个经典都有无限创作的可能,同时也揭示了语言的巴比塔困境。文本的意义不过是读者将自身认知投射到文字黑洞中的幻影。</p><p class="ql-block"> 《环形废墟》中博尔赫斯虚构的魔法师在梦中创造儿子,到最终发现自己也是他人梦境的投影。我们彼此都是梦中人,我们谁也逃脱不了梦幻和虚构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通天塔图书馆》代表的是一个无限循环的世界。当我们认为自己是在天堂时,也何尝不是在地狱。当我们终于建造起容纳所有知识的圣殿时,却发现自身被降维成信息洪流中的尘埃。当人类被困在符号系统里,自由意志便成为最残酷的幻觉。博尔赫斯写到“有条理的文字使我的注意力偏离了人们的现状。确信一切都有文字记录在案,使我们丧失个性或者使我们自以为了不起。”突然,意识到自己在书里寻找的不是真理而只是对抗虚无的临时止痛剂。我要明白的是博尔赫斯在失眠后的领悟:“真正的智慧不存在于看清所有书籍,而学会在永恒的黑暗中与不确定性共舞。”</p><p class="ql-block"> 《小径分岔的花园》一座时间的无形迷宫。这篇小说中博尔赫斯让时间像空间一样在一个个节点上开岔,就可以有无数种组合无数种可能。在这个小岔分径的迷宫里,时间有时是无限的,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有时又仿佛是不存在的,有时又被悬置定格在瞬间。这种时间很像我们的思想,可以在过去未来间穿梭 并且有多个平行世界,而不是一条直线的河流。博尔赫斯将传统小说的线性骨骼重组为网状结构。</p><p class="ql-block"> 《博闻强识的富内斯》小说的主人公富内斯是一个记忆天才。注意所有的细节,反而迷失了对这个世界的真实感受,像一个塞得满满的罐子,没有任何的流通,记忆变成了垃圾。同时,因无法遗忘任何细节而丧失了抽象的思维能力。富内斯即是一个奇迹,但又被这奇迹所困。绝对的真实反而成为囚禁意识的牢笼。虚构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必要滤镜。纪伯伦说,记忆让我们相聚,遗忘带来自由的飞翔。</p><p class="ql-block"> 《叛徒和英雄》的主题揭示了历史并非看起来那么简单,真相往往隐藏在复杂的表象。但很多时候,即是看清了,我们也往往选择沉默。</p><p class="ql-block"> 《死亡与指南针》则揭示了人类追踪(认知)真相的困难性和个体意识的相对性。当理性坠入神秘主义,理性的最终结局只有失败吗?有些时候,过度的知识积累反而会蒙蔽认知的直觉。罪犯夏拉赫对侦探伦罗特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不是能找到人类理性的出路或者说是永远无法抵达的终点。“我给你安排那种迷宫,那种只有一条线的,无形的,永不停顿的迷宫。”</p><p class="ql-block"> 《秘密的奇迹》里的主人公是一个作者,被当局逮捕,他祈祷上帝能给他一年时间让他完成未完成的悲剧《仇敌》。在临刑前的一秒他终于在脑子里完成了他的剧本。发布命令和执行命令的间隔持续了整整一年。博尔赫斯又设置了双重时空的迷宫,主人公的主观时间停止了,一秒相当于一年。作者以文学的形式讨论了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关于犹大的三种说法》揭示了没有任何东西是完美的,不完美的神,充满矛盾和复杂的人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来说读一本书最大的乐趣并不是要提取书中的思想,而是阅读时那种流淌在文字间的美感,那种微妙的对细节的真实的感觉,它们让我流连忘返,哪怕是小说,文字的美感有时比情节更加的吸引我。</p><p class="ql-block"> 博尔赫斯的小说语言是诗性的。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它们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心想,一个人可以成为别人的仇敌,成为别人一个时期的仇敌,但不能成为一个地区、萤火虫、字句、花园、水流和风的仇敌。”</p><p class="ql-block"> “傍晚有一个时刻,平原仿佛有话要说;它从没有说过,或许地老天荒一直在诉说而我们听不懂,或许我们听懂了,不过像音乐一样无法解释……”</p><p class="ql-block"> “房子实际上并没有这么大。使它显得大的是阴影、对称、镜子、漫长的岁月、我的不熟悉、孤寂。”</p><p class="ql-block"> “模糊而生机勃勃的田野、月亮、傍晚的时光,以及轻松的下坡路,这一切使我百感丛生。傍晚显得亲切、无限。道路继续下倾,在模糊的草地里岔开两支。一阵清越的乐声抑扬顿挫,随风飘荡,或近或远,穿透叶从和距离。”</p><p class="ql-block"> 再不舍,终归是要暂时告别的。</p><p class="ql-block"> 博尔赫斯说:“依我看生活也许是万事万物的总和,当我做梦、睡觉、写作、阅读时,我就是在生活。”</p><p class="ql-block"> 阅读也是我的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