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京琐记】定居手帕口

震亚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知天命那年(1998)的夏天,我家搬到了手帕口南街。此前,无论是住阜内的民康胡同,天安门东侧的南池子还是原宣武区的香炉营和鸭子桥北里,都是租房而居。适值90年代中期住房政策改革,老伴单位自建了一个小区,连分带卖给本单位职工。由此,我们第一次拥有了具备产权的自住房,且是三居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区位于广安门外手帕口南街中段路东,距我此前居住的鸭子桥北里不远,若追溯历史,同属金中都的核心区域。至于“手帕口”的名字,也是早年就已存在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么,这么接地气的名字从何而来呢?在众多说法中,有一种的解释是:明朝中叶,这一带曾驻扎明初收编的蒙古军队,设有守备署哨所,因处街口而俗称为“哨口”。久而久之,就被叫成了“手帕口”。是否靠谱,不必深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站在手帕口桥上,西望广安门外,一片高楼;东望广安门内,更是高楼一片。有一瞬间竟会遥想数百年前的景象:联通广安门内外的石板路上,驼队、马车络绎不绝,尽是往来官宦客商与赴京赶考的举人学子。</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刚搬来时,手帕口南街北口西侧有北京第二机床厂,始建于1953年。南口则有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厂和广安门货运站,乃是有百多年历史的单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安门货运站曾是京张铁路从丰台发车,途经的第一站。长时间里,主要从事生活物资的转运。1984年,老伴携子从上海迁京,一应行李就是经火车托运至此货站,然后再找平板三轮运回宣武门外香炉营新家的。当时何曾想到,会有一天搬到这附近来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五星啤酒厂则是在1915年即正式投产并初具规模,是北京的第一家啤酒厂。上世纪80年代,市场上的啤酒供不应求。每有荒友来家小聚,曾不得不拎着暖瓶去附近餐馆排队购买散啤,其牌子就是五星双合盛。因为供不应求,所以还得点个菜,否则不卖给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经济发展、城市改造,它们都先后撤除了。在二机床厂和货运站的原址上,建起了写字楼朗琴国际大厦和住宅区京铁和园。其中,容身于郎琴国际的天虹商场,是家大型综合商场,为周边居民就近购物提供了便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与我们小区隔街相对的是路西的朗琴园小区,由多栋塔连板式高层楼房组成,围在中心的是3万多平米的立体式花园,有浓密的树荫,油绿的草坪,突起的漫坡,下泻的瀑布,弯曲的流水和小巧的拱桥。因为离得近,一度成为我们早起或傍晚遛弯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实,我家所住的小区很小,称之为院落可能更准确。全院只有三栋南北向带拐角的6层小楼,自南向北逐一排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虽然楼间距不大,但院中空地上还是种了不少花草加以点缀。尤其是一号楼与二号楼之间用篱墙环绕的的绿地中心立有一个花架,其前面放了四把长椅,围成一圈,可供小区业主在此闲聊聚谈。不知哪位高人为这方寸之地起了个“高大上”的名字——“议事厅”,透着诙谐,却也贴切。因为常在此歇凉的老人们高谈阔论起来,国际国内、政经文史,都有所涉及。何况,居委会与物业,也曾组织业主代表在此讨论过“老旧小区综合改造项目”的大问题。当然,不光是“议事”,还有娱乐,曾在这里举办过“‘月圆中秋情系中华’友邻+中秋赏诗会”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小区东墙的内侧亦有成行的绿荫蔽日,树与树的空当处见缝插针地安置了若干健身器材可供业主们锻炼身体。原本,二号楼的地下空间还设有报刊室、棋牌室与乒乓球室。如今,虽然报刊室、棋牌室均已消亡,但乒乓球室依然存在。每日傍晚或下午,都能见到若干球友在标准的红双喜球台前挥拍对阵。我曾是其中的一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近些年已经淡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院紧临京九(北京至九龙)铁路,仅一墙之隔,所以每有火车开过,咯噔噔、咯噔噔的动静都不小。尤其是夏天,阳台的门窗洞开,声音就更大。初来时,颇有些不适应。但时间一长,也就习惯了。甚至,很长时间,早上醒来,听到过火车的声音便知是六点钟了,该起床准备去学校授课了。其作用堪比定时闹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过,这是常态。春运高峰期间,车次骤然增多,再把过火车时的轰隆声当闹钟使,就不管用了。因为与以往的定时有出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疫情。封控严重时,过往的车次减少,而且声音也小。因为大部分车厢空空如也,轻。好在,如今疫情已过,生活恢复正常,过往的列车又开始满载。虽然,因重载而使声音变大了些,但给人以希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在上幼儿园的小孙子只要听到火车的声音,便会爬上椅子,登临窗台,从五层楼上向外眺望。如今,我们这里过往的都是动车组,无论是和谐号还是复兴号,都追求的是流线型,涂色基调则有白、灰、红、绿等。小孙子会指点着车头略显扁平的说:和谐号;指点着车头更加尖锐的说:复兴号。</p><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是三居室,除去主卧与次卧外,我终于有了一间权可充作书房的小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面墙装修为书柜。另外两侧,分放电脑桌与书桌以及若干个存放报刊杂志的纸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电脑桌的用途最大。一天的主要时间,我都是在电脑桌前度过的。尽管这么多年来,电脑已经换了一台又一台,可这电脑桌仍是最初使用电脑时购置的那一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而使用上电脑后,写字桌已退居二线。但一时还不愿淘汰。毕竟,他已陪伴我多年。在没用电脑前,我的讲义、文稿,都是伏在这书桌上一笔一划写出来的。何况,它有若干个抽屉,可内置常用物品。宽大的桌面上还可以堆放书报。尤其是备课、写作时,常横七竖八地躺卧着摊开的各种资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后,闲暇的时间多了,也曾在这书桌上架起大图板,摊开宣纸,画过一两幅工笔重彩画作。不过,多年搁置,手已生疏,加之老眼昏花,画出的东西自己看着都不满意,也就很少再摆弄笔墨丹青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记得在这里住的头十年,我还在职。院里住户多为建筑设计院的工程技术人员,白天均去上班,而第二代们,大的也已工作,小的也都上中学、大学。所以,白天小区里总是空荡荡、静悄悄的。唯独我,因是高校教师不坐班,所以没有课的时候,基本上都窝在家里,偶而出现在院内,总觉得在旁人眼里,像是一个闲人。其实,读书、备课或写作,也是忙得很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白天行走在小区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多为像我这样退了休的老人。他们穿着随意,徐步缓行。看似平常,若细察,多有不平常的经历。那些毕业于清华等名校建筑系的老高工们,为首都的建设可是奉献了不少建筑精品呢!遥对小区入口的装饰墙上,就镶嵌着这些建筑的照片。</p><p class="ql-block"> 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退休后,空余的时间多了,休闲散步不再限于街对面朗晴园小区内的那片绿地。何况,新冠疫情严重的几年,各小区多封闭管理,再想进朗晴园也不容易了。所以,我们几乎每日都要去遛弯儿的地方是出小区,经红居北街西行,约600米处的莲花河绿道公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里有滨水栈道适于散步,中间穿插观景平台可以远眺。沿河侧小路展开的绿地上布有廊架、敞轩、中式庭院能够歇脚;春花、秋叶,应时应景,即使冬雪降临,仍有翠竹常绿,可供观赏。附近还有便民超市、自由市场,顺便就可采买蔬果副食。在我看来,一个到处都是水泥建筑的大城市,容易给人以窒息的感觉,但只要有了水,城市就有了灵性,有了动感。尽管莲花河很窄也浅,但它是流动的,有来处——新开渠,有去处——凉水河,绵延于京都的西南一带;它是有历史的,可追溯到战国、西汉、金元时代,能促人遐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说,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休闲也会有多样性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看话剧演出。在职时,曾因教学科研的需要读过不少话剧剧本,住东城时也去首都剧场看过多场北京人艺的经典剧目,从而培养起了看话剧的兴趣,因此还出版了一本《当代北京话剧》的专著。很幸运,搬到手帕口后,堪与北京人艺媲美的国家话剧院(成立于2001年,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合并组建)的大小两个专用剧场与办公楼(于2011年建成)就坐落于莲花河滨水绿道北口的斜对面。这十几年来,剧院常有各种演出,推出的话剧新作风格多样,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因为住家离得近,也有兴趣,所以曾进去看过几场演出,让我对当下话剧又有了新的认识。其风格迥异于北京人艺的京味话剧:有继承、有借鉴、更有创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又如逛文化市场。出手帕口南街北口,右拐,过广安门桥,沿广内大街东行2000米,可至路北的报国寺。该寺院始建于辽代,是明清京师南城巨刹之一,也是彼时京城最著名的书市所在地。曾因地震、战乱损毁,后重修。上世纪90年代,这里是北京最为活跃的古玩市场。进入本世纪,又设立了报国寺钱币博物馆、青铜器馆和邮品展馆等。其实,我于文物是外行,虽上中小学时集过邮,也只是小打小闹。如今,有时转悠着就去那里了,不过是随意看看罢了。但是,也有几次是专程前往。一是听说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在创作中标榜“神韵”之说)、孔尚任(著有影响广泛的历史剧《桃花扇》)等是当年报国寺书市的常客,又有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经史学家顾炎武(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即出自于他)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来京后曾寓居寺内,遂想追思其风采,追寻其遗迹。二是因为那里曾举办《北大荒知青老照片回顾展》、《北大荒知青图书展》(2018年6月16日至20日)和《北大荒知青书画艺术联展〈丹青报国〉》(2023年6月16日至20日)。这或许是我潜意识里对文人雅士的仰慕,以及深印于内心深处的北大荒情结或曰知青情结所致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日常的户外活动仍以去公园散步为主。由国家话剧院再西行千米左右,可达莲花池公园。就公园的规模来说,在北京几乎是排不上号的。但若论历史,却可上追千年。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就讲到莲花池为“燕之旧池”,“亦为游瞩之胜所也”。金中都的皇城就在池的东南侧,池为都城的重要水源。明清时期,此地亦为仕贾郊游之所。后虽荒弃,但1979年市政府决定将这处“乡村野甫”辟为公园后不断地升级改造,越建越美,如今已成为我和老伴在夏日消暑观荷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0年初,新冠袭来。与全国各地的居民小区一样,我们这个大院也经历小区封闭、核酸检测、突然开放等全过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声紧张时,家家户户闭门不出,院子里寂静无声,经常是无一人走动。偶然相遇,也都匆匆离去,因都带着口罩,稍有距离便都认不出谁是谁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有所缓解,却仍然被要求天天进行核酸检测。以致,小区附近的集中检测点常需排长队,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在群众反应强烈的情况下,有一段时间,由社区统筹安排,增设检测点。其中的一个检测点就设在我家楼下。这倒是方便了,探身窗外,待人少甚至无人排队时再下楼不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022年5月,因为所谓的与新冠阳性患者有“时空交集”,全院住户的手机健康宝均莫名其妙地被弹窗了。按当时的规矩,只要是弹窗,便进不了超市、上不了公交,几乎寸步难行。更着急的是上班族们,纷纷打电话找物业、社区工作人员,咨询如何解禁。好在此时,已属三年疫情防控的后期,各方面都已久经战阵、习以为常了。相关人员告知大家,只要做到三天三检(核酸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后,即可与居委会签写承诺书,由居委会帮大家操作,解除手机健康宝上的弹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印象里,三年间因受附近点位据说有病例出现的影响,本院曾被封控过两次,每次若干天。至于进出小区的通行证则发行过多次且多种版本。若干年后,这些证件或许会成为特殊时期的另类文物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年防控,历经核酸检测百余次,未发现本院有一人感染上新冠病毒。待到2022年底突然放开,短短的数十天内却少有几家幸兔(是否是新冠不得而知,但发烧嗓子疼的症状是普遍的)。不比早年住大杂院,邻里间交往密切亲如一家。自住楼房后,即使楼上楼下,也不熟悉。尤其是近年来,一些同单位的老人搬走,新搬进来了住户更是全然陌生。但这次,小孙子突然发烧,家中无备药。焦急中儿子在小区微信群内发帖求助。立时就有楼下新近搬来的邻居回帖,告之所需之药已放在楼梯拐角的消防箱上。那一刻深感美好的人性,温润的人情,其实一直就在我们的身边、周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屈指算来,迁居手帕口已达26年。虽然,小区太小,从养老的角度讲,可供散步休闲的滨河绿道仍嫌稍远;住在五层,没有电梯,上上下下已感吃力;但天下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每日爬楼不是还能锻炼心肺功能吗——有时候似乎需要一点儿阿Q精神的。何况,这里的交通还是相当方便的。小区门口就有公交车站。往北可去玉渊潭公园,春天的樱花煞是好看;往南可去大观园,亭台楼阁、园林小景,是冬天雪后拍摄美图的好去处。关键在于,都是一趟车就可抵达,无需换乘。至于三甲医院也不太远,社区医院、老年餐厅更是近便。夫复何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可以预见的是,有生之年大概率是不会再搬迁了。所以行文至此,就为本篇题名为“定居手帕口”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