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月的晨雾裹着料峭春寒,郭老师又一次站在校门口的石阶上。八点十五分,早读铃已响过三遍,六年级第三排靠窗的位置依然空着。这不是常晗汐第一次迟到,却是连续第三天缺席早读。值周教师登记簿上的红色记号像一串无声的省略号,延伸向蜿蜒的郭老师的心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城市教师还在为堵车烦恼时志光老师已经骑着自己的小三轮车,在泥泞的乡村小路上画出一道执着的轨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晗汐的爸、妈在外务工,爷爷、奶奶经营者一个蒸馒头的小生意,孩子有时候早早起来给爷爷奶奶帮帮工,有时候生意忙的时候就耽搁了送孩子上学。</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事情虽然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但车铃叮咚唤醒沉睡的乡间小路。当知识走出象牙塔,当教育者俯身倾听土地的脉搏,那些被生活压弯的脊梁终将挺立成林。这辆穿行于晨昏的老旧三轮车,丈量着师者仁心的温度,也印证着:真正的教育,永远在路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