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知从何时起,有人将3月8日国际劳动妇女节改称为“女王节”“女神节”或“女生节”,这既是修正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甚嚣尘上,也是资本家与为打拳而打拳的资产阶级女权运动,联手上演的一场资本狂欢。</p><p class="ql-block">名称异化背后的历史虚无主义——割裂历史根源。国际劳动妇女节的起源与无产阶级女性争取劳动权益、政治平等密切相关。例如,1857年美国女工罢工、1917年俄国女工参与“二月革命”等事件,奠定了这一节日的阶级斗争底色。改称“女神节”等名称,剥离了其作为劳动妇女团结抗争的象征意义,导致年轻一代对妇女节革命历史的集体遗忘。</p><p class="ql-block">消解阶级属性,抹平阶级斗争。妇女节本质上是“无产阶级妇女的节日”,强调女性在劳动中的平等权利。而“女王”“女神”等称呼通过消费主义包装,将女性权利简化为个体消费能力或外貌魅力,掩盖了结构性不平等问题。例如,商家将节日营销重点放在购物促销,而非反思女性在职场、家庭中的真实困境。</p><p class="ql-block">资产阶级女权的文化陷阱。消费主义对女权的收编。商家通过“女神节”等概念,将女性赋权与消费行为绑定(如“买买买即独立”),实质是将女权运动转化为资本增值的工具。这种逻辑将女性权利窄化为消费自由,忽略了对劳动权益、生育保障等核心议题的关注。</p><p class="ql-block">“妇女”污名化与身份割裂。部分人认为“妇女”一词带有“已婚”“衰老”等负面联想,转而追求“女生”“女神”等更“年轻化”的标签。这种认知源于社会对女性价值的年龄歧视和性别刻板印象,本质是对女性生命阶段的割裂与贬低。例如,高校女生节(3月7日)的设立,隐含“一日之隔即从少女变为妇女”的性羞耻逻辑。</p><p class="ql-block">对女性解放运动的消解。淡化集体抗争的公共性。妇女节的原始意义在于强调女性作为劳动者和公民的集体身份,而“女神节”等概念则将女性个体化、商品化,削弱了女性团结争取系统性变革的力量。例如,媒体和商家通过“女神”标签塑造“成功女性”神话,暗示权利需通过个人奋斗而非制度保障获得。</p><p class="ql-block">回避现实矛盾与结构性压迫。妇女节关注的核心议题包括同工同酬、反家暴、生育自主权等,而“女神节”的浪漫化叙事转移了公众对女性真实困境的注意力。例如,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全球领先,但职场性别歧视、育儿责任分配不均等问题仍未解决。</p><p class="ql-block">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名称的异化实质是两种女权路线的冲突。资产阶级女权与无产阶级女权的对立。前者强调个体消费自由和精英化成功,后者关注劳动妇女的普遍权益。改称节日的现象反映了资本对女权话语的收编,将性别平等议题从政治经济领域转移到文化符号层面。</p><p class="ql-block">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女性解放需与阶级斗争结合。妇女节的异化正是资本主义社会将一切社会关系商品化的缩影,掩盖了父权制与资本合谋压迫女性的现实。</p><p class="ql-block">将妇女节改称“女神节”等行为,不仅是语言层面的争议,更折射出资本对女性解放运动的扭曲。真正的性别平等需回归妇女节的原始精神——关注劳动妇女的权益、反对系统性压迫,而非沉溺于消费主义营造的虚幻赋权。正如无产阶级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所言:“妇女的解放必须是妇女自己的事业。”</p><p class="ql-block">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妇女能顶半边天”,向全世界劳动妇女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