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兴县的三点建议

雪马

<p class="ql-block">文化是展现各项事业实力大小的底气,除此之外,事业如漂泊在大海中的航船无岸可靠,如何才能找对航标,让文化兴县靠岸、掷地有声,大家在静宁文化兴县的会上提出了好多中肯意见,鉴于从事政治工作多年的考量,我不能也不敢对人家的任何意见拿出来摆谱和评论,只能从我个人的认知角度,从几十年对静宁县的了解和亲身体会,提几点看法和建议。文化兴县不是高谈阔论的说道,更不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指教,必须脚踏实地,先易后难一步一个脚印积淀包浆,要给白墙上画画儿简单,要给钢筋混凝土堆积起来的物体上烙上文化烙印,实属困难之举,我们必须得把过去积淀成的而又失去了的东西再找回来,把别人成功的经验借鉴过来。</p><p class="ql-block">一、把丢了的东西拾起来,恢复和兴建名宦祠、乡贤祠。</p><p class="ql-block">静宁名宦祠、乡贤祠是千百年来积存下来的一个非常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化祭祀场所,静宁一中文庙的戟门两侧,原建有纪念历代名宦和乡贤的祭祠,左侧(门西)为乡贤祠,专为纪念武功卓著,文德覃敷的本土贤哲。右侧(门东)为名宦祠,专为纪念捍卫兹土,造福一方的外籍官宦。根据《静宁州志》记载,二祠于明代嘉靖十四年由知州刘珫始创,附于城西北隅之庙学(现西环路供销招待所楼宇)内,“嘉靖八才子”赵时春撰写了《名宦祠记》,“前七子”康海撰写了《乡贤祠记》,“用垂不朽,以昭后裔”。不久,名宦、乡贤祠随学宫一起由继任州事李必敷、李时中迁至县城东南角今静宁一中院内,学庙与诸祠气象一新,秦安“乡党”、都御史胡瓒宗特为撰写《迁学庙记》,以示赞许。后继任州牧屡有修缮。入清后,知州董守义于康熙三十二年开始,进行了为期四年的大修,终成后来的规模。综合康熙、乾隆州志,祀名宦祠者自宋迄明有二十人,清代增为二十一人;祀乡贤祠者原为十四人,清代增至十五人。二祠均在1958年大跃进和反封建特权中毁于一旦。当下恢复名宦祠、乡贤祠势在必行,把缺少文化气息的成纪文化城装点起来,利用闲置的伏羲大殿下面的展厅,布设名宦祠、乡贤祠,讲好静宁故事,传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把成纪文化城的文化窗口彻底打开,让人们进去有看的、有转的地方。</p><p class="ql-block">二、把静宁的牌子挂起来,在文化城院内选址,兴建一个状元楼供游人参观。</p><p class="ql-block">据康熙、乾隆静宁州志记载,自明一代迄清一代,有静宁籍进士16名,其中慕天颜及慕氏后裔入士5名,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从静宁高考文理科状元94名,均可上楼昭告后人,传递能量,以示静宁教育的兴旺发达,彻底把教育和文化链接起来,让文化产业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三、把停了的交流会开起来,利用建兴大厦处的步行街(状元府处的后街)和成纪文化广场,每年定期举办一次古玩钱币交流会。</p><p class="ql-block">静宁县乃至周边地区的人非常喜爱古玩、钱币和书画收藏,粗略统计静宁喜欢收藏古玩、钱币和字画的有好几万人之多,加之周边地区的收藏大佬莅临静宁,参加交流会的人数有多无少,可由文旅局牵头,由城管执法局、公安和工商局协作配合,定期举办一次古玩、钱币交流会,长期坚持可形成气候,完全可以促进静宁地方文化产业,拉动静宁各项事业发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