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创作之锦囊妙计

逸览苍穹

<p class="ql-block">格律诗是古人把汉语音节的音乐美发展到极致所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历经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的传承提炼,已发展的日臻完美。古人认为汉字音节只有这样平仄相间连绵起伏的排列才是最美的音符,它对音乐律动的阐述是最透彻的。</p><p class="ql-block">创作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将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通过语言的组织,力争创作出耐人品味的好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谋篇</b></p><p class="ql-block"><b>【立意】</b>写诗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学活动,写作的“目的”就是“意”,确定这个“意”就是“立意”。‘意’是一种情感、一种观点、一种主张、一种思想。</p><p class="ql-block">“意”是爱恨情仇、建功守操、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孤高自许、不同流俗、怀古幽思、咏叹盛衰、思乡怀人、离愁别绪、风花雪月,这些都是“意”。红楼梦中林黛玉的“唐多令、咏絮”,词的立意偏于忧伤、无助、失望----“嫁与东风春不管”表现出寄人篱下、无依无靠的悲凉;</p><p class="ql-block">而薜宝钗的‘临江仙、咏絮’她的立意偏于自信、抗争;“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现勇于与命运抗争,雄心勃勃,春风得意之心情。红楼梦的诗作都有其鲜明的个性,符合每个人的思想境界,性格特点,这就是曹雪芹写诗的的立意。</p><p class="ql-block">诗作品要想有深度,应当有明确充分的立意。这个立意应当精炼深刻,再用不同的手法展现,也就是‘意象’的串联,组成‘意境。甚至表现层次也是需要不断推敲与强化的。这样才能增加诗的深度与强度。才能创作出立意深远,有创造性、有历史价值的诗作。立意,也就是说诗词的中心思想,或者说是你要表达的主题。</p><p class="ql-block">如果你的立意不成功,那么即使你有再好的修辞手法,再华丽的字句也不是一首好诗。所有的修辞手法、精警的句子都是为这个主题服务的。古人的作品有很多是同一题材的,那么流传下来特别是能为大家耳熟能详的也都是些立意好的作品,绝对不是一些文字华美而立意低俗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如果要具体的说诗歌的立意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因为诗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概括起来有五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表达的准确性</p><p class="ql-block">2、思想的自由性和深刻性</p><p class="ql-block">3、视角的民间性</p><p class="ql-block">4、主题的鲜明性</p><p class="ql-block">5、语言的优美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了解了立意的重要性后,那种为写而写,写完了不知道在表达啥的情况,就比较少出现了。我们要能基本做到先审题,而后立意。立意后的工作便是谋篇,即诗的骨架的问题。再好的立意,没有完整而坚实的骨架支撑也是枉然。</p><p class="ql-block">犹如一座大厦,图纸设计的再好,如果建造出来的是摇摇欲坠,那还能叫做大厦么?所以立意重要,诗的框架一样重要。立意和框架是毛和皮的关系。皮之无存,毛将安附?</p><p class="ql-block">“谋篇”,归根结底还是起承转合的运用。起承转合四步独立而连贯的组合成为一首诗的灵魂之所在,每步都重要,并无仲伯之分。</p><p class="ql-block">谋篇问题,起承转合问题,最终还是归结在“诗脉”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诗脉】</b>用一个字概括就是‘线’,起承转合就好像一颗颗的珍珠美玉,需要靠诗脉这条主线给串起来,要不然线断珠落,失去了连系。</p><p class="ql-block">审题——立意——谋篇——串线,这是一个步步为营丝丝相连的过程。</p><p class="ql-block">一步紧接一步,在你的线自己没串好前,不要下笔。哪怕思如泉涌,也要“意在笔先”。</p><p class="ql-block">有人可能会说,怎么这么繁琐,我把诗写出来就行了呗。一开始串线,尽管费些功夫,但是等你串了一段时间后,你就能领会到为什么这么严格的要求你一定要串线了。</p><p class="ql-block">有些朋友,写诗架构没问题,起承转合做得很好。就是语言直白,甚至是现代汉语的那种口语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语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的语言,是区别于白话文的,若是像我们说话一样的随意,不经过加工,那么也不会有这么多喜爱诗词的朋友们。一说到诗词,人们第一想到的词便是典雅,是吧!什么是诗语,再专门探讨。这是个人修炼的“诗外功”。</p><p class="ql-block">古语道,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这句话似乎在什么地方也合适,相对格律诗而言也是如此.诗之所以称其为诗,就因为它有着不同于其他体裁的独特之处,有自己的特点。</p><p class="ql-block">诗的主体和局部的配合,总的来说就是情景交融,通过起承转合,来构成诗的全部。一句话,诗的主体就像一个人的身躯,完整而统一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意境】</b>我们在读诗的时候常常会听到一个词,那就是‘意境’.那么这‘意境’到底是什么呢?‘意’是诗不可缺失的东西,如果说文字是构成诗的骨架、外形,那么‘意’就是诗的灵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要有灵魂,这也就是我们所主张的,诗要有所表达,不能为诗而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意,是诗所要表达的主题,也是作者思想的主要体现;意,可明可暗,有内有外.一部作品可以描写外在的景致,但是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再现作者的思想情愫,这就是‘意的蕴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诗有诗的原则,主题就是诗的灵魂,文字是你再现思维意识的一种媒介.在诗的规定上,前人的论述很多,我们不可能一一去论述,现在我们只说一下简单的七个不,也就是在诗的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不失态</b></p><p class="ql-block">诗者、天地之心。所谓不失态,就是我们常说的四平八稳,要尊重事实。</p><p class="ql-block">不失态,简单的说就是在写诗的时候,要尊重最基本的事实。比如,我们写山,就要有山的姿势,写水要有水姿.尊重事物本来的面貌,写山要挺拔俊秀,或者雄伟,或者其他有关山势的描写.但是绝不能把山写成像水一样的流动,或者长条腿跑了。一句话尊重事实,换句话说,就是写实!任何文学都来源于生活,它虽然高于生活,但是不能脱离生活的实质,包括玄幻都要遵循思维的最基本的逻辑,这是第一个不失态。当然,还有什么通感之类的东西以后再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不繁杂</b></p><p class="ql-block">诗的特点篇幅短小精炼,体裁决定不能有太多的铺垫,所以写的时候要去粗存精,与内容不相干的东西千万不要装进去,也不要凑数!</p><p class="ql-block">有时候,写的时候词穷了,就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塞进去,这是不行的.如果这样下去,到最后恐怕连你自己也不知道写的是什么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应该确定一个诗的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构思,有用的要,没用的不要.这个不繁杂,相对而言比较好理解的,简单的说就是不要啰嗦。</p><p class="ql-block">怎么办?很简单,写诗不要繁杂,这个从唐诗里也可以看到这个特点。任何一首诗都是一个的,单一主题我们所用的字词都是为了这个主题服务的。比如诗可以从小处入手,然后去意喻一个大的主题,这就是以小见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不质朴</b></p><p class="ql-block">意思就是说,写诗的时候不要太过质朴了。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在这里的质朴的意思和‘直白’有差不多的意思!因为诗的字数很少,可以说寸土寸金,最多的七律56字.我们所要做是在56个字里叙述一个完整的内容,不斟字酌句是不行的,因为诗也是文章需要色彩,需要我们去描述,清晰的表达你自己的意思,或者说是你所见到的景,通过诗的语言讲给别人听,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极少的文字再现优美的场境,所以润色修饰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如何润色,一方面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诗进行润色,另一方面我们要避免华丽辞藻的堆积;那么这两个是不是有些矛盾了呢?这就需要你运用文字这个东西去做到平衡。我们应该推敲词句,使诗更完美,诗是一个有机完美的整合,我们都知道白居易的诗是以通俗明白而著称,但是他的诗同样有思想,这个其中的奥妙要大家仔细的去体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不踩调</b></p><p class="ql-block">诗有诗的调子,这个意思就是指诗的‘平仄,粘、对’.律诗是一种独特的体裁,它有自己的规范,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就是诗的整体特点,不止是诗,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完整的整体。</p><p class="ql-block">如果脱离了这个整体就是跑题,就像唱歌一样,如果象你们山水客师傅一样,脱离了原来的主旋律也就是唱歌不要跑调,写诗也不能脱离律诗本身的格调。</p><p class="ql-block">比如:在写诗的时候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一会鲜花烂漫,阳光灿烂,一会冰雪交加,暴风骤雨.一会哭一会笑反复无常,这都是不踩调的毛病。当然非常特殊的反衬除外。就是一开始写,就要遵循既定的格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不束缚</b></p><p class="ql-block">那么这个束缚又是指什么呢?我们大家都知道,近体诗是有格律的,所以称为格律诗,而不是现代诗。这个束缚是指被格律束缚等各种原因。</p><p class="ql-block">这个时候强调不要被格律所束缚,不是说不遵循格律,而是更好的去运用它,让它为我们服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不自由</b></p><p class="ql-block">我们提倡诗是自由的,是思维形式的自由,创作手法的自由,不要因为别人说的不对,自己就失去判断的能力。</p><p class="ql-block">以前我们学格律,今天我们强调不要被其所束缚,这个并不矛盾,我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掌握格律诗的写作方法。</p><p class="ql-block">一句话,我们学格律是为了更好的掌握它,所谓方寸之间有天地,只有了解了规律,我们才能运用规律,才能自如的游走于方寸之间,而不是让它来束缚我们。比如我们在格律的范围内写诗,这是自由的,有些拗救也可以酌情处理。束缚有人为的束缚,也有自身的束缚,一定要放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不沉静</b></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不沉静呢?意思很简单。沉:就是沉没的意思;静,就是静止,不动。不沉静,就是不要沉没,也不要静止不动。</p><p class="ql-block">具体是指在写诗的时候,不能太过于沉没,当然也不能静止不动,诗是要灵活的,写诗要具有灵动性,所以不能太过沉没,沉没,是沉下去,没有声音,不是沉默,不说话的意思。写诗不得过于张扬,张扬不是诗的目的,也不是诗的作风。写诗要求要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不可以好高骛远,当然也不可妄自菲薄,写诗同样也不可以飞扬跋扈,正所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写诗是为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有人会说是爱好,有人会说陶冶情操,总之,我们写诗不是用来教训人的,这点相信大家都是共通的。一个人的诗风如何,可以从一个侧面表现出这个人的品质、性情、甚至是人生观,但是这个张扬要和写诗的手法区分开,它不等同于浪漫的诗风。这个张扬是指人的性格在诗中的一种体现,要热情而不是傲慢,夸张但是不能空洞。可以热血沸腾,但是不能目空一切。一种诗风的再现,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的侧影,写诗应该站在正义的立场上,弘扬正义。诗也不是用来炫耀的,无论他人的水平高低,都要予以尊重,这是一种美好的品格。我们要做的是顺着思路拓展,然后帮着群友理顺理好,但并不是强制人们的立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人相轻这种思想坚决要不得,这不符合诗的道,更是背离诗道的行为,但这点很难做到。我们在学习古诗,不妨也学习下古人对人接物的态度,在我们这个礼义之邦,这种淳厚的古风,就是在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不细碎</b></p><p class="ql-block">这个不细碎,和我们前面说的不繁杂有些类似。写诗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犯了细碎的毛病,而不是说你写的诗不够细碎。</p><p class="ql-block">前面是从取材范围上说的,而这里要更细一些,这个不细碎的意思是说在写诗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犯了细碎的毛病,而不是说你写的诗不够细碎。当一首诗的素材范围确定以后,我们还要进行更细一步的整理,写诗不是罗列材料的清单,每一个细节都要写进去;更不是做账,每一笔开支都要体现的一点也不差,要学会合理运用素材,有繁有简,层次分明,不能面面具到,要把握主要的来写。写诗作文章都是如此,手法只是一个方面,要做到自己独特的理解比如写人,要看你想体现的主导思想是什么,要突出主体,不能把人的每一个细节都写进去,每一个毛孔,每一根头发,这个和现代文学的一些写作手法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所要的目的,就是达到自己的理解,这是不细碎。啰里八嗦一大套 还不能让人知道你在说啥。要学会合理运用素材,有繁有简,层次分明,不能面面具到,要把握主要的来写。突出重点,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修辞32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比喻</b></p><p class="ql-block">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形象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拟人</b></p><p class="ql-block">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赋予雨以人的知时特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双关</b></p><p class="ql-block">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表达了一种含蓄的传情方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4.借代</b></p><p class="ql-block">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代指富贵之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夸张</b></p><p class="ql-block">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地描绘了瀑布的高度和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对偶</b></p><p class="ql-block">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对偶使得诗句更加工整、均衡,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例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这里通过对偶手法,将自然景观的壮丽与时间的流逝相结合,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式整齐,音韵和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7.设问</b></p><p class="ql-block">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引人注意,启发思考,使诗句更加具有悬念和吸引力。这里通过设问手法,将词人内心的愁苦与无尽的江水相联系,使得愁绪更加深远、绵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8.反问</b></p><p class="ql-block">借助疑问句来传递确定信息,以加强肯定或否定语气。如“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9.直抒胸臆</b></p><p class="ql-block">直接表达内心的情感。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直接抒发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0.融情于景</b></p><p class="ql-block">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中。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通过描写清晨的细雨和嫩绿的柳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1.托物言志</b></p><p class="ql-block">通过描绘具体的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情感。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以蝉自喻,表达了诗人高洁的品格和不慕名利的情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2.以动衬静</b></p><p class="ql-block">通过动态的景物来衬托静态的景物,使静态的景物更加突出。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人语响衬托空山的幽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3.反语</b></p><p class="ql-block">又称“倒反”、“反说”、“反辞”,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意,却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方法。例如,“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这里通过反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但并未直接流露出哀伤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4.移情</b></p><p class="ql-block">为了突出某种强烈的感情,诗人有意识地赋予客观事物一些与自己的感情相一致,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特性。例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这里通过移情手法,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于月亮之上,使月亮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5.拈连</b></p><p class="ql-block">是指利用上下文语义关系,把通常只用于甲事物的词语顺势拈来,巧妙地运用在乙事物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在语法上和甲事物搭配的词语,本来不能和乙事物搭配,搭配之后,虽然不合事理,但依靠上下文语境,往往能产生独特的修辞效果。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原本是用来形容颜色的,但在这里却巧妙地与“江南岸”搭配,形成了拈连的修辞效果,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到来时江南岸的景色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6.比拟</b></p><p class="ql-block">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比拟是将人比作物、将物比作人,或将甲物化为乙物。比拟可以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神形毕现,栩栩如生,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例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这里通过比拟手法,将春雨赋予了人的知时、懂事的特点,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7.呼告</b></p><p class="ql-block">又称“顿呼”、“突呼”,就是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叙述某人或某物时,由于感情过于激动,突然撇开听众或者读者,而直接和所涉及的人或物说话的一种修辞格。例如,“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鼠》),这里通过呼告手法,直接对老鼠进行斥责,表达了诗人对剥削者的愤恨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示现:把实际不见不闻的事物,说得如见如闻,活灵活现。示现分为追想式示现、预感式示现、悬想式示现。例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里通过追想式示现手法,将周瑜年轻时的英姿飒爽、意气风发描绘得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8.复迭</b></p><p class="ql-block">即把同一字词接二连三用在一起的修辞方式。复迭分迭字和迭词两种形式。例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这里通过复迭手法,将“迢迢”和“皎皎”两个迭词用于描绘牵牛星和河汉女的形象,使得诗句更加优美动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9.跳脱</b></p><p class="ql-block">是一种因为特殊的情境,例如语意的含蓄,心思的急转,事象的突出等等,有时故意中途断了语路的修辞方法。它又分为急收、遮断和突接三种。例如,“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李煜《菩萨蛮》),这里通过跳脱手法,将原本连贯的语句故意断开,形成了语意的跳跃和转折,使得诗句更加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对比</b></p><p class="ql-block">将两种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通过对比富贵与贫穷,揭示了社会的不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1.象征</b></p><p class="ql-block">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如“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象征高洁的品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2.联想</b></p><p class="ql-block">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明月联想到故乡,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3.通感</b></p><p class="ql-block">通过不同感官的相互沟通、交错,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情感表现出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将视觉转化为听觉,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盎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4.排比</b></p><p class="ql-block">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通过排比,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气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5.顶真</b></p><p class="ql-block">用上一句的结尾的词语做下一句的起头,使前后句子的头尾蝉联,上递下接。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6.回环</b></p><p class="ql-block">把前后语句组织成穿梭一样的循环往复的形式,以表达不同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如“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7.互文</b></p><p class="ql-block">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应理解为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关塞。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这里通过互文手法,将“烟”与“月”、“寒水”与“沙”相互交织,共同描绘了一幅朦胧、神秘的夜景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8.用典</b></p><p class="ql-block">引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等,以加强诗词的意蕴和表达效果。如“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分别引用了向秀作《思旧赋》和王质烂柯的典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9.借古讽今</b></p><p class="ql-block">借助历史典故或古代人物的故事来讽刺现实社会中的不良现象或人物。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借商女唱《后庭花》讽刺当权者沉湎于歌舞升平而不知亡国之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0.叠字</b></p><p class="ql-block">将某个字词重复使用,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美。叠字通常用于描绘景象、抒发情感,使得诗句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这里通过叠字手法,将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和悲苦表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1.反衬</b></p><p class="ql-block">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之间的对比关系,以突出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反衬使得诗句更加鲜明、有力,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例如,“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这里通过反衬手法,将空旷寂静的山林与孤舟独钓的渔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渔翁的孤独与坚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32.化用</b></p><p class="ql-block">即将前人诗词中的意境、形象或词句加以改造,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化用可以丰富诗词的内涵和意蕴,使得诗句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历史厚重感。例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这里化用了古代战争的残酷和无常,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战争的厌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