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唤起记忆深处的温婉亲情》 电视连剧《六姊妹》观后 梁刚编辑整理 网图剧照致谢

梁刚

<p class="ql-block">《 唤起记忆深处的温婉亲情》央视热播电视连剧《六姊妹》 让人不知不觉中感动</p><p class="ql-block"> ——电视剧《六姊妹》观后感</p><p class="ql-block"> (建议50后60后的同龄人好好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梁刚于上海首创首发</p><p class="ql-block"> 反映五六十年代生活的电视连续剧《六姊妹》,可以说是50后、60后出生的人们一段最难忘的生活记忆, 该剧根据伊北在豆瓣阅读创作的小说《六姊妹》改编。</p><p class="ql-block"> 那时国家物资匮乏、食物短缺,既要恢复战争创伤,又要还清苏联的债务,家家户户工资收入低,每月工资不足百元,一般不超过70元,许多商品都要凭票供应,那时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一般家庭最少两三个孩子,多的是六七个、八九个也有,加上父母和上一辈人,一个家庭十多口人都很正常,所以,人们的生活非常艰苦。</p> <p class="ql-block">但那时,有一点最难为可贵,也让所有经历过的人难忘。就是每个人都对生活充满信心,再苦再累,有希望、有奔头、有股热情和永不懈怠的劲,也一直鼓舞激励着50后、60后的人们,勇于吃苦、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如果有人问他们为什么这样仔细,精打细算,他们会说:“过去,穷怕了,知道挣钱难、生活不容易。”</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何家丽(大姐)‌何家丽作为长女,承担了家庭的重担,但她的结局最为凄惨。她为了家庭放弃了与汤为民的感情,选择了张建国作为伴侣。婚后,她的两个儿子都不争气:长子何向东沉迷赌球,输光家底后逃到上海;次子自私狭隘,逼迫父母搬离老宅。何家丽一生困于长女身份,最终在家庭矛盾中度过悲凉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那时还没有恢复高考,又不允许自谋职业,就业途径几乎没有,家里孩子多的,一般是接父母班、响应号召上山下山,后期恢复高考,数量很少一部分人紧赶慢赶赶上了上大学这班车,后来逐渐放开,可以自谋职业,解决了这些历史遗留问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六姊妹》,就是这段难忘岁月的一个缩影,是当时很多家庭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喜欢看,也看不懂,但对50后、60后出生的人,就会引发回忆和感慨。</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东北的人都知道,一年能吃到新鲜蔬菜的时间,就几个月。青草发芽,得四五月份,十月份就下霜了。特别是困难时期,家里那么多人,整个漫长的冬天吃啥?</p><p class="ql-block"> 这样,在我的记忆中,在东北,那个年代,每到秋季,家里孩子多的,就要在房前屋后挖地窖了,很深,有个梯子可以方便上下。每到秋天,一般家庭就会买100斤大葱,上千斤白菜、上百斤土豆、大萝卜、胡萝卜、芥菜旮瘩等等。条件好的家庭,还要腌制猪肉、腌咸鸭蛋、咸鹅蛋咸鸡蛋、腌酸菜、自己下大酱。同时有能力的家庭还要养鸡鸭鹅狗、养猪,都是为了冬天做准备。</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的日子,尽管没啥吃的,穿的也很普通,但有烟火人生气息,每到过年了,家家户户蒸馒头、蒸粘豆包,弄热气腾腾的。后来,日子好了,可那种情形,再也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六姊妹》仔细观看,你会在不知不觉中流泪,不由自主的唤起了记忆深处的亲情、温暖和爱。</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每个家庭中的很多孩子,见证了清贫和艰苦,奋争过、呐喊过、迷茫过,但毕竟由于能力、眼界、阅历、胆识、素养的差别,后来的人生之路也各自不同,不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无不打上了当时时代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何家文(二姐)‌何家文性格坚韧,婚姻经历波折。她的第一任丈夫陈卫国因病去世,后嫁给老范。然而,她的儿子陈光明对她充满敌意,不允许她再生孩子。尽管生活不易,何家文依然努力维持家庭和谐。</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与小伙伴们,在春节即将来临前,我们会一同制作走马灯。用长白山特产椴木,做成走马灯所需要的九根或十二根圆立柱,模仿古亭的模样,下面是曲径回廊的镂空围挡,其实是用废旧扑克牌用刀片抠出图案后用融化后的腊水过一下,这样会牢固一些,耐久。灯笼中间有一根立柱,虽然上下固定,但转动灵活。上面绑缚了三个方向的用旧扑克剪出的马的形状。在几根木棍柱子中间是半透明的蜡纸做成圆筒,顶端有很多带褶皱的空隙,这样在底部点上蜡烛,有热量上升,推动中间圆柱转动,三个方向的黑马影子,就会不停的转动,这样一个精美的走马灯就做成了。</p><p class="ql-block"> 这个走马灯,我自己做不了,开始就是给会做的小伙伴当小工,打下手,一边干一边琢磨,等小伙伴的灯做好了,就开始教我制作组装,当完成时,那是充满了内心的喜悦,兴高采烈提回家,点亮走马灯,让养母把电灯关了,依偎在养母的怀里,静静的观看,那上下起伏不停奔跑的骏马,一圈一圈的欢快的转动的情景,至今仍在我脑海里萦绕。</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六姊妹》是一部讲述六姐妹共同面对挑战、领悟“家”的真谛的现实主义家庭情感剧。‌剧情围绕何常胜因车祸去世后,何家六姐妹团结一致,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展开。每个角色的命运都充满了转折和变化,最终在坎坷与磨练中学会了成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姊妹》电视剧的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家庭叙事、女性书写和时代背景的刻画上。‌ 《六姊妹》通过家庭叙事展现了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p><p class="ql-block"> 那是一段历史转折中的漫长而艰辛的过多,每个家庭、每个人都面临着生活的抉择。有的人,看准了机遇,奋力拼搏,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有的人迷茫、不知所措而徘徊、错失了发展机遇,也有的人墨守陈规、一直观望,后来成为改革开放的自始自终的观众。</p> <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六姊妹》经典台词:我们之间就是最好的情谊,我们就是六个姐妹,我们互相陪伴着彼此的成长,只有这样才能坚定我们之间所有的情谊,让我们陪伴着彼此一起走向未来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候有好多东西都不能去买,都是自己做,因为一是没有钱,二是也没有人卖。比如,大一点的孩子天不亮,就要去铁路机务段拣煤核,要自己制作煤油灯。我学着大一点孩子的样子,找个不大不小的带盖子的瓶子,瓶盖子上用大号铁钉子,钉个孔,去铁匠铺,找个空心的铁制的细管,求铁匠师傅将这个管焊在铁皮盖上孔上,不去铁匠铺,有的大一点孩子,会修半导体收音机的有小的焊笔也可以。然后找来废旧棉花,捻成棉花条塞进吸管里,瓶里装上煤油,盖上盖子,一个非常好用的煤油灯就做成了。</p> <p class="ql-block">何家艺(三姐)‌何家艺是六姐妹中最圆满的一个。她与丈夫欧阳宝共同创业,尽管经历投资失败,但两人携手东山再起。何家艺不仅事业成功,还慷慨帮助姐妹们,成为家庭的经济支柱。</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过年最热闹了,家家户户都要在腊月十几以后,要在院子里立灯笼杆,然后从除夕夜开启,天天夜晚挂起红灯。灯笼杆的顶端还要绑上一个像样的松树树杈,这样,夜晚红灯映照了绿色的松枝,有时还会有白雪相衬,如诗如画,即温馨而美好。</p> <p class="ql-block">该剧以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的皖淮小城淮南为背景,讲述了何家六姐妹的成长故事。通过细腻的家庭叙事,剧集生动刻画了何家四代人的生活轨迹,反映了时代变迁对普通家庭的影响。剧中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家庭及邻里关系真实复杂,把握了“家”在“时代”中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姊妹》在女性书写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该剧通过何家六姐妹的成长经历,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多重角色和坚韧精神。</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没听说过有什么化妆品,也不担心食品安全,就连玉米面粥,不放糖,都特别好喝。那时候,猪肉每斤不到一元钱,平时很少吃到,只有过年了,才吃了几天,真的是改馋了,所以,那时候人们总是盼着过年。因为过年有新衣服穿,有肉吃,不像现在,过年和不过年,区别不太大。</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活着有奔头,不像现在的人们,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今天不管明天。生活缺乏自信心,没有安全感,生活压力大,很多人对人生的意义感到迷茫,缺少了生活的热情,没有了激情。整个人都在内卷中变得麻木了。</p><p class="ql-block"> 以至于很多年轻人不恋爱、不结婚、不要孩子,问什么原因?他们会说,自己活得都很艰难,管不了那么多。想想那个时代,一家最少五六个孩子,甚至更多,扶养成人,该是多么的艰辛。</p> <p class="ql-block">姐妹之间的情谊总是那么的深厚,这就是我们无边无际的向往,六个姐妹在一起,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一起走向我们人生当中最美丽的前方!(经典台词)</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还和大一点的孩子,制作鸟笼,记得当时会找来许多竹板,用刀破开,变成细细的小竹棍,有点像织毛衣的竹针和今天烤串的竹签。然后,找小木方,做成方框,用烧红的铁签均匀的烫出上下对称的孔,将准备好的竹签按顺序依次插好,一个精美的鸟笼就做成。</p><p class="ql-block"> 当时我们养的山鸟种类很多,主要有靠山红、苏鸟、豆腊子、窝腊、画眉、等等。</p> <p class="ql-block">何家欢(四姐)‌何家欢意外失去一只眼睛的视力,但凭借努力考上大学,进入金融会计行业,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的故事展现了坚韧与自强。</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每个家庭收入很少,但物价很低,我记得带鱼三角六分钱,豆腐两角三分钱两块半、盐一角三分钱,冰棍三分钱、公交车五分钱、后来九分钱。细粮凭卡片供应,大米一角七分五一斤,玉米面9分钱一斤,猪肉后来涨到一元零五分,去饭店,两角五分钱可以要一碗大米饭和一碗豆腐汤,可以吃的很饱。</p><p class="ql-block"> 清苦的日子,没有人抱怨,家家户户只是默默承受生活的艰辛,总是有一股子劲头,一直认为,孩子会一天天长大,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来五六十年的父母是多么的了不起和伟大,是他们与贫困生活的抗争,才撑起了一个有很多孩子的家。那么困难,能让那么多孩子健康成长,现在想起来,有时情不自禁的会潸然泪下。</p> <p class="ql-block">剧中女性角色不仅在家庭中承担重要责任,还在事业和婚姻中不断突破自我,体现了女性力量的觉醒和成长。这种书写不仅丰富了女性形象,也反映了社会对女性的期待和认可‌。</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姊妹》通过六姐妹的命运起伏,展现了家庭、亲情与个人成长的复杂关系。大姐何家丽的牺牲与悲凉、三姐何家艺的圆满与成功,以及其他姐妹的各自经历,共同构成了这部电视剧的深刻主题。</p><p class="ql-block"> 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生活困难,大一点的孩子,就要想办法帮助家里照顾弟弟妹妹,协助父母做家务。还要担水劈柴、采猪食菜、拣煤核等等。这些,由于我当时在养父养母的呵护下,家庭条件好,根本不需要。可我为了好奇,跟邻居家大一点的哥哥姐姐一起,也去做这些事情,弄得养母也不知说什么好?这衣服都没法穿了,让养母很为难。因为拣煤核,去铁路机务段,专等倒炉灰时,往上冲,骑在搂好的炉灰上,一点点挑。这样裤子衣服就造的不像样子。</p><p class="ql-block"> 养母爱干净,我平时又穿的特别整洁,这样一来,一天下来就变成泥球了。</p> <p class="ql-block">‌刘小玲(五姐)‌刘小玲性格鲜明,经历两次失败婚姻后,第三次嫁给何其庆,并生下两个孩子。她最终过上了幸福生活,成为人生赢家。</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孩子们玩的东西也很简单,几乎没有什么玩具,男孩子会弹鎏鎏、打有各种图案的纸片子,以三国、水浒、西游记中人物居多。可以在路上推着铁圈走,冬天可以放爬犁、打冰坨、堆雪人,女孩子是跳绳、跳格、跳猴皮筋、踢毽子等等,还有过家家,躲猫猫、老鹰抓小鸡就是天天玩也兴趣不减。</p> <p class="ql-block">经典台词:千锤百炼,友谊不变!我们一起闹,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在夕阳下数着回忆。一声父母大过天,一声姐妹似我命。你们有着我没有的爱情,我却有着你们没有的闺蜜情。</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礼尚往来,就是十元钱以内的事,送礼,就是两瓶酒,一包果子。所说的果子,我印象是现在的炉果,一种面食品,也有送蛋糕的。尽管往来的钱很少,东西不多,也不昂贵,但那种真情实意,现在想起来了不仅难忘,而且让人感到非常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姐妹,我不许你离开我!发誓,除了吃的。绝不会去抢自己姐妹喜欢的任何东西。姐妹啊,你是我的最爱懂不?所以不要伤我心。看到你们,我会想到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生活中根本看不出来谁家是领导干部,下雨了,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堵了,当领导的和普通百姓一样出去挖水沟。领导干部家的米面一样由粮站供应。所有副食品也一律凭票去购买,真的不知道,当时毛主席他老人家是靠什么方式方法来管理领导干部的,很少听到有贪污腐化的,至于上百万、上千万、上亿就更是天方夜谭了。</p> <p class="ql-block">电视剧《六姊妹》人物刻画细腻、鲜明、生动,给人一种真实感。《六姊妹》在时代背景的刻画上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p><p class="ql-block"> 姐妹们,我们的青春就是每天在一起就好!你以为自己很孤独,但有些人其实很在乎你。谁要折了我姐妹的翅膀,我定废了他整个天堂。</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孩子多的家庭,晚上睡觉前,细心的妈妈会查数,看看是不是少了谁?有件事,不知真假,在通化老站头道沟,有一家十一个孩子,有一天,其中一个孩子去邻居家玩的太晚了,没回家,家里父母居然不知道。</p><p class="ql-block"> 因为那时家庭人口多,在东北不可能安床,必须搭土炕,就是通长的一铺大炕,父母在炕头,孩子依次排开。有的这还不够,就要搭对面炕,中间是屋地过道。有孩子爷爷奶奶姥爷姥娘的还要再想办法搭偏厦子,再改造一间房。</p> <p class="ql-block">‌何家喜(六妹)‌何家喜在母亲刘美心的偏袒下,逐渐变得自私。她试图夺取家族财产,甚至逼迫大姐何家丽捐骨髓救她。尽管得到家人照顾,但她的行为让家庭关系更加复杂。</p><p class="ql-block"> 在东北,人们常说:“人少好吃饭,人多好干活。”人口少的家庭,饭菜可以做的精致一些。人口多的,要用大锅,以防不够吃。人少,家里有个什么活,就得找亲属或邻居帮忙,而人多,大家七手八脚的一会儿就完成了。而且根本不用分工,自己什么年龄,该干什么,能干什么,自己就去自觉完成了。</p> <p class="ql-block">尽管有评论指出剧集在时代背景的刻画上存在不足,但整体上,该剧通过细腻的家庭故事,从侧面描绘了中国社会五十年的巨大变迁。</p><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也有好多让人不可理解的地方,我的亲眼看到的是,邻居王大娘家有六个孩子,大的和最小的是男孩,中间有四个姐妹,加上老老头,一家九口人,生活很艰苦,但家,里里外外都非常整洁有序,就说点火的引柴,都是劈好非常整齐的堆放。王大娘老伴在通化机务段煤台工作,每月工资不到70元,可以说是月月钱不够花。相反,我和养父养母,三口人,养父每月工资70多,加上其他,能开到100左右。人均30多,王大娘家人均不到10元。记得养母接长不短会借给王大娘家10元钱,以度过难熬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所以,两家相处的非常好,我也经常去王大娘家里玩,几个姐姐对我也很好,赶上饭口了,王大娘会说:“小刚啊,家里没什么好吃的,你若不嫌弃,就吃几口,和你妈做的肯定不能比啊。”也不知道是人多吃饭热闹咋的,我在王大娘家里不管吃什么,都觉得特别香,大家吃饭都特别快。</p><p class="ql-block"> 等养母做好饭来招呼我回家吃饭,我实际上已经吃完了。这样时间长了,养母不好意思,叫我回去,又不听,不愿走。后来做好饭就拿到王大娘家的桌上,让我和大家一起吃。养母做的几乎都是细粮,大米、白面,鸡蛋糕、炒鸡蛋,但我还是特别喜欢王大娘家的粗粮。那热气腾腾的吃饭的场面,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每当想起,都感到特别的亲切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这也那个时代的印记,太多的真诚与善良、勤劳与正直、热情与温暖可以说伴随我成长。</p> <p class="ql-block">剧中的每个角色都在时代的洪流中经历了成长和蜕变,展现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是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火热生活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我在那个时代上的小学,记得我上学的第一天,是老邻居,杨大娘家的四姐,送我去的。那时,我们住在通化老站有个叫头道沟的小山沟里面,当时头道沟沟口有密密麻麻的小土房,四姐带我就是在这些小土房的窄小空隙中,左拐右拐,顺着山根底,走到通化铁路一小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当时,我特别贪玩,上学的路上蹦蹦颠颠,一会儿抓蜻蜓,一会儿往水坑里扔石头。四姐淡定从容的始终一个速度走着,带着微笑,边走边提醒我说:“别玩了,我们得快点,不然要迟到了。”</p><p class="ql-block"> 我清楚的记得,在四姐送我到学校后,她要回去了,她蹲了下来,拽了拽的衣服,弄了弄我的书包后,抚摸了我的头说:“上学了,和以前不一样了,你是个男子汉,一定会好好读书,我们都看着你呢,相信你,加油!”</p><p class="ql-block"> 话不多,但分量很重,不知为什么?四姐的那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四姐家兄弟姐妹9个,男孩5个,女孩四个,四姐是工农兵大学生,勤奋好学,不仅人很漂亮,而且工作、学习生活都很优秀。我当时养母特别信任四姐,动不动就把我交给四姐,四姐很负责任,对我很好,经常给我讲一些我能听得懂的道理,可以说,四姐的言传身教,对我后来的人生影响是深远。</p><p class="ql-block"> 后来听说四姐结婚,退休后去了长春儿女那里尽享天伦之乐。1978年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大学,我们搬出了头道沟,后来我大学毕业,回到了铁路,担任高中班主任老师,后来进入铁路分局,担任党委助理、报社总编。一晃快五十年了,我一直没有见到四姐。</p> <p class="ql-block">电视连续剧《六姊妹》值得一看,能唤起人们记忆深处的亲情温婉,能激励我们珍惜今天和明天的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 火红的年代,火热的激情。留下太多的难忘记忆,艰苦的生活中历练出的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顽强进取精神,应该是那一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将影响他们的下一代,也会激发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创新热情。</p>